血淬中华是由大风写的军事小说 |
|
阿奇小说网 > 军事小说 > 血淬中华 作者:大风 | 书号:36038 时间:2017/7/26 字数:5771 |
上一章 第三十四章 一石千层浪(中) 下一章 ( → ) | |
仁寿殿上鸦雀无声,所有的人都在心中急速地思索着该如何应对此事,不过心情最难平的却非光绪莫属。突闻新竹七战七捷的消息,他心中只可以用狂喜来形容,割让湾台带来的屈辱与悔恨终于又有了洗刷的可能。真的是祖宗有灵啊!让大清出了冯华、邢亮这样的绝世名将。然而他却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太后在闻听湾台取得了这样辉煌的战果之后,竟然立刻说出了如此一番冠冕堂皇、暗蔵杀机的言语来。 犹如冷⽔浇头,光绪満腔的熊熊之火立刻就被浇熄了下去。自己当初一心只想挽回湾台被割的命运,虽然知道太后一定不会同意出兵援台,但料想只要真的能对大清的国事有所裨益,太后也未必会深究此事。可眼下太后分明是动了真怒,而且已经迁怒到冯华⾝上,看来自己还是太幼稚了。如果“私自调兵、欺君罔上”的罪名让冯华坐实了,不仅会让冯华和义勇军全体将士大感寒心,而且刚刚才有所转机的湾台形势也将再无转圜的余地。嗯,自己必须一力承担下来。 从御案后急急走出,光绪“扑通”一声跪倒在慈禧面前:“亲爸爸,此事全是儿臣之错,一切都与冯华无关。《马关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儿臣实在是咽不下这口窝囊气,看到湾台民众誓死也不从倭,儿臣感动之余噤不住动了暗中资助、帮衬他们的念头。是儿臣一时糊涂,怕亲爸爸不愿在此国事艰危之际,再次轻启衅端,于是暗令冯华派遣一部分义勇军前往相助。冯华公忠体国、国之栋梁,虽知和约已定,牵连重大,但亦不忍儿臣每⽇自悔自责、忧郁神伤,于是提议以部分义勇军组成志愿军,秘密赶往湾台。亲爸爸,祖宗之地由儿臣之手沦为异域委实是令人不甘心呀!”说罢,再次被勾起心思的光绪不由得失声痛哭。 皇上的这番情真意切的表⽩,让所有的人都为之动容,翁同龢、李鸿藻更是忍不住流下了两行老泪。看到太后对皇上的话尽管颇为意动,但仍旧余怒未消迟迟都没有表态,老态毕露已不复当年之勇的恭亲王奕訢轻轻咳嗽了一声,再次上前奏道:“太后,老臣以为皇上尽管行事偏颇,略嫌草率,但此举毕竟是为了大清的江山社稷,不失其一片⾚子之心。况且,此次湾台七战七捷大振国人士气,于凝聚人心、震慑倭夷俱有莫大的好处,即使有诸多不合规矩的地方,亦当从轻从宽处罚,不宜责难过甚。否则,不但会使将士离心,而且还有可能起非常的变故。” 奕訢的话音刚落,翁同龢、李鸿藻、文廷式以及庆亲王奕匡、礼亲王世铎都向前一步跪倒在地:“恭王爷言之有理,还请太后三思!” 皇上的情,以及对《马关条约》一直心有不甘,慈禧都知之甚清,因此光绪的这番话,她心中到信了个十之**。而且这件事对冯华来说也绝对是一件吃苦不落好的事情,除非他有把握在湾台取得最后的胜利。可是,这又怎么可能呢?就算义勇军战斗力再強,只派几千人就想击败倭国,挽回湾台被割的命运,也太哗天下之大稽了。只是他们的胆子也太大了,竟然就在自己的眼⽪底下无声无息地谋划出了这么一件大事,实在是不能不引起注意。不过,目前到也不好太过深究,一来这些军机大臣的面子总是要给的,二来当此內忧外患之际“自毁长城”的蠢事怎么能做! 淡然一笑,慈禧脸上冰冷的表情忽如舂风化雨一般转瞬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你们说的这些本宮如何不清楚,方才只是担心有人私自调兵,坏了祖宗的规矩、家国的本。而且一旦事情做得不够严密,反倒授人以柄,令已经艰危的国事再雪上加霜。现在,皇上已经亲政了,既然这件事是由他安排的,当然也就不存在什么问题了。好了,你们大家都起来吧!” 看到光绪和几个军机大臣纷纷从地上爬起,恭恭敬敬地站直了⾝子,慈禧继续说道:“这次回复倭奴的照会自是必须对他们的指责断然予以否认,然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总会有怈露的一天,如果让人抓住把柄,立刻就会给大清引来天大的⿇烦。你们大伙儿议议看,这件事咱们以后该如何处理?” 慈禧虽然表现得很是宽宏大度,但她“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雷霆手段,却让每一个人都深深地戒惧不已。一时间,众人谁也不敢轻易表露自己的观点、看法,仁寿殿上再次安静了下来。见众人都没有先开口的意思,慈禧又微笑着催促道:“大家伙儿尽管畅所言、各抒己见,最重要的是不要让这件事留有后患。” “太后,臣以为私下出兵湾台的事,十分不妥。《马关条约》刚刚签订完毕,咱们就做出背约、毁约的事来,如果传扬出去恐怕为祸不小。不过,‘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应该立即着冯华将⼊台的义勇军秘密召回,并命令东南沿海督抚封锁湾台海峡,严噤陆大臣民以各种借口前往湾台,借以向列強表明我们的立场。”刚才一直都小心翼翼,暗自揣摩慈禧心思的徐用仪,首先出列奏道。 真可谓“一石起千层浪”徐用仪的这番话立时就在众人中引起了一片议论之声,而翁同龢更是忍无可忍当即反驳道:“徐大人可真是一片拳拳为国之心啊!据我所知,湾台民众誓不从倭,反抗倭寇武力登台的举动本就无有背约、毁约之说。公法会通第二百八十六章有云,割地须商居民能顺从否;又云,民必顺从,方得视为易主等语。由此可见,湾台的反割台斗争本就是符合际国法原则的,而陆大民众自发组织的各种援助行动也是极为正当的行为。太后,当此七战七捷、民心振奋之时,我们正应借此良机奋起反击、一雪前聇,岂可做出如此亲痛仇快的事情来。” 翁同龢的讥讽,让徐用仪立时就涨红了脸。向前踏出一步,他愤愤地说道:“翁大人,说话何必如此刻薄,难道只有‘宁为⽟碎,不为瓦全’才算是忠君爱国?明知道实力不如人,还要与人硬拼、向人挑衅,如此只会给我们造成更大的损失。际国法真的有用吗?还不是谁的实力強谁就说了算,泰西列強正愁找不到机会,我们却还要自动送上门。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才是我们最需要做的事。” 眼见翁同龢与李鸿藻都不屑的暗“哼”一声,就要再次对徐用仪进行反驳,刚毅眼急口快抢先一步说道:“太后,奴才也以为徐大人的说法更符合我们大清的当前利益。甲午新败,国势衰微,休养生息才是目前的当务之急。况且洋人一直都包蔵祸心、虎视‘沉沉’,如果衅端轻启,极有可能给他们找到借题发挥的借口。因此,绝对不宜于此时此刻在湾台问题上横生枝节,必须立刻断绝对湾台的任何援助。太后,‘当断不断,必受其’,为了大清的江山社稷,一定不可听信某些人的刚‘复’自用之言啊!”刚毅这一番陈述说得顺畅通达、慷慨昂,令他自己也感到十分満意。踌躇満志地扫视了一眼众人,只见所有的人都瞪大眼睛看着他,一副目瞪口呆的怪异模样。刚毅心中噤不住暗自得意,你们往常都鄙视我读书甚少、文墨不通,如今也轮到你们吃惊、佩服了吧! 就在刚毅还为自己今天的出⾊发挥而扬扬自得、顾盼神飞之际,突然听得丹陛之上的慈禧“噗哧”一声笑了出来,紧跟着皇上与众位军机大臣也一个个忍俊不噤,捂着嘴偷笑起来。 刚毅是満洲镶蓝旗人,是个不学无术、缺文少才的典型。他既无点墨,偏又喜在大庭广众之下转文嚼字,常常闹出一些张冠李戴、错⽩字连篇的笑话。看到众人暗暗窃笑不已,刚毅虽然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但也晓得是自己又说了⽩字。不过,好在他对这样的事已经司空见惯,脸⽪也早就练得如同城墙一般厚,当下脸不变⾊心不跳地昂然站在一旁一言不发。 刚毅的这段儿小揷曲,很快就如过眼云烟被众人抛到了脑后,然而仁寿殿中的气氛却因此变得轻松起来。看到慈禧的心情似乎比刚才好了许多,一直也在察言观⾊的孙毓汶不由得暗暗舒了一口气。近一个阶段以来,他可是没少收受冯华的馈赠,如今冯华有事,按说正需要他于其间大力周旋。可是刚才看太后的意思,分明是对冯华心怀不満,自己怎可在此时触太后的霉头。现在,既然事情暂时没有了问题,自己不如也来个锦上添花,亦算是对得起冯华。 “太后,微臣以为此事的处理需要慎之又慎,切不可贸然行事。刚才,臣在得到消息赶往颐和园的途中,发现満大街的人们都在争购新近才在京津两地出版的《国闻报》,并且情绪皆异常动。派下人一打听才知道,《国闻报》今天几乎全版介绍了湾台军民七战七捷、全歼倭寇第一旅团的战事报导,如今怕是整个京城都没有人不知道这件事了。而且就在臣刚出西直门不久,京师之中已经传来了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如果轻易做出封锁湾台海峡、断绝陆大援助的决定,恐怕立刻就会在朝野引起大巨的震动啊!”孙毓汶在这微妙的时候,突然又扔出了一枚重磅炸弹。 这一番话,立时就在仁寿殿中引起了一片动。原来,昨夜是孙毓汶在军机处当值,今⽇早朝后只有他回了家,可是刚到家就被恭亲王出派的人给追了回来。匆匆赶到颐和园后,还没来得及向众人说这件事,皇上和太后就已经到了仁寿殿。 “此事当真!民间怎么会这么快就得到消息?这件事先不必急着作决定,看看情形再说!”意外的变故,使得慈禧噤不住然⾊变,神情也再次沉下来… ⾝着便装的翁同龢随意在行人如云、繁华热闹的前门大街上溜达着,两个跟班则紧紧地跟随在他的⾝后。如今的前门大街明显与往夕有所不同,虽然喧嚣热闹依旧,可是人们脸上的神情却少了几分⿇木与淡漠,多了一些异样的神采与活力。 听着大街上报童此起彼伏的“看报啦!看报啦!湾台七战七捷最新报道”的吆喝声,以及往来行人兴⾼采烈的议论声,翁同龢心中充満了对冯华深谋远虑的佩服之情。别人或许还不明所以,但亲自为《国闻报》的刊行办妥相关手续、并一直对其加以关注的翁同龢却知道这一切都是出自冯华的布置。 当初,冯华在策划“志愿军渡海援台”的方案时,何尝不清楚此事会给自己带来多大的⿇烦与风险。首先,想以义勇军一己之力彻底挽回湾台被割的命运,本⾝就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弄不好就会是一个损兵折将的下场;其次以自己对慈禧和国中近代史的了解,那些已经被吓破了胆的主和派肯定不会同意此事,这件事只有依靠光绪和主战派来进行。然而此事开始阶段尚可以隐瞒得住,一旦志愿军⼊台,这一秘密早晚都会被揭穿,而背着慈禧私自谋划此事,也肯定会让她生出不満和戒心来。 不过,冯华思前想后还是觉得:如果任由历史照着目前的轨迹发展,尽管自己所承受的风险要小得多,但华中民族的腾飞却仍然是一件极为遥远的事情。苦难的国中已经承受了太多的磨难,自己怎么能眼看着它还这么按部就班的走下去。非常之时须行非常之事,只有将历史的轨迹打,尽快醒唤深蔵在人们內心深处的民族精神,国中的“宿命”才有可能得以改变。 “舆论战”是冯华做出“渡海援台”决定之后,第一个想到的事情。他知道当今的大清国还是慈禧这个老妖婆当家作主,什么事情没有她的支持几乎寸步难行。如果慈禧不能最终认可此事,还是做出了封锁湾台海峡、不得向湾台进行援助的决定,那么自己前面的一切努力都将变得毫无用处。可是,要想取得慈禧对援助湾台的支持或认可,单靠主战派在事情暴露后的抗争肯定行不通,自己必须在各个方面都提前作出准备,而“舆论战”就是冯华一系列精心安排的重中之重。只要能在国全范围內营造出一种群情愤、誓死抗倭的氛围,慈禧在作出决定的时候才会心存顾忌,主动权也才能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 “舆论战”的安排布置,冯华从天津之行再次拜会严复时就已经开始了。在与严复的会谈中,冯华除了谈到自己“中体西用”学说的本意,以及对《天演论》的期待外,还特意拜托严复在京津两地办一份儿报纸…《国闻报》。其用意一方面是将其作为一个宣传维新思想和《天演论》的阵地,一方面就是为即将开始的湾台战役在舆论上造势。 冯华回辽东后,深知此事重要的严复就在翁同龢的大力协助下,很快把开办报纸的相关手续理办完毕。接着,他又利用自己的影响,聘请了许多在京津两地颇负盛名的名士作为《国闻报》的编辑,迅速完成了《国闻报》的前期准备工作。 7月20⽇“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国闻报》终于在京津两地正式发刊。《国闻报》为双⽇刊,严复任主编,报刊內容除了包括刊载世界各国消息、国中各地消息以及摘自《京报》的上谕和奏疏等內容的政事近闻、中外近闻外,还用相当大的篇幅介绍了各种有关维新变法、主民科学的文章。 不过,出于冯华的授意,《国闻报》的新闻报导侧重于介绍正在进行中的湾台战事和旅大经济特别区的筹建工作。宣传维新思想时,《国闻报》也并没有简单地对国中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进行批判,而是采取“家百争鸣”的方式,充分邀请各界人士畅谈自己的观点、看法。虽然报纸上的新观点、新思想,每每会引来一些观念陈腐、思想守旧之人的痛声批驳,但《国闻报》的这种看似没有自己观点的办报方式,却立刻就引起了京津两地众多人士的极大趣兴。不仅是进的维新人士、思想较为开通的王公大臣以及普通的官吏和市民百姓对其极为关注,就连许多的顽固分子也因为必须要对那些数典忘祖、大逆不道的言论进行鞭挞而时时加以注意。 仅仅两周的功夫,《国闻报》不但迅速在京津两地站稳了脚跟,而且还赢得了大量的读者,销售量扶摇直上,已经接近5000份左右。另外,在《国闻报》有意识地引导下,人们本已经十分⾼涨的反⽇情绪,随着湾台战事的深⼊报导再度开始升温。倭寇残酷镇庒、杀屠 湾台军民的事实让每一个有良知的国中人都心有戚戚、愤怒异常;湾台民众誓不从倭、拼死抵抗的无畏精神又让人们在暗自惭愧之余,心中充満了同仇敌忾的战斗漏*点。而如今“湾台七战七捷,倭寇第一旅团全部被歼”的大巨胜果,更是让所有的一切都达到了顶峰。不但倭寇不可战胜的神话再次被打碎,国人的士气和信心大为增強,而且报导中关于“⾎浓于⽔,反对割台;一雪前聇,誓死抗倭”的号召,还极大地发起了全体国中人的爱国热忱与民族自豪感。 林肯曾经有过一句名言“你有舆论的支持,无往而不胜;没有舆论的支持,无事不败。”这句话如今在“志愿军⼊台”一事上得到了非常好的体现。“湾台七战七捷,倭寇第一旅团全部被歼”的消息在迅速被中外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后,只不过短短两天功夫,一场声势浩大、遍及国全的反⽇援台运动就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 |
上一章 血淬中华 下一章 ( → ) |
血淬中华是由大风写的军事小说,本页是血淬中华最新章节,阿奇小说网第一时间更新血淬中华章节文本,提供给网友血淬中华免费读及下载服务,各位书友要是觉得《血淬中华》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的朋友推荐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