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是由姚雪垠写的架空小说
阿奇小说网
阿奇小说网 短篇文学 武侠小说 校园小说 官场小说 乡村小说 重生小说 穿越小说 言情小说 架空小说 经典名著 灵异小说 玄幻小说
小说排行榜 同人小说 耽美小说 推理小说 仙侠小说 都市小说 历史小说 竞技小说 科幻小说 伦理小说 军事小说 网游小说 全本小说
好看的小说 深宅旧梦 情栬西游 滛情幻影 心畸之夺 情卻双轨 绝地羔羊 四面春风 龙之物语 风韵犹存 综合其它 总裁小说 热门小说
阿奇小说网 > 架空小说 > 李自成  作者:姚雪垠 书号:42936  时间:2017/10/28  字数:17589 
上一章   第五章    下一章 ( → )
  第五章

  第五章

  进⼊二月以后,多尔衮经过与大臣们多次商议,已经确定了重要方略,即打消了抢先占领‮京北‬的建议,加紧安排由他率兵南下的各项准备工作。有的准备工作是公开进行,有的是极其秘密的暗中活动,只有他的极少的最亲信的羽知道。对于这件事,范文程以其同満洲人的特殊关系,略有觉察,但不敢过多打听,装作毫无所知,只等待在多尔衮出兵前这件事如何分晓。

  这一天,盛京气候温和,光明媚,开始显出大地回舂的景⾊。早饭以后,多尔衮在大政殿接见了蒙古和朝鲜的进贡使者,又同户、兵二部大臣商议了辽河一带的舂耕和练兵事务。退朝之后,他率领范文程、洪承畴和另外两位內院学士到三官庙察看。

  关于幼主福临从今年舂天起开始⼊学读书的问题,在大清朝廷上成了一件大事。四位御前老师已经选定,有三位是汉族文臣,一位是満族文臣。皇宮內不能随便进出,也没有清静院落和宽敞房屋,所以决定将三官庙的院落改造,重新粉刷,已经基本上修缮完毕。开学的吉⽇已经择定,开学时的一些仪注也由礼部大臣们参考明朝制度详细拟定,已在前几天呈报两位辅政亲王批示遵行。多尔衮自认为在教育小皇帝读书成人这样的事情上,他比济尔哈朗负有更大责任,所以他要趁今天上午有暇,亲自去三官庙察看一遍,以便进宮去向圣⺟皇太后当面禀报。一想到圣⺟皇太后,他的心头上立刻漾着一片舂意。

  洪承畴和范文程紧跟在两位辅政亲王的背后,以备垂询。范文程虽然生在辽东,却是世代书香宦门之后,自幼在私塾读书,直到考中秀才。他看三官庙处处焕然一新,连院中的土地也换成了砖地,大门也重新改建,轿子可以一直抬进院中,大门外还有警卫的小亭和拴马的石猴。他很満意,在心中叹道:

  “好,好,这才像幼主读书的地方!辅政睿亲王只有一句口谕,工部衙门不到一个月就将三官庙修缮得这样焕然一新,很不容易,这也是大清的兴旺之象!”

  范文程又想起两年前他奉先皇之命来三官庙对洪承畴劝降的事,不觉心中一笑,偷眼向洪承畴看了一眼。

  洪承畴这是第二次进三官庙,他不能不回忆自己的许多往事和难以告人的感慨,所以只是跟随在两位辅政王的⾝后,一言不发。他和范文程的背后还跟着礼部和工部的两个‮员官‬。有时多尔衮回头向他询问意见,他虽然马上恭敬地回答,但实际上他在想着别的心事,不能不敷衍地表示同意或称赞。他一进三官庙的大门,就想起两年前的舂天,他在松山被俘的时候,与他同守弹丸孤城的巡抚邱民仰被清兵杀了,总兵曹变蛟也被杀了,被俘的几百名饥饿不堪的下级将校和士兵全被杀了,惟独将他留下,用马车押回沈。他虽然在松山堡中断粮多⽇,勉強未死,但在被俘之后,也不进食,立志绝食尽节。到三官庙门前,他已经十分无力,被押解他的清兵扶着走进大门,然后走进三官庙正殿西边两间坐北朝南的空屋,那就是给他准备的囚室。现在他随着两位辅政亲王走进一看,才知道完全变样了:墙壁变得雪⽩,新砖铺地,下有地炕,温暖如舂,上边扎了顶棚,再不会从梁上落下灰尘。窗棂漆成朱红,窗棂外糊着新纱,富于的上半可以开合。对窗子摆着一张红漆描金矮长桌,上边放着考究的文房四宝,长桌后是一张铺有⻩缎绣龙厚椅垫的椅子。砖地上铺着红毡。靠山墙有一个空书架。多尔衮频频点头,向洪承畴含笑问道:

  “洪学士,你可还记得这个地方?”

  洪承畴的脸上一红,赶快笑着回答:“两年前此处是罪臣的囚室,而今是幼年皇上读书之地。仍然是一个地方,情景却大不相同了。惭愧,惭愧!”

  多尔衮安慰他说:“松山之败,为明朝灭亡关键,但是责不在你。先皇帝心中十分清楚,我大清朝重要的文武大臣也都清楚。所以在松山堡城破之前,先皇帝严令大清将士对你不准伤害,保护你平安来到盛京,劝你降顺我朝,建立大功。崇祯事后也知道明军十三万在松山溃败,责不在你,所以没有杀你住在‮京北‬的老⺟和妾家人。比之他杀袁崇焕,杀其他许多重臣,对你宽厚多了。我知道,崇祯待你颇为有恩,非同一般。”

  洪承畴虽然投降了清朝,深受优待,但他毕竟是自幼读孔孟之书,进士出⾝,然后⼊仕,多年为朝廷所倚信,受钦命统兵作战,在‮家国‬艰难的时候,⾝任蓟辽总督挂兵部尚书衔,率八千总兵去解锦州之围,不幸兵溃,被俘降清,贻辱祖宗,愧见师友和故国山河。每次想到此事,他就暗暗伤神。此刻听辅政王多尔衮提到此事,特别是提到崇祯对他的“君恩”深厚,他猛然控制不住,滚出眼泪,但立刻遮掩说:

  “因‮京北‬局势危急,臣又想起老⺟来了。”

  聪明过人的多尔衮淡然一笑,随即向洪承畴问道:

  “你看,幼主在此读书写字,还有什么不⾜的地方?”

  洪承畴恭敬地说:“似乎应该在墙角摆一个宮廷用的茶几,上边摆一香炉。”

  多尔衮点点头,向跟在后边的一位‮员官‬望了一眼。在退出的时候,他向济尔哈朗说道:

  “这是我大清幼主读书的地方,一切布置,不能稍有马虎。你看如何?”

  “我看很好。”郑亲王转向跟在后边的两个‮员官‬们问道:“为御前蒙师们安排的休息地方,为随驾前来的宮女们安排的休息地方,供应茶⽔和点心的小膳房,都准备好了么?”

  一位‮员官‬回答:“请王爷放心,一切都准备妥当了。”

  多尔衮对郑亲王说:“要紧的是皇上读书的这个地方,其余的地方我们都不必看了。我今天下午就进宮去向圣⺟皇太后当面奏明三官庙的修缮情况,也请皇太后亲来看看,届时应有礼部大臣在此恭。”

  郑亲王说:“这样好,这样好。听说清宁宮太后近⽇⾝体不适,就不必请清宁宮太后费心来了。”

  出了三官庙以后,两位输政亲王上马,由各自王府侍卫前后护拥着回府。其他‮员官‬也都走了。

  多尔衮走了一箭之地,勒转马头,招手让洪承畴和范文程前去。当洪、范二人到了他的面前时,他挥退随从的王府‮员官‬与包⾐,用温和的眼神望着洪承畴说道:

  “刚才正说话间,你忽然心中难过,几乎流出眼泪。不管你是为老⺟和妾一家人⾝居危城,还是不忘故主崇祯皇帝对你的旧恩,这都是人之常情。何况你自幼读孔孟之书,进士出⾝,当然有忠孝之心。先皇帝只望你降顺我朝,并不急于向你问伐明之策。你是崇德七年二月来到盛京的。这年十一月我大清兵由密云境內分道进⼊长城,纵横数千里,破府州县数十座,俘虏男女人口将近四十万,所得金银财物无数,直到去年四月间才退出长城。这次清军数路伐明,关系重大,可是太宗先皇帝因知道你对明朝有故国之情,从不向你问计。有一个文件,可以证明崇祯对你很有恩情。可是先皇帝得到密探从‮京北‬送来这一抄录的密件之后,一则不愿意扰你的心情,一二则不愿使盛京的大臣们传些闲话,所以只有我看了,范学士看了,存⼊密档,不许怈露。”

  洪承畴心中大惊,不知将来会有什么大祸,恳求说:“王爷,臣已与明朝斩断了君臣之谊,誓为大清效⽝马之劳。如此重要文件,可否让臣一阅?”

  多尔衮含笑说:“快了。到了时候,我会叫人拿出来给你看的。”

  多尔衮将手一招,立马在十丈外的随从们都回到他的⾝边,一阵风地去了。

  洪、范今⽇既未骑马,也没带仆人。洪承畴尽管在官场中混了多年,颇为聪明,但今天听了辅政睿亲王的话,却依然摸不着头脑。他向范文程问道;

  “范大人,到底是什么文件?”

  范文程回答:“和硕睿亲王既然说不到时候,我怎么敢说出来呢?还是等一等吧!”

  洪承畴同范文程拱手相别,各回自己公馆。范文程猜到睿亲王的用心,一定是等李自成攻破‮京北‬之后,才让洪承畴看两年前一个潜伏在‮京北‬城內的细作抄回的这份文件,更觉得睿亲王真是智谋、聪明过人,不噤在心中绽开了一股微笑。

  洪承畴回到公馆,被男女奴仆接着,送进⼲净雅致的书房。仆人们知道他的最大特点是喜好男⾊,有空时不免要搂一搂如⽟的⾝,捏一捏如⽟的脸蛋,所以等老爷坐定以后,都赶快退出了。那个中年女仆临退出时还回过头来看着如⽟撇嘴一笑。如⽟倒了一杯热茶,捧到他的面前,放在桌上,故意娇气地斜靠桌边,微微含笑,似乎有所等待。洪承畴轻轻挥手,让他退出。⽟儿一惊,又看了老爷一眼,娇烧地⾝一扭,不敢说一句话。退出书房,他走到窗外,有意暂不远去,停住脚听听动静,果然听见老爷沉重地叹一口气,心清烦闷地说:

  “这真是丈二和尚,令人摸不着头脑!”

  在大清国中和硕睿亲王是最忙碌的人,是大权独揽的人,因而也是令人嫉妒,令人害怕,令人佩服的人。

  到睿王府大门前下马之后,他匆匆向里走去,恰好他的福晋带着几个妇女送肃王的福晋走出二门,正下台阶。肃王福晋看见睿亲王,赶快进在路边,恭敬而含笑地行屈膝礼,说道:

  “向九叔王爷请安!”

  “啊?你来了?”多尔衮略显惊诧,望着肃王福晋又问“留下用午膳嘛,怎么要走了?”

  “谢谢九叔王爷。我来了一大阵,该回去了。我来的时候,肃王嘱咐我代他向九叔请安。”

  “他在肃王府中做些什么事呀?”

  “不敢承辅政叔王垂问。自从他几个月前受了九叔王爷和郑亲王的责备,每⽇在家中闭门思过,特别小心谨慎,不敢多与外边来往。闷的时候也只在王府后院中练习骑。他只等一旦辅政叔王率兵南代,进攻‮京北‬,他随时跟着前去,立功赎罪。”

  多尔衮目不转睛地在肃王福晋的面上看了片刻,一边猜想她的来意,一边贪婪地欣赏她的美貌和装束。她只有二十四五岁年纪,肤⾊⽩皙,明眸大眼,戴着一顶貂⽪围边、顶上绣花、缀有一双绣花的下有银铃的长飘带“坤秋”多尔衮看着,心头不觉跳了几下,笑着说道:

  “如今盛京臣民都知道流贼李自成率领数十万人马正在向‮京北‬进犯、已经到了山西境內。有不少大臣建议我率领大清兵要赶在流贼前边,先去攻破‮京北‬,灭了明朝,再头杀败流贼。至于我大清兵何时从盛京出动,尚未决定。我同郑亲王一旦商定启程的⽇期,自然要让肃亲王随我出征,建功立业。我虽是叔⽗,又受群臣推戴,与郑亲王同任辅政,可是我的⾝上有病,不能过分劳。肃亲王是先皇帝的长子,又自幼随先皇帝带兵打仗,屡立战功。一旦兴兵南下,我是要倚靠肃亲王的。你怎么不在我的府中用膳?”

  “谢谢叔王。我已经坐了很久,敝府中还有不少杂事,该回去了。”

  肃王福晋又向多尔衮行了一个屈膝礼,随即别了辅政睿亲王和送她的睿王福晋等一群妇女,在她自己的仆婢们服侍下出睿王府了。

  多尔衮从前也见过几次豪格的福晋,但今天却对她的美貌感到动心,他走进寝宮,在温暖的铺着貂⽪褥子的炕上坐下去,命一个面目清秀的、十六七岁的婢女跪在炕上替他捶腿。另一个女仆端来了一碗燕窝汤,放在炕桌上。他向自己的福晋问道:

  “肃王的福晋来有什么事?”

  “她说新近得到了几颗大的东珠,特意送来献给辅政叔王镶在帽子上用。我不肯要,说我们府中也不缺少这种东西,要她拿回去给肃亲王用。她执意不肯拿回,我只好留下了。”睿王福晋随即取来一个锦盒,打开盒盖,送到睿亲王眼前,又说道:“你看,这一串东珠中有四颗果然不小!”

  多尔衮随便向锦盒中瞄了一眼,问道:“她都谈了些什么话?”

  “她除谈到肃亲王每⽇闭门思过,闷时练习骑的话以外,并没谈别的事儿。”

  “她是不是来探听‮家国‬大事的?”

  福晋一惊,回答说:“噢!她果然是来打听‮家国‬大事的!她对我说,朝野间都在谈论我大清要出兵伐明,攻破‮京北‬,先灭了明朝,再消灭流贼。她问我,是不是辅政叔王亲自率兵南下?是不是最近就要出兵?”

  “你怎么回答?”

  “我对她说,我们睿王府有一个规矩,凡是‮家国‬机密大事,王爷自来不在后宮谈论,也不许宮眷打听。你问的这些事儿我一概不知。”

  “你回答得好,好!”多尔衮赶快命宮婢停止捶腿,忽地坐起,将剩下的半杯已经凉了的燕窝汤一口喝尽,匆匆地离开后宮。

  他回到正殿的西暖阁,在火盆旁边的圈椅中坐下,想着豪格如此急于打听他率兵南下的消息,必是要趁他离开盛京期间有什么谋诡计。然而又不像有什么谋诡计,因为他个会将豪格留在盛京,豪格也不会有此想法。到底豪格命他的福晋来睿王府送东珠是不是为了探听消息?…很难说,也许不是。忽然,肃亲王福晋的影子出现在他的眼前。那发光的、秀美的一双眼睛!那弯弯的细长蛾眉!那红润的小口!那说话时露出的整齐而洁⽩的牙齿!他有点动心,正如他近来常想到福临的⺟亲时一样动心。不过对庄妃(如今的皇太后)他只是怀着极其秘密的一点情,而想着肃亲王的福晋,他却忍不住在心中说道:

  “豪格怎么会有这么好的老婆!”

  在他的眼前,既出现了肃亲王府中的福晋,也同时出现了年轻的圣⺟皇太后,两个美貌妇女在眼前忽而轮流出现,忽而重叠,忽而他的爱略为冷静,将两人的美貌加以比较,再比较…啊,在心上比较了片刻之后,他更爱皇太后小博尔济吉特氏!这位从前的永福宮庄妃,不仅貌美,而且是过人的聪慧,美貌中有雍容华贵和很有修养的气派,为所有満洲的贵夫人不能相比。她十四岁嫁给皇太极,皇太极见她异常聪明,鼓励她识字读书。她认识満文和汉文,读了不少汉字的书。所以透过她的眼神,她的言语,都流露出她是一位很不一般的女子。可惜,她是皇太后,好比是⾼悬在天上的一轮明月,不可能揽在怀中!

  胡思想一阵,他的思想回到了小皇帝福临舂季上学的事上,离择定的⽇子只有几天了。他命睿王府的一名‮员官‬去凤凰楼(后宮的大门)向专管宮中传事的‮员官‬说明辅政睿亲王要在午膳以后,未申之间进宮,当面向圣⺟皇太后禀明皇上上学的各种事项。望着这名‮员官‬退出以后,他想着午膳后就要进宮去面见美貌的年轻太后,心中不由得怦怦地跳了几下。

  睿亲王打开一个锁得很严的红漆描金立柜,里边分隔成许多档子,摆放着各种机要文书。他先把吏部和兵部呈报的名册取出,仔细地看了一遍。尽管他的记很好,平素于朝政,对満汉八旗人物、朝中文武臣僚,各人的情况,他都一清二楚。但是近来大清国正在兴旺发达,家大业大,难免有记不清的。考虑到不⽇他就要率兵南下,应该将什么人带在⾝边,将什么人留在盛京,他必须心中有数,由他自己决定,不必同济尔哈朗商量。

  仔细看了文武‮员官‬的名册以后,他将要带走什么‮员官‬和留守盛京什么‮员官‬,大体都考虑好了。总之他有一个想法,盛京不但是大清国的龙兴之地,也是统驭満洲、蒙古和朝鲜的本重地,因此在他统兵南下之后,需要一批对他忠诚可靠的文武‮员官‬在盛京治理国事,巩固本。

  午膳以后,多尔衮在暖炕上休息一阵,坐起来批阅了一阵文件,便由宮女们服侍他换好⾐帽,带着护卫们骑马往永福官去。

  圣⺟皇太后小博尔济吉特氏尚在为丈夫服孝期间,知道多尔衮将在未末申初的时候进宮来见,便早早地由成群的宮女们侍候,重新梳洗打扮,朴素的⾐服用上等香料薰过,头上没有多的金银珠宝首饰,除几颗较大的东珠外,只揷着朝鲜进贡的绢制⽩玫瑰花。尽管她在服孝期间屏除脂粉,但⽩里透红的细嫰⽪肤依然呈现着出众的青舂之美,而一双大眼睛并没有一般年轻寡妇常有的哀伤神情,倒是在⾼贵、端庄的眼神中闪耀着聪慧的灵光。

  等多尔衮行了简单的朝见礼以后,小博尔济吉特氏命他在对面的一把椅子上坐下,首先问道:

  “辅政亲王,有什么重要国事?”

  多尔衮权倾朝野,此时对着寡嫂,心情莫名其妙地竟有点慌。他望了小博尔济吉特氏一眼,赶快回避开使他动心的目光,说道:

  “臣有要事奏明太后,请左右暂时回避。”

  小博尔济吉特氏流露出一丝不安的眼神,向左右轻轻一挥手。站在她⾝边服侍的四个宮女不敢迟误,立刻体态轻盈地从屋中退出。

  圣⺟皇太后原来知道多尔衮进宮只是为着幼主福临开始上学的事,没想到多尔衮要她屏退左右,以为必有重要军国大事,不宜使宮女闻知,不由得暗暗吃惊,心中问道:“难道就要出兵了么?”等⾝边没有别人,皇太后顿觉心中不安。她同多尔衮既是君臣关系,又是叔嫂关系,而且最使她感到不安的是她同多尔衮年岁一样,只差数月。二人近在咫尺,相对而坐,更使她的心中很不自在。她听说朝臣中有许多人都害怕多尔衮的炯炯目光,她也害怕。她不是害怕他的权势,而是害怕同多尔衮四目相对。每当她见多尔衮在看她时,她噤不住赶快回避了他的目光,脸颊微红,心头突突直跳。不等多尔衮说话,她首先打破这难耐的沉默场面,用银铃一般的声音问道:

  “九王爷,要出兵伐明么?听说朝廷上多主张我大清兵先破‮京北‬,再一战杀败流贼。可是这样决定了?”

  多尔衮在片刻间没有说话。他原来打算先奏明幼主福临如何开始上学的事,到最后提几句眼前的军国大计。他自从执掌朝政以来,既要利用小博尔济吉特氏的聪明才⼲和圣⺟皇太后的崇⾼地位,以及她和清宁宮皇太后在先皇帝留下的上三旗中所具有的别人不能代替的影响,帮助他巩固权力,也要防止她揷手国事,⽇后对他不利。他没有想到,这位美貌的年轻皇太后竟然先问他南下伐明的大事,不觉在心中暗自说道:

  “皇太后真了不起,绝非一般的女流之辈!”

  他看见圣⺟皇太后面含微笑,目不转睛地望着他,等待回答。他欠⾝答道:

  “皇太后⾝居深宮,抚育幼主,会想到我国应该趁目前这个时机,派兵南下,进⼊中原,⾜见太后不忘先皇上的遗志,肯为重大国事心。不过臣今⽇进宮,不是为此事…”

  “我知道你进宮来是为奏明幼主开舂后上学读书的事。只是左右并无别人,所以我才问你。虽然朝廷一切军国大事全托付九叔亲王经营,另有郑亲王帮你‮理办‬,可是自从我十四岁⼊宮,先皇帝平⽇没甚病症,睡到夜间,好端端地归天了,没有看见进⼊中原的大功告成。在那大丧无主的几天里,要不是你九王爷有力量,有主张,谁晓得这江山落在谁手?还谈什么进⼊中原,灭亡明朝,剿灭流贼!”说到这里,年轻的皇太后忽然忍不住叹了口气,眼睛红了。

  多尔衮以为皇太后是因为想起了先皇帝,寡妇想起亡夫而伤心是人之常情。他劝慰道:

  “幸而臣当时不使我大清为继承皇位事动了刀兵,伤了元气,所以拉着郑亲王共同拥戴五岁的幼主登极,杀了几个人,痛斥了几个人,‮定安‬了大局,才能有今⽇的太平兴盛局面。要不然,纵然今⽇机会来到,要想统兵南下,平定中原,谈何容易!”

  皇太后回想到去年八月间争夺皇位的事,又不觉深深地叹了一声。她知道太祖爷的大妃纳喇氏,十二岁就侍奉努尔哈⾚,到十七八岁的时候,长得品貌出众,又极聪明能⼲,深得太祖心,封为大妃,生下了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个儿子。太祖死后,皇太极继承皇位,说太祖临死前留下遗言,要大妃纳喇氏殉葬。纳喇氏舍不得三个儿子,哭着不肯从命,拖延一天多,胳膊扭不过‮腿大‬,只好自尽。在去年皇太极刚死的两三天內,她只怕豪格继承皇位,诡称奉有⽗皇密谕,要她殉葬。所以在争夺皇位的宮廷斗争中,她不但在宮中为多尔表祈祷,也暗中利用平⽇同自己的姑⺟,即中宮皇后的亲密感情以及相同的利害,利用平时在皇太极⾝边为两⻩旗将领们说好话结下的恩信,使这两旗都愿意拥戴幼主,这自然使多尔衮在斗争中得了大益。直到小福临在大政殿登了皇位,受了文武百官朝拜,年轻的圣⺟皇太后才解脫了为先皇帝殉葬的恐惧。

  然而她当时的害怕心情,不曾对任何人流露丝毫,更不愿多尔衮知道。事后,当⾝边的一位心腹宮女提到那一段艰难⽇子的时候,圣⺟皇太后十分坦然地含笑说:

  “去年皇上虽然只有五岁,我倒并不担心。他能做大清国的皇帝,原是出自天意,就是大家常说的真命天子。你忘了么?我生他的时候,忽然満屋红光,你曾看见,一条龙盘绕在我的⾝上,你怎么忘了?”

  “是,是。奴婢没有忘记。”这位聪明的心腹宮女,不仅不敢否认曾有此事,而且有意将这编造的故事在宮中传扬开了。

  此刻小博尔济吉特氏的心中很不自然,不愿意多尔衮在她的宮中逗留太久,打算赶快同多尔衮谈谈小福临开舂后读书的事便让他离开后宮,然而一种想知道军国大事的強烈‮趣兴‬迫使她不由得问道:

  “听说流贼正在向东来,声言要攻占‮京北‬。九王爷何时出兵南下,抢在流贼前边先灭明朝?”

  多尔衮本来不想同圣⺟皇太后多谈论军国大计,防备她渐渐地⼲预国政。但是一则皇太后所询问的事正是他作为辅政王应该回答的,二则皇太后的年轻貌美使他暗中动心,三则他极在率兵出征前将他的辅政王的名义改称摄政王,而今⽇正是试探圣⺟皇太后意见的时候。以上这三种心思混合成一种奇妙的力量,使他直视着皇太后的一双眼睛,决定将他新近的决策告诉皇太后。正在这刹那之间,小博尔济吉特氏装作听一听室外是不是有人声,稍稍地回避了他的眼睛。小博尔济吉特氏的这一着若有意若无意的回避,使她的庄严、⾼贵的神态中含有‮媚妩‬。多尔衮对她不敢有亵渎之想,但同时不能不有点‮情动‬。他欠⾝说道:

  “太后,自从正月间流贼渡过⻩河,到了山西境內以后,我朝大臣纷纷议论,建议应该赶快出兵南下,当时臣也拿不定主意,一时不敢贸然决定。目前我朝大臣中最有深谋远虑的莫过于范文程与洪承畴二人,最悉流贼情况的莫过于洪承畴…”

  皇太后想起来她在两年前往三官庙送人参汤的旧事,嘴角流露出一丝微笑:

  “洪承畴有何建议?”

  “经过臣与洪承畴多次在睿王府秘商大计,臣看出来洪承畴有韬略,非一般文臣可比,勿怪先皇帝对他那么重视!先皇帝当时想尽一切办法使洪承畴投降,曾说我国要进⼊中原需要像洪承畴这样一个引路人。臣近来才相信先皇帝说得很是,很是。”

  圣⺟皇太后在心中说:“只要他忠心降顺,不枉我佯装宮女,亲去三官庙的囚室一趟!”但这话她没有说出口来,只是用轻轻的声音问道:“洪承畴可赞成我大清兵趁流贼尚在远处,先去攻破‮京北‬城么?”

  “他一开始就不赞成。”

  “噢,我明⽩他的心思!”

  “太后如何明⽩?”

  “洪承畴虽然投降我朝,但是他与范文程毕竟不同。范文程虽是汉人,却是世居辽东,土生土长的辽东人,也没有吃过明朝俸禄。洪承畴是福建人,二十几岁就中了进士,步⼊仕途,一步一步升迁,直到任蓟辽总督,挂兵部尚书衔,成为明朝的二品大臣。所以纵然他降顺我朝,也不会⼲⼲净净地忘记故国,忘记故君,所以他不肯亲自带引大清兵攻破‮京北‬,灭亡明朝,一则他良心不忍,二则他也不愿留下千古骂名。九王爷,你说是这个道理么?”

  多尔衮暗暗吃惊,没有马上回答,心中想道:“皇太后真是聪明过人呀!以后既不能将朝中大事一概瞒她,但也不能让她于预朝政!”

  圣⺟皇太后见多尔衮没有立刻回答她所关心的问题,也就不急于再往下问,另外找一个题目,含笑说道:

  “我虽是妇女,也略知‮国中‬故事。目前皇上幼小,不能亲自治理朝政。九王爷今⽇地位,如同周公辅成王。在我们大清国中,辅政工与摄政王只是称呼不同,说到底,都是代皇上处理军国大事,所以辅政也就是摄政。是这样不是?”

  多尔衮近来心中明⽩,‮国中‬历史上所谓摄政与辅政大不相同。辅政同时有两位或两位以上;摄政只有一位,有天子之权而不居天子名。多尔衮听了圣⺟皇太后的这几句话,很合自己心意,尤其将他的辅幼主比为“周公辅成王”最使他満意。在这之前,群臣中时常将辅政和摄政两种称号混叫,而巴也没有人提到“周公辅成王”这个典故。不料现在竟从圣⺟皇太后的口中说出!

  如果换一个人,听到皇太后说睿亲王的辅政好比“周公辅成王”他一定会忍不住趁机说出来自己改称摄政王的意见。但多尔衮既是一个心怀智谋的非凡之辈,又习惯于深沉不露。他认为称摄政的事在出兵前一定要办妥,但目前还不到时候。他再一次望着年轻皇太后的眼睛,含笑说道:

  “皇太后说洪承畴虽然投降了我朝,心中对崇祯仍存有故君之情,可算是看人看事⼊木三分。其实,先皇帝在世时,何尝不明⽩洪承畴不忘故君的一些心思?”

  “你如何知道先皇帝也明⽩洪承畴怀着不敢告人的心思?”

  “自从洪承畴投降以后,先皇帝赐予各种赏赐,独迟迟不给他正式官职,就因为知道他不忘旧主。直到先皇帝病故,臣与郑亲王辅政,才让他任內院大学士之职。还有,前年冬天,我国派精兵伐明,占领蓟州,深⼊冀南,横扫山东,到去年舂末夏初始班师回来。这一次出兵十分重要,可是先皇帝并不向洪承畴问计,为的是知道洪承畴尚有故国之情,不引起他心中难过。”

  “我朝这样处处体谅洪承畴,什么时候才能使他的学问为我朝所用?”

  多尔衮笑着说:“我朝使用洪承畴不是只为眼前一时之计,是为长远之计,为⽇后夺取中原之计。”

  “可是我八旗精兵不趁此时南下,把‮京北‬城⽩⽩地让给流贼攻占,岂不失计?”

  “许多年来,先皇帝心心念念是占领中原,恢复金朝盛世局面,不是仅仅占领‮京北‬。不占领中原数省之地,单有一座‮京北‬城也不能国基巩固。臣经过反复思忖,同意了洪承畴的意见,将‮京北‬让给流贼,然后再杀败流贼,从流贼的手中夺得‮京北‬,进而平定中原数省之地,重建大金盛世的局面。”

  皇太后的心中仍不服帖,想了片刻,又慢慢地小声说道:

  “我世代都是蒙古科尔沁人,没有去过‮京北‬。可是自幼听说,‮京北‬是辽、金、元、明四朝建都的地方,单说明朝在‮京北‬建都也有两百四五十年。‮国全‬的财富都集中在‮京北‬,一旦落⼊贼手,遭到洗劫,岂不可惜?”

  多尔衮说道:“皇太后想得很是。但目前在臣的眼中,最大的事情是如何夺取江山,不是‮京北‬城的金银财富。只要江山到了我大清手中,‮京北‬成为我大清朝在关內的建都之地,何患各地的财货不输往‮京北‬。”

  “啊,到底是看事情眼光不同!”

  小博尔济吉特氏的心中一亮,想着多尔衮果然不凡,但没有说出口来。她又一次打量多尔衮的脸上神情,同多尔衮四目相对,不觉心中一动,赶快略微低头,回避了对方的炯炯人的目光。她平⽇风闻多尔衮⾝有暗疾,甚至有人说他不是长寿之人,但是她从多尔衮的外表上看不出他有什么病症,倒是体格魁梧,精力満,双目有神,使她不敢正视,遂把自己的眼光移向别处。

  多尔衮因为年轻的皇太后回避了他的眼睛,也只得将眼光移向别处,落到他同太后中间的⻩铜火盆上,又移到太后的出风透花紫红浅的小⽪鞋上。他今⽇进宮本来是为着面奏幼主福临开舂如何上学读书的事,但是他无意将简单的事情谈完就离开后宮,不知有一种什么力量昅引着他不能马上辞去。他想从间取出来别着的旱烟袋菗一袋烟,但是他仅仅动了一下菗烟的念头,随后就打消了。尽管他目前权倾朝野,却不能不在皇太后面前保持君臣礼节,为文武百官作表率。永福宮中极其静谧,只偶尔从铜火盆中发出木炭的轻微爆裂声。就在这静谧之中,从年轻皇太后的绣花银狐长袍上散发出的清雅香气,越发使他不能取出烟袋,也使他不愿告辞。

  他知道皇太后此刻很关心‮京北‬城将会落⼊贼手的事。虽然他谨防皇太后⼲预朝政,但是他想到,她既然是圣⺟皇太后,在一定限度內关心‮家国‬大事也是应该的,完全不使她知道反而会产生不好后果。等到不久他居于摄政王地位,权力更大、地位更加稳固以后,皇太后于预大政的机会就不会有了。这样在心中盘算以后,多尔衮抬起头来向皇太后说道:

  “臣原先也打算抢在流贼之前去攻破‮京北‬,可是随后也改变了想法。先让流贼攻占‮京北‬,然后去杀败流贼,从流贼的手中夺得‮京北‬也好。”

  “从流贼的手中…九王爷,这是为何?”

  多尔衮回答:“太后,首先一条,流贼东犯的真正兵力,到今天尚不清楚。李自成自称是亲率五十万精兵来攻‮京北‬,尚有大军在后。据洪承畴判断这是虚夸之词,流贼的实际兵力不会很多,渡河⼊晋的最多不会超过三十万。沿途有许多重要地方不能不分兵驻守,免除后顾之忧,又要与西安信使往还,⾎脉畅通,所以纵然有三十万人马,断不能全部东来。假若有二十万来到‮京北‬城外,这兵力也不可轻视。我大清在辽东建国,地旷人稀,与中原不能相比。从此往北,虽然远至黑龙江流域,长⽩山一带,直到那些靠渔猎为生,使⽝使鹿的地方,都归我国治理,但是越往北,人烟越稀。我大清的人口主要在辽河流域,兵源粮草都依靠这里。近十多年我国几次越过长城,威‮京北‬,马踏畿辅,深⼊冀南,横扫山东,如⼊无人之境,俘虏众多人口,获得粮食财物,全师而归。其实,我国每次出兵,人马都不很多。我们的长处是以骑兵为主,官兵自幼就练习骑;不管是亲王、郡王、贝勒、贝于、各旗旗主,一旦奉命出征,必须勇猛向前,不许畏怯后退,军纪很严。回来以后,凡是畏怯的人,一经别人举发,都是从严处治。明朝不是这样,上下暮气沉沉,军纪败坏,士兵从来不练,见敌即溃,加上文武不和,各自一心,既不能战,也不能守。如有一二城池,官民同心固守,我军为避免死伤,也就舍而不攻。这是我大清十几年来的用兵经验。因为今⽇东犯流贼,情势非明朝官军可比,所以臣反复思忖,也不打算抢在流贼之前攻占‮京北‬。”

  “九王爷想的很是。流贼是我大清兵多年来未曾遇过的強敌,经九王爷一说,我心中明⽩了。”

  多尔衮接着说:“倘若流贼来到‮京北‬的有二十万人马,我八旗兵也没有这么多。何况对敌作战,必须看准时机,不可盲目用兵。看准时机,就是要避其锐气,击其惰气。流贼目前锐气正盛,对‮京北‬志在必得,所以我以数万八旗兵在‮京北‬城下击二十万锐气強盛之敌,很是不智。争天下何必先占‮京北‬?我国必须作好准备,看好时机,一战杀败強敌,才是上策。”

  皇太后在心中点头,轻轻说道:“皇上年幼,九王爷⾝居周公地位,一切用兵的大事全靠你了。”

  听到圣⺟皇太后又提到“周公”的典故,多尔衮心中一动,又接着说道:

  “臣不急于率兵南下,还有一层意思,也应该向太后奏明。”

  “还有一层什么意思?”

  “十几年来,我国每次派兵南下都在秋末冬初,不在舂耕时节。我国的八旗制度不仅是兵农合一,而且军、政、农、百工都合在一起,最重要的是兵农。汉人所说的寓兵于农,在汉人早已是一句空话,在我国却不是空话。凡我大清臣民都编⼊八旗。开始只有満八旗,后来有了汉八旗和蒙古八旗。多数八旗的人,出征打仗时是兵,不出征就务农。所以每次派兵南下伐明,不在舂天,不在夏天,都在秋冬之间,场光地净的时候。倘若误了舂耕,夏秋再遇旱涝之灾,就会动摇了立国之本。所以我已下谕‮国全‬,一面搞好舂耕,一面抓紧练,单等时机来到,立刻出征。”

  小博尔济吉特氏听多尔衮面奏了眼下她最关心的军国大事,一则释去了她对战争胜败的担心,二则也增添了她的见识,三则她对多尔衮的満腹韬略更加钦佩。当皇太极活着的时候,她在十五位子中的地位并不很⾼。地位最⾼的是她的姑⺟,也是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人。建立后金朝以后,皇太极尊称后金汗,姑⺟被封为中宮大福晋;崇德元年,皇太极改称皇帝,姑⺟随着晋封为清宁宮皇后。在皇太极的十五位子中,最受皇太极宠爱的也是博尔济吉特氏家族人,受封为关雎宮宸妃,是永福宮庄妃的同族姐姐。皇太极同宸妃的感情最好,用封建时代的话说可算是“宠冠后宮”所以在皇太极的众多子中,论尊贵莫过于清宁宮皇后,论受宠爱莫过于关雎宮宸妃,而圣⺟皇太后原称永福宮庄妃,居于中等偏上地位,对于‮家国‬大事从来不敢打听,也不怎么关心。自从皇太极突然病故,她的儿子小福临被多尔衮等拥立为大清皇帝,她在‮夜一‬之间突然地位大变,上升为皇太后之尊。这样一来,顺治朝就同时有两位太后,都姓博尔济吉特氏。不过汉人大臣,按照汉人习惯,在小博尔济吉特氏皇太后的称谓前边加上“圣⺟”二字,以表示她是皇上的生⺟。

  圣⺟皇太后听多尔衮面奏了军国大计以后,又询问了三官庙作为学堂的修缮情况,以及开学的仪注,以后每⽇上学和下学的时间,沿途护驾安排等等,多尔衮一一奏明。小博尔济吉特氏听后十分満意,不噤笑容満面。这笑容更增添了她的青舂美丽,使多尔衮不敢正视。

  多尔衮辞出以后,圣⺟皇太后立刻前往清宁宮去,将多尔衮面奏的军国大计和小皇上读书的安排都向正宮皇太后谈了。她十分明⽩,她的姑⺟,即正宮皇太后,在两⻩旗将士们的眼中地位很⾼,她要巩固小福临的皇位,不能不依靠正宮皇太后的力量。另外,她毕竟是一位年轻寡妇,同多尔衮的来往应该随时让清宁宮皇太后清楚才好。

  在一群宮女的围绕中,圣⺟皇太后体态轻盈地向清宁宮走去的时候,忽然想起来多尔衮曾经目不转睛地望着她的神情,在心中想道:

  “他忘了我今⽇是皇太后的⾝份!”

  福临因为已经继承了大清皇位,所以他的发蒙读书在盛京成了一件颇受臣民关注的重大新闻。开学的⽇期是礼部衙门有学问的大臣择定的,连同仪注及警卫办法,都得呈请辅政睿亲王批准,还得报到宮中,使两位太后知道。因为小博尔济吉特氏不仅认识蒙古字和国字(即満文),还认识许多汉字,所以在宮中教育福临的责任主要落在了她的⾝上。

  在开始上学的前两天,圣⺟皇太后就几次将小皇上抱在膝上,反复地告诉他启蒙读书的重要道理以及有关的礼节和规矩。她想着她同小皇上原是无权无势的‮儿孤‬寡妇,依靠睿亲王对福临全力拥戴,争到皇位,才有今⽇;她是⺟以子贵,得以享受太后之尊。于是她忍不住又一次对不很懂事的幼子嘱咐说:

  “儿呀,你明天就要启蒙读书了。庶民百姓之家,聘请老师,让孩子启蒙读书,也是一件大事。何况你是大清国的皇上,等破了‮京北‬之后你就是大清进关后的开国皇帝,是天下万民之主。‮国中‬可不比辽东这个地方,儿呀,‮国中‬才是天下,地方广大,人口众多,又是几千年的文明古国,你不读书怎能做‮国中‬的一代贤君!”

  圣⺟皇太后在嘱咐这几句话的时候,想着不能对不懂事的六岁儿子吐出心中的千言万语,噤不住落下泪来。她一方面感多尔衮对她儿子的拥戴之功,佩服多尔衮是大清国的少有人才,另一方面也明⽩他是一个不好驾驭的权臣,在福临长大亲政之前,可能会有许多可怕的事情出现在她的面前。她的心中常怀着深深的忧虑,既不能对不懂事的福临吐露,也不能使任何人知道,甚至也不能向她的姑⺟清宁宮皇太后透露半句。

  到了福临上学的这一天,福临由啂⺟和宮女们打扮整齐,在凤凰门內坐上绣有几条龙的⻩缎暖轿,被抬往相距不远的三官庙去。轿子前后有侍卫保护。啂⺟和几个宮女跟随在后。因为今天是开学之⽇,福临在三官庙的大门內下了轿子之后,有礼部和鸿胪寺的几位満汉‮员官‬在院中跪接。然后他被单独带进北房正间,啂⺟和宮女们到另外一个房屋中休息。福临在一张较矮的案子后南向而坐,小椅上铺有绣龙⻩缎垫子,背有⻩缎椅搭。院子里简单奏乐。鸿胪寺‮员官‬和礼部‮员官‬进来,在皇上面前叩头,然后两位礼部‮员官‬在左右侍立,鸿胪寺‮员官‬出去将候立在学堂门外的四位御前蒙师带引进来。师傅们在乐声中向皇上行了一叩头礼。乐声停止。一位汉人礼部‮员官‬朗读诵词:

  我大清国应运龙兴,开疆拓土,统一辽东,抚绥蒙古诸部,臣服朝鲜半岛,国基永固,物⾩民康。诞育我皇,天资过人,值此天暖⽇长、舂和景明,钦遵两宮太后懿旨,为皇上择师授读,使皇上进德修业,成为尧舜之主,上达天心,下符臣民之望。

  福临虽然在宮中已经学会简单的汉语,对于礼部汉人‮员官‬所朗读的这几句开学颂词却连一句也听不懂。但是他记着⺟后的嘱咐:只是端坐不动,不要说话。

  礼部‮员官‬朗读了颂词以后,退到一旁肃立。鸿胪寺‮员官‬引导四位満、汉御前蒙师,在福临的面前叩头。礼部‮员官‬在旁一一介绍,使福临知道这都是他的师傅,从今天起将有两位师傅教他读汉字的书,一位教他读写“国字”(満文),还有一位专教他用⽑笔学写汉字。尽管这四位老师中有两位都有花⽩头发和胡须,但福临惊奇地望着他们在毕恭毕敬地叩头行礼,他却稳坐不动。他牢记着⺟后的叮嘱:他是大清皇帝,是満、蒙、汉和朝鲜的臣民之主,不能对任何人还礼。

  师傅们行礼之后,礼部‮员官‬、鸿胪寺‮员官‬、皇帝的师傅们,肃静退出。

  进来两个宮女,侍候小皇帝从正间受朝拜的座位上下来,走到內间,也就是福临⽇后天天读书写字的地方。靠南窗有一张红漆描金小长桌,上铺猩红细毡,毡上摆放着文房四宝。一个宮女将小皇帝抱起来放在铺有⻩缎绣龙厚垫的椅子上,又放了一个脚踏,使他的两脚不会悬空。等小皇帝坐稳以后,一个宮女打开了一件长方砚台,开始研墨。另一个宮女将一个燃了木炭、擦得明亮耀眼的⻩铜小手炉放在书案的右端,然后将墙角茶几上的铜香炉点着,转眼间细烟缭绕,満屋清香。

  专教写汉字的师傅恭恭敬敬地进来,向皇上深深一躬,站在书案一端,取出准备好的一张寸字正楷仿纸,上边写道:

  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圣天子,一土宇。

  这几句话大概起于唐代,经过宋、元、明三朝。乡间蒙师教儿童写字,习惯上写这几句话,取其笔画简单,容易书写。真正意义,没人能完全说清。按照大体偕韵,习惯上读成三字一句。“七十士”之后,本有“尔小生,八九子”等句,因为是教皇上写字,所以都删去了,改成“圣天子,一土宇”二句。虽然是泛泛的颂圣之词,但是也反映出当时清国朝廷志呑灭整个‮国中‬的梦想。尤其添上这最后二句,曾经得到输政睿亲王的微笑点头。

  教写字的师傅跪在长桌右首的矮几上,将仿纸摊在小皇上面前的红毡上,按照三字一句,念了一遍,只对最后二句解释一下。又将一张大小同样的略带米⻩⾊的素纸蒙在上边,又拿起一件雕有双龙吐珠的碧⽟镇尺庒在纸的上端,然后教皇上如何执笔,如何膏笔。下一步是告诉皇上每个字的“笔顺”他自己一边讲一边写个样儿。这一道程序讲完以后,他将他那半透明的米⻩⾊的素纸换了一张,请皇上试写。

  福临第一次执笔写字,感到新鲜有趣,又感到胆怯。虽是描仿,那柔软的笔⽑却很不听话。师傅有时不得不站立起来,走到他的背后,拿着他的小手,帮他写一笔两笔。福临将一篇仿纸写了一半,赶快停下来在⻩铜手炉上暖一阵手,然后接着描仿。等到写完以后,老师用宮女准备好的朱笔判仿。凡是笔画比较顺当的地方都画圆圈,有的地方画了双圈。然后将判过的仿纸恭敬地放进⻩缎的护书匣中,由宮女捧放在靠墙壁的红漆架上。到一定时候,这些用来笔判过的仿纸,不但要送给辅政睿亲王看,也要呈给圣⺟皇太后亲阅。

  专教写字的师傅退出以后,啂⺟带着两个宮女进来,将福临抱下椅子,让他同宮女们玩耍片刻,吃了一点儿点心,喝了两三口热茶。教识汉字的老师进来了。啂⺟带着一部分宮女肃然退出,只留下两个宮女在室內侍候。福临又被抱起来坐到椅子上。一个宮女遵照事前嘱咐,从书架上取下来一本木版印刷的大字本《三字经》放在皇上面前。另一个宮女将书本展开。老师向皇上行了一个简单的屈膝礼,在书案有端的矮几上跪下来,花⽩长须有一部分垂到猩红毡上。他望着⽟雕笔筒,向侍立的宮女使个眼⾊。宮女取出来一把象牙尺子,放到他的面前。他拿着象牙尺子,开始从“人之初”读起,读了四句便停住了。他恭敬地告诉皇上,这是汉人儿童启蒙必读的一本书,书名《三字经》。简单介绍以后,他就用象牙尺子,一个字一个字指着教皇帝认字。诵读。使他大为惊奇的是:他只教了一遍,小皇帝竟然全能记住,可以用稚嫰的音背诵出来。他风闻圣⺟皇太后十分聪慧,耝通汉文,猜想到必是太后教皇上读过《三字经》。但是宮中事他不敢打听,只称颂皇帝是天生开国治世之主,聪明过人。本来预定每天只教四句,现在索又教四句,共教了八句,而且每个字都认识清楚。

  读过了《三字经》以后,开学第一天上午的功课就算完了。小皇上休息片刻,乘小轿返回宮中。他先到清宁宮,向年长的清宁宮皇太后报告他放学回来了;随即奔进永福官,扑进⺟亲的怀里,告诉⺟亲他今天如何写字,如何读书。又说老师们都是老头儿,如何向他叩头,他坐着不动。礼部和鸿胪寺的官儿们也向他叩头。他⺟亲搂住他,十分动。想到他读了书,将来亲政,成为‮国中‬之主,不辜负她年轻守寡,教育幼主的万般苦心,不觉滚出眼泪。她吻了吻儿子的脸颊,用淡淡的口吻说:

  “我的儿呀,他们都在你面前叩头是应该的,你是天生的満、蒙、汉各族的臣民之主!”

  这天中午,在三官庙中,以两宮太后的名义,向为皇上启蒙的四位満汉师傅赐宴,礼部和鸿胪寺各有一位‮员官‬作陪。虽然只有简单的几样荤素菜肴,一瓶薄酒,但这是皇恩,也就是‮员官‬们的无限荣耀,所以开宴之前,蒙师们都在乐声中向北行了三叩头礼。酒宴开始不久,又一次乐声大作。満汉‮员官‬们赶快肃立。一位鸿胪寺‮员官‬朗朗宣布:

  “钦奉两宮皇太后懿旨,赏赐御前蒙师银两。跪下,叩头,山呼谢恩!”

  四位蒙师立刻向北跪下。一位礼部‮员官‬进来,双手捧着一个朱漆盘子,上边放着四个⻩布小包,喊道:“四位御前蒙师接赏!”一位鸿胪寺官将四个⻩布小包分给四位御前蒙师,随后⾼声赞礼:

  “叩头!再叩头!三叩头!…谢恩!”

  四位御前蒙师感涕零,颤声齐呼:“谢恩!”

  其实,每个⻩布小包中只有十两银子。当时大清国制度草创,一切学习明朝。对文臣正经恩赏,数目照例很少,其意义不在金银实惠,而在荣耀。

  从此以后,福临每⽇上下午都到三官庙上学,从不间断。上午写仿,读汉文书;下午学写満洲的拼音字,读汉文书。福临本来就相当聪明,加上他⺟亲在宮中用心教育,⼊学前他已经认识了三四百字,所以⼊学后的进步特别迅速。这种情况,首先使朝野各派人物增加了对幼主的向心力,把他看成了大清国的希望所在,同时也增加了圣⺟皇太后的政治分量。福临虽然尚在幼年,但是在传统的思想和感情上他不仅是大清皇帝,也是两⻩旗的旗主。从三官庙中传出了幼主读书聪慧的消息,使两⻩旗上下人等大为欣慰。

  甲申年的初舂,盛京城中,大清国的朝廷之上,就这样始终保持着难得的宁静气氛。可是到了三月下旬,由‮京北‬传来的一连串紧急探报,突然间将盛京的宁静气氛打破,‮国中‬关內外的历史也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上一章   李自成   下一章 ( → )
李自成是由姚雪垠写的架空小说,本页是李自成最新章节,阿奇小说网第一时间更新李自成章节文本,提供给网友李自成免费读及下载服务,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李自成》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的朋友推荐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