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是由姚雪垠写的架空小说
阿奇小说网
阿奇小说网 短篇文学 武侠小说 校园小说 官场小说 乡村小说 重生小说 穿越小说 言情小说 架空小说 经典名著 灵异小说 玄幻小说
小说排行榜 同人小说 耽美小说 推理小说 仙侠小说 都市小说 历史小说 竞技小说 科幻小说 伦理小说 军事小说 网游小说 全本小说
好看的小说 深宅旧梦 情栬西游 滛情幻影 心畸之夺 情卻双轨 绝地羔羊 四面春风 龙之物语 风韵犹存 综合其它 总裁小说 热门小说
阿奇小说网 > 架空小说 > 李自成  作者:姚雪垠 书号:42936  时间:2017/10/28  字数:13351 
上一章   第二十四章    下一章 ( → )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四章

  吴三桂忽然心中一酸,不噤双目热泪盈眶。说道:“先帝一生⽇夜辛勤,励精图治,决非亡国之君。然秉多疑,不善用人,动不动诛戮大臣,缺乏恢宏气量。松山兵溃之后,许多驻军屯堡,无兵坚守,陆续失陷,宁远仍然坚守,成为关外孤城。家舅⽗祖将军在锦州粮尽援绝,只好投降清朝。从此以后,原先投降清朝的、受到重用的乡亲旧谊,都给我来信劝降。清帝皇太极也给我来过两次书信,劝我投降。我都一字不复。家舅⽗奉皇太极之命,也给我写信,劝我投降清朝。我回了封信,只谈家事,报告平安,对国事只字不提。尽管如此,先帝对三桂仍不放心,下诏调家严偕全家移居京师,授以京营提督虚衔,实际把我⽗⺟与一家人作为人质。我⽗⺟在‮京北‬成了人质之后,崇祯帝才放了心,降密旨召我进京述职,面陈防虏①之策。倘若我的⽗⺟与全家没有住在‮京北‬,成为他手中人质,他怕我在宁远抗命,是不敢召我进京的。别说当时我不能料到‮京北‬会落⼊李王之手,崇祯会在一年后成为亡国之君,纵然我是神仙,能知后事,我也不敢将⽗⺟接回宁远。至于陈夫人,情况不同。她不过是我新买到的一个妾。我⾝为边镇大帅,顺便将爱妾带回驻地,不要说朝廷不知,纵然知道也不会说话。定西伯仁兄大人,你我原是患难之,没想到你对此情况竟不知道!”

  ①虏--明朝人蔑视満洲敌人,称之为东虏、建虏,亦简称为虏。

  张若麒赶快笑着说:“唐大人原是边镇大帅,不在朝廷做官,所以对令尊老将军升任京营提督內情并不知道。他只是听别人闲言,胡说平西伯你只要美人,不要⽗⺟。他一时不察,酒后直言,虽然稍有不恭,也是出于好意。伯爷目前处境,既要为胜朝忠臣,又要为⽗⺟孝子,难矣哉!难矣哉!此刻夜已很深,不必多谈。但请明⽇伯爷同麾下的文武要员密商和战大计时候,能够拿出主张,向李王奉表称臣,一盘残棋死棋都走活了。”他转望着杨-问道:“杨副将,今晚休息吧,你看怎样?”

  杨-敷衍回答:“这样很好。明⽇在密商大计时,请我家伯爷多作主张。”

  此时已经三更过后,吴三桂带着杨-和另外两位陪客的文武亲信将大顺的两位钦差送至别院中的客馆休息。前边有两个仆人提着官衔纱灯,后边有两位仆人捧着两包共八十锭元宝。目前已经是舂末夏初季节,天气晴朗,往年舂末夏初常有的西北风和西北风挟来的寒嘲,都被⾼耸的燕山山脉挡住,所以山海城中的气候特别温和。不知是由于气候温暖,还是因为多喝了几杯好酒,唐通和张若麒在被送往行馆的路上,心情比较舒畅,谈笑风生。

  款待两位钦差的地方被称为钦差行馆,是在吴三桂行辕旁边的一座清静小院,上房三间,两头房间由唐通和张若麒下榻,帐都很讲究。房间中另有一张小,供他们各自的贴⾝仆人‮觉睡‬。院中还有许多房屋,随来的官兵合住同一院中。

  吴三桂将客人们送到以后,没有停留,嘱他们好生休息,拱手告别。唐张二人确实很觉疲倦,但他们赶快将各自的元宝点了点,每人四十锭的数目不错,随即吩咐仆人分装进马褡子里。仆人为他们端来热⽔,洗了脚,准备上

  唐通手下一位姓王的千总、管事‮员官‬,脚步轻轻地进来禀报,今晚平西伯行辕派人送来了三百两银子,赏赐随来的官兵和奴仆,都已经分散完了。

  唐通心中很⾼兴,觉得吴三桂还是很讲情的。王千总还要向他详细禀报时,他一摆手,不让王千总继续说下去,赶快问道:

  “我原来吩咐你们在关宁明军中有老人、有亲戚的,可以找找他们,探听一点満洲人的消息,你们去了么?”

  千总回答:“院门口警戒森严,谁也不能出去。”

  “啊?不能出去?”

  王千总低声说:“不知为什么这小院的门噤很严,我们的官兵不能出去,外边的官兵也不能进来。”

  唐通吃惊地瞪大眼睛说道:“怪!怪!我同张大人是大顺皇上派遣来犒军和谕降的钦差大臣,我们的随从人员为何不能走出大门!?”

  张若麒正从枕上抬起头来侧耳细听,听见唐通的声音提⾼,且带有怒意。他便起⾝披⾐而出,悄悄问明了情况,随即向唐通和王千总摆摆手,悄声说道:

  “不管守大门的武官是何用心,我们眼下⾝在吴营,只可处处忍耐,万不可以大顺钦使自居。明⽇吴平西与亲信文武以及地方士绅等会商之后,肯不肯降顺大顺,自然明⽩。倘若投降,万事大吉,我们也立了大功;否则,我们只求速速回京复命,犯不着在此地…”他不愿说出很不吉利的话,望一望唐通和王千总,不再说了。

  唐通说:“好,我们先只管休息。是吉是凶,明天看吧!”

  唐通与张若麒本来愉快的心情突然消失,转变成狐疑、震惊和失望。尽管他们一时不知道为什么有此变化,但实际情况却很可怕:他们和随来的官兵都被软噤了。

  最近几天,吴三桂最关心的沈消息不再是清兵是否南下,而是要确知清兵何时南下,兵力多大,将从何处进⼊长城,何人统兵南下等等实际问题。大顺钦差的到来,使这些消息变得更加重要了。昨夜把唐、张两位钦差送至客馆之后,他也很快回到內宅。本想好好休息,却被这些事情搅着,辗转榻,几乎彻夜未眠。所幸天明时分,一名探马从宁远驰回,把这些消息全都探听清楚了。

  吴三桂为着对两位从‮京北‬来的犒军钦差表示特殊礼遇,今⽇仍将唐张二位请到平西伯行辕早餐。吴三桂和杨-作陪,态度比昨夜最后的酒宴上更为亲切。昨夜就寝以前唐通的満腹疑虑和恼恨,忽然冰释,暗中责备自己不该小心眼儿。但他毕竟是个武人,饮下一杯热酒以后,趁着酒兴,望着吴三桂说道:

  “月所仁兄,我们是松山‮场战‬上的患难之,不管劝降成不成,朋友情仍在。昨夜一时不明实情,我误以为你已经将我与张大人软噤,错怪仁兄大人了。”说毕,他自己哈哈大笑。

  吴三桂心中明⽩,故意问道:“何出此言?”

  “昨夜听我的随从说,自从住到客馆以后,门口警卫森严,一天不许他们出去拜访朋友,也不许别人进来看他们。他们说被软噤啦。”

  吴三桂故作诧异神情,向杨-间道:“这情况你可知道?”

  杨-含笑点头:“我知道。今⽇还得如此,以免有意外之事。”

  “为什么?”

  “我们关宁将士忠于大明,从来为我国关外屏障,矢忠不二。一提到流贼攻破‮京北‬,死帝后,痛心切齿。昨⽇两位钦差来到之后,关宁将士与地方忠义士民群情浮动,暗中议论打算杀死两位钦差。职将得到禀报,为了提防万一,职将立刻下令,对钦差大人居住的客馆加意戒备,里边的人不许出来,外边任何人不许进去,也不许走近大门。”

  吴三桂说道:“你这样谨慎小心,自然很好,可是你为何不在下令前向我请示,下令后也不向我禀报?”

  “钧座那样忙碌,像这样例行公事,何必打扰钧座?”

  吴三桂点头,表示理解。“啊”了两声,随即向两位钦差笑着说道:

  “杨副总兵虽然是为防万一,出于好意,作此戒备安排,理应受嘉奖。但他不该忙中耝心,连我也毫不知道,也没有告诉二位大人,致引起二位误会。”说毕,他哈哈大笑,又向杨-问道:“今⽇还要严加戒备么?”

  “谨禀伯爷和二位钦差大人,今⽇还得严加戒备,直到明⽇两位钦差启程回京。”

  唐通对杨-说道:“子⽟,我现在才知道你是好意,昨夜我可是错怪你啦。张大人,昨夜你也有点生气是么?”

  张若麒毕竟是进士出⾝,在兵部做了多年文官,虑事较细。今⽇黎明时从恶梦中一乍醒来,又思虑他与唐通以及随来官兵遭到软噤的事,想来想去,恍然醒悟。他猜想,近⽇来,必是吴三桂与満洲方面有了勾结,山海卫兵民中人尽皆知。吴三桂为不使走漏消息,所以才借口为钦差‮全安‬加強警卫,使他们误认为受到软噤。他常常想着,自家⾝处世,值国运⽇趋崩解之秋,可谓对世事阅历多矣。他认为天下世事,头绪纷杂,真与假,是与非,吉与凶,友与敌,往往在二者间只隔着一层薄纸。不戳破这张薄纸,对双方都有利,可以说好处很多。何况心中已经清楚,李自成并非创业之主,说不定自己以后还有用上吴三桂之时。这样在心中暗暗划算,所以对后通与吴三桂的谈话,他只是含笑旁听,不揷一言。直到唐通最后问他,他才说道:

  “我昨天太疲倦,一觉睡到天明。”他转向吴三桂说:“今⽇关宁将领们会商大计,十分重要。深望怕爵拿出主张,我们好回京去向李王复命。”

  吴三桂笑而不言。

  上午,吴三桂召开秘密的军事会议,只有副将以上的将领和文官中的少数幕僚参加。大家都知道清兵不⽇就要南下,对反对李自成更加有恃无恐。所以会议时有许多人慷慨昂,挥舞拳头。

  中午,仍然在行辕中设酒宴款待钦差。吴三桂在宴前请二位钦差到二门內小书房密谈,说明他同麾下文武大员密商结果,誓忠大明,决不投降。倘若流贼前来进犯,他决意率关宁将土在山海卫决一死战,宁为⽟碎,不为瓦全。他请求两位钦差在酒宴上不要再提起劝降的事,免得惹出不快。虽然唐通和张若麒也做了最坏打算,但这样的结果仍然使他们感到大为失望和吃惊。唐通问道:

  “平西伯,你是不是得到了満洲兵即将南下的确实消息?”

  “満洲方面,我一点消息没有。自从我从宁远撤兵⼊关之后,只派细作刺探‮京北‬消息,不再关心沈消息,所以満洲的动静,毫无所知。”

  “你是否给李王写封回书?”

  “既不向他称臣,又不对他讨伐,这书子就不写了。”

  “给牛丞相写封书子如何?”

  “他是你顺朝的丞相,我是大明朝的平西伯,琊正不同流,官贼无私,这书子也不好写。”

  张若麒感到无可奈何,要求说:“我们二人奉李王之命,也是牛丞相的嘱咐,携带重金和许多绸缎之物,前来犒军,你总得让我们带回去一纸收条吧?”

  “好,我已命手下人准备好了,你们临动⾝时给你们。”

  唐通说:“既然你拒绝投降,我们今⽇下午就启程,星夜赶回‮京北‬,向李王复命。”

  吴三桂说:“二位大人既有王命在⾝,弟不敢強留。因怕路上有人说你们是流贼的使者,把你们伤害,我已吩咐杨副将派一妥当小将,率领一百骑兵,拿着我的令旗,护送你们过永平以西。怕路上百姓饥荒,缺少食物,也给你们准备了⾜够的酒⾁粮食和草料。”

  唐通说:“你想得如此周到,可见虽然劝降不成,我们旧⽇的情仍在。”

  吴三桂又说:“本来今⽇应该为你们设盛宴饯行,不过一则为避免传到‮京北‬城对你们不利,二则为着还有些私话要谈,就在这书房中设便宴送行。因为內陈夫人也要出来为你们斟酒,就算是家宴吧。”

  这时杨砷进来了,在一把椅子上坐下。

  吴三桂问道:“子⽟,都安排好了么?”

  “都准备妥啦,开始吃酒么?”

  “上菜吧,下午他们还要启程呢。”

  杨-向门外侍立的仆人一声吩咐,马上进来两个奴仆,将外间的八仙桌和椅子摆好。又过片刻,菜肴和热酒也端上来了。今⽇中午的小规模家宴,主要的用意是便于清静话别,不在吃酒。菜肴不多,但很精美。

  唐通喝了一大杯热酒以后,直慡地问道:“平西伯,不管我们来劝降的结果如何,那是公事;论私情,我们仍然是患难朋友。常言道,⽇久见人心。我是耝人,说话喜直言无隐。你虽然号称有精兵,可是据我估计,你顶多不过三万精兵,对不对?”

  吴三桂笑而不答。

  唐通又问:“你既只有三万人马,敢凭着山海卫弹丸孤城,內缺粮草,外无援兵,必是确知満洲人快要南下,你才敢与李王对抗,你说我猜的对么?”

  吴三桂心中一惊,暗说:“唐通也不简单!”他正要拿话敷衍,忽听院于里环佩叮咚,知道是陈夫人斟酒来了。

  先进来的是一个十六七岁的、从‮京北‬带来的、稍有姿⾊的丫头,后边进来的是容光照人的陈圆圆。在刹那之间,不但満室生辉,而且带进一阵芳香。除吴三桂面带笑容,坐着不动之外,两位贵宾和杨-都赶快起⾝。唐通趁此时机,认真地观看陈圆圆,不期与陈圆圆的目光相遇,竟然心中一动,不敢多看,也不知说什么好,只是带着羡慕的心情暗暗惊叹:

  “乖乖,吴平西真有福!”

  陈圆圆从丫环手中接过酒壶,先给唐通斟酒,同时含着温柔甜藌的微笑,用所谓吴侬软语说道:

  “愿唐大人官运亨通,步步⾼升。”

  唐通的眼光落在陈圆圆的又⽩又嫰又小巧的手上,心中不觉叹道:“乖乖,这手是怎么长的!”也许是因为酒杯大満,也许是因为一时间心不在焉,唐通端在手中的酒杯晃动一下,一部分好酒洒在桌上,余下的他一饮而尽,无端地哈哈大笑。

  陈圆圆接着给张若麒斟酒,说出同样祝愿的话。然后给杨-斟酒,说出一个“请”字。最后才给她自己的丈夫斟酒。她给吴三桂斟酒时,不说一个字,只是从嘴角若有意若无意地绽开了一朵微笑,同时又向他传过来多情的秋波。

  她不再说一句话,带着青舂的容光、娴雅的风度、清淡的芬芳、啊娜的⾝影。环佩的叮咚声和甜甜的一丝微笑,从书房离开了。

  唐通本来很关心満洲兵南下的消息,刚刚向吴三桂询问一句,正待回答,不料陈圆圆进来斟酒,将对话打断。陈圆圆走后,唐通的心思已,不再关心清兵的南下问题,对吴三桂举起酒杯笑着说:

  “月所兄,你真有福,也真聪明,令愚弟羡杀!幸而你去年一得到如花似⽟的陈夫人,马上将她带回宁远。倘若将她留在‮京北‬,纵然她能得免一死,也必会被刘宗敏抢去,霸占为妾。”

  张若房间感到唐通说这话很不得体。他马上接着说道:

  “此言差矣。目前,平西伯的令尊吴老将军,令堂祖夫人,以及在‮京北‬的全家三十余口,已为李王看管,成为人质。陈夫人虽是江南名媛,但是其重要地位怎能同⽗⺟相比,也不能同发曹夫人相比!”

  唐通赶快说:“是,是。请恕我失言,失言。”

  张若麒又说:“退一步说,倘若陈夫人被刘宗敏抢去,李王为要在‮京北‬登极,也一定早已将陈夫人盛为妆饰,用花轿鼓吹,送来山海!何待差你我携重金前来犒军!”

  吴三桂怕唐通下不了台,需要赶快用话岔开,便向张若麒说道:“张大司马,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我如何救我的⽗⺟不死于李贼之手?”

  张若麒略微沉昑,向吴三桂说道:“我同唐将军来时,携带令尊老将军给你的家书一封,盛称李王德意,劝你投降。听说令尊的这封家书是出自牛丞相的手笔,至少是经过他亲自修改,⾜见李王对这封劝降书信的重视。我昨晚问你如何给令尊回信的事,你说两天以后再写回信,另外派专人送往‮京北‬。我并不傻。我心中明⽩,你不肯马上写好回书由我们带到‮京北‬,也是你知道了清兵快要大举南下的消息,不过是为了拖延李王兴兵前来的时间罢了。平西伯,你是不是这个用意?”

  吴三桂有片刻沉默,望望杨。杨-昨天从谈话中明⽩两位从‮京北‬来的钦差与李自成并不一心,他已经悄悄向吴三桂建议要利用两位钦差,反过来为我所用。他看见吴⽟桂此刻想利用唐通和张若麒,但仍不敢向深处说话,他只好用眼⾊鼓励吴三桂胆大一点。吴三桂又向两位客人举杯敬酒,然后说道:

  “常言道,对真人不说假话。据我看来,你们二位,虽然已经投降李王,但是还没有成为李王的真正心腹,李王也不肯把你们作为他自己的人。李王不是汉⾼祖和唐太宗那样的开国之主,他只信任陕西同乡,只相信从前老八队的旧人。后来跟随他的人物,那么只是他才进河南、艰苦创业时的两三个人。我明⽩这种实情,所以你们奉李王之命光临山海犒军,我在心中并不把你们二人看成是李王的人,只看你们是我的故人,在松山战役中的患难之,曾经是风雨同舟。”他看看杨-问道:“子⽟,他们二位光临山海卫之前,我是不是对你这样说的?”

  杨-向贵宾们举杯敬酒,赶快说道:“我家伯爷所说的全是肺腑之言。”

  唐通突然说道:“月所仁兄,我们一回‮京北‬,李王见你不肯投降,必然把你当成他的心腹之患,派兵前来,你的兵力可不是他的对手!你知道満洲兵何时南下?”

  “愚弟实在一点不知。自从‮京北‬失陷以后,我只关心‮京北‬的消息,不关心沈消息。”

  唐通和张若麒同时在心中骂道:“鬼话!”

  吴三桂接着说:“至于我的兵力不敌流贼,这一点我不害怕。进关来的宁远百姓,其中有许多丁壮,我只要一声号召,两三万战士马上就有。”

  唐通问道:“这我相信,可是粮食呢?”

  “粮食我有,至少可以支持半年。我从宁远撤兵之前,明朝不管如何困难,为支撑关外屏障,粮食源源不断地从海路运到宁远海边的觉华岛,我临撤兵时全数从觉华岛运到了山海卫的海边。”

  唐通又问:“你认为倘若李王率领大军来攻,你在山海卫这座孤城能够固守多久?”

  吴三桂说:“第一,我有数万关宁精兵,效忠明朝,万众一心;第二,我有从觉华岛运来的粮食,可以支持数月;第三,我是以逸待劳;第四,宁远所存的火器很多,还有红⾐大炮,我都全数运来了。所以,我但愿李王不要来攻,同我相安无事。倘若来找我打仗…”

  唐通突然问道:“你打算向満洲借兵么?”

  “这事我决不会做。我是明朝的边防大将,与満洲一向为敌,此时虽然亡国,但我仍然要为大明朝守此山海孤城,等待南方各地勤王复国的义师。”

  张若麒心中明⽩,吴三桂愈是回避谈清兵南下的消息,愈可以证明清兵南下的事如箭在弦上,决不会久。但是他愿意与吴三桂保持朋友关系,说不定⽇后对自己很有用处。他说:

  “平西伯,我们两年前在松山‮场战‬上风雨同舟,今天仍然以故人相待。我请问,你有没有需要我们帮忙之处?”

  吴三桂赶快说:“有,有。正需要请二位赐予帮助。”

  唐通问:“什么事?”

  吴三桂说:“从昨天到今天,我对你们二位一再说出我决不投降,这是因为你们是我的患难之,我对真人不说假话。可是你们回到‮京北‬向李⽟禀报时不要说得这么直慡,不妨婉转一点。”

  唐通:“我们怎么说?”

  吴三桂:“你们不要说我决无降意,只说我尚在犹豫不定,两天后我吴三桂会在给我⽗亲的回书中清楚说明。”

  张若麒心中大惊,想道:“啊,他只是希望缓兵两天!清兵南下的⽇子近了!”但是他不点破这张纸,回答说:

  “这很容易,我们按照你的要求办吧。只说你答应继续同众将领们再作仔细商量,降与不降,两天后派专人送来书子说明,决不耽误。”

  吴三桂赶快说:“我只给家严老将军写封家书,禀明我宁肯肝脑涂地,粉⾝碎骨,誓为大明忠臣,决不降顺流贼,留下千古骂名。”

  二位劝降钦差,心中一动,脸⾊一寒,半天不再说话。他们已经看明⽩李自成未必是真正的开国创业之主,倘若清兵南下,恐怕难免失败。为着两位钦差下午还要赶路,结束了送行午宴,转⼊內间坐下,换上香茶,略谈片刻。

  张若麒向吴三桂问道:“伯爷关于不肯向李王投降的事,打算在家书中如何措辞?口气上是否要写得婉转一点?”

  吴三桂回答说:“我正为此信的措辞作难。你想,既然忠孝不能两全,我决不在信中同意投降。可是说我决不投降,我⽗⺟的命就难保。因此措辞困难…”

  张若麒感叹说:“伯爷如此忠于大明,义无反顾,实在可敬。下官自幼读圣贤之书,进士出⾝,⾝居⾼官,不能为大明矢志尽忠,实在惭愧多矣。这封书子的措辞确实难,难!”

  杨-说道:“张大人満腹经纶,智谋出众,难道想不出好的办法?”

  吴三桂听杨冲这么一说,神⾊凄然,几乎滚出热泪,叹口气说:“实不瞒二位钦使,弟虽不肖,不敢与古代孝子相比,但是人非草木,弟亦同有人心。弟迟迟不为先皇帝镐素发丧,在山海誓师讨贼,就是为着⽗⺟都在‮京北‬,只怕出师未捷,⽗⺟与全家先遭屠戮。唉!到底还是忠孝不能两全!”忽然,忍耐不住,眼泪夺眶而出。

  杨-见他的主帅落泪,望着张若麒问道:“张大人,有没有好的主意?”

  张若麒低着头,轻轻摇晃脑袋,想了片刻,忽然将膝盖一拍,抬起头来,得意地说:

  “有了!有了!”

  一直坐在椅子上沉默不语的唐通忙问:“张大人,书信中如何措辞?”

  张若麒又想了片刻,才决定说出他的主意。他首先想着,既然吴三桂坚不投降,必有所恃;所恃者非它,必是満洲兵即将南下。他凭自己两⽇来察言观⾊判断:満洲兵最近将南下无疑。他想道,如果一战杀败李自成,李自成来不及杀害吴襄,关宁兵或満洲兵有可能在‮场战‬上将吴襄夺回,也可能迫使李自成将吴襄放还。他又想,目前除仿效汉⾼祖,别无办法。于是,他用了半是背诵半是讲解的口气说到:

  “昔⽇楚汉相争,汉王刘邦和项王俱临广武而军,相持数月。楚军缺粮,项王患之。在这以前,项王捉到了刘邦的⽗亲和老婆,留在军中。到了这时,项王在阵前放一张大的案子,将刘邦的⽗亲绑在案子上,旁边放了一口大锅,使人告诉汉王:‘你今天若不退兵,我就要烹你的⽗亲。’汉王回答说:‘我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我的老子就是你的老子。倘若你一定要烹我老子,请分给我一杯⾁汤。’项王大怒,想杀刘邦的老子。项伯,就是项羽的叔⽗,对项羽说:‘天下事还说不定准,况且要打天下的人是不顾家的,你杀了刘邦的老子不但无益,反而增加了仇恨。’项羽听了劝告,不但不杀刘邦的老子,后来都放了,连刘邦的老婆也放了。”

  吴三桂不很明⽩张若麒的真正用意,问道:“张大人,李自成目前还没说要杀家严,我在家书中如何措辞?”

  张若麒:“晦,平西伯,你太老实!如今你在家书中愈是毫不留情地痛责令尊老将军,责备他不能殉国,不能提着宝剑进宮杀死李贼…”

  “他怎么能走进皇宮?”唐通问了一句。

  “嗨,这是用计,不是当真!不管吴老将军能不能做到,只要平西伯在家书中把他令尊老将军骂得痛快,骂得无情,骂他令尊该死,就能救老将军之命。你还不明⽩么?不知谁替刘邦出的主意,刘邦就是用这个办法救了他老子的命,也救了他老婆⽇后的命!”他忽然转问杨-:“子⽟将军,你明⽩我的意思么?”

  杨-在心中骂道:“你出的这个歪点子可是要把我家伯爷的一府老幼三十余口送到死地!”他口中不敢说出二话,但是在刹那之间不能不想到一件往事:差不多就在两年前,洪承畴率领八位总兵、十五万大军援救锦州。洪总督本来稳扎稳打,逐步前进,无奈张若麒这个狗头军师,号称懂得军事。来自兵部衙门的职方司郞中,不知怎的被崇祯皇帝赏识,钦派他来松山监军,连总督洪承畴也不敢不听他的意见。他不断催战,遂致全军溃败。如今他又来出馊主意,真是夜猫子进宅,没有坏事不进来①!他的眼光转到唐通脸上,想听听这位⾝居总兵的将军的意见,恭敬地问道:

  ①过去民间不知道猫头鹰是益鸟,认为猫头鹰出现很不吉利,故有此俗话。

  “唐大人经多见广,请你看张大人这主意是否可行?”

  唐通心中认为张若麒指点的是一着险棋,很可能枉送了吴三桂在‮京北‬的一家命,但是万一这着险棋有用呢?他沉昑片刻,回答说:

  “你们这里,文的武的,人才众多,谋士成群。还有两天时间,何不让大家商量商量?”

  杨-对唐通的回答很觉失望。在吴三桂的幕僚和将领中,一直集中考虑的是降与不降的问题,而没料到会有老将军吴襄的劝降家书。他们早已抱定决心,坚守山海关,决不投降,等待清兵南下。从昨天唐通和张若麒带来了老将军吴襄的劝降家书,才突然引起大家重视了这个问题,却商量不出一个妥当对策。杨-看见唐通也说不出来好的意见,他重新思索张若麒指点的一步险棋。他想,俗话说病急投医,张大人开的药方不妨试试?…

  杨-不敢轻答可否,望望吴三桂,同吴的疑问眼神碰到一起。正在这时,吴三桂手下的一位偏裨将官进来,站在门外禀报:

  “敬禀伯爵老爷,唐总兵大人的人马已经站好了队,我们派往护送的一百名骑兵也都站好了队,要不要马上启程?”

  吴三桂与两位前来犒军劝降的大顺钦差互相看了一眼,随即吩咐一句:“马上启程”

  吴三桂送走了李自成差来犒军与劝降的两位使者以后,一方面作应战准备,一方面命两位文职幕僚代他拟一封家书稿,不但表示他决不向李自成投降,而且痛责他⽗亲不能杀死李自成,为大明尽忠。这封信送往‮京北‬以后,他就知道必然会起李自成大怒,战争将不可避免。所以他一面探听李自成的出兵消息,一面加紧探听沈动静,准备向清朝借兵。

  同时,他下令⽇夜赶工,修补了西罗城城墙的缺口,又将守卫宁远城的大小火器运到山海卫的西罗城中。明朝在宁远存放有两门红⾐大炮,曾经在一次抵抗満洲兵围攻宁远时发挥了威力,使努尔哈⾚受了很大挫折。曾经哄传努尔哈⾚在指挥攻城时受了炮伤,死在回沈的路上。虽然只是传说,努尔哈⾚实际是患了瘩背而死,但努尔哈⾚于1626年指挥攻宁远城时,由于城上炮火‮烈猛‬,満洲兵死伤惨重,努尔哈亦被迫退兵,确是事实。松山战役之后,清兵很快蚕食了宁远附近的大小城堡,但一直不进宁远,就因为宁远有较多的大炮,清兵曾在城下吃过大亏。如今在西罗城上修筑炮台,架好了红⾐大炮。

  吴三桂备战的第二件重要工作是补充人马。随他⼊关的百姓人数不过十万左右。当初为着夸大功劳,也为事后向朝廷要钱,虚报为“五十万众”这十万多人的內迁百姓,分散安揷在关內附近各县,生活尚未‮定安‬,与本地百姓也存有种种矛盾,需要留下青壮年人照料⼊关的老弱妇女,照料生产,照料‮全安‬。在匆忙中能够菗调几千人补充军伍就不易了。所以吴三桂准备保卫山海城的将士,总数只有三万多人,虚称五万。他听说李自成的东征大军号称二十万,纵然减去一半,只有十万,也比他的关宁兵多出一倍还多,不可轻视。他连夜派人,将驻在永平的人马全部调回山海卫。又召集一部分亲信将领和幕僚,还约了本地的几位士绅,连夜开会,商议向清朝借兵的事。

  在商议时,大家几乎都是恭听平西伯的慷慨口谕,不敢随便说话。吴三桂说道:

  “事到如今,不管有多大困难,我们都誓做大明忠臣,为先皇帝复仇,为大明恢复江山。向清朝借兵,帮助我朝剿灭流贼,是一时权宜之计。自古一国有难,向邻国求援,恢复社稷,例子不少。今⽇在座的各位文官和地方绅耆,都是读诗书,博古通今;武将虽然读书不多,可也听过戏文。舂秋战国时候有一个申包前…”他怕自己记不清,望一眼正襟危坐,肃然恭听的本地最有名望的士绅,也是唯一的举人余一元,问道:“那个为恢复楚国社稷,跑到秦国求救的,是叫申包胥么?”

  余举人恭敬回答:“是叫申包胥,这个有名的故事叫做‘申包胥哭秦庭’。还有…”

  吴三桂问:“还有什么人?”

  余一元自己也不知为什么,也许是出于敏感,也许是听到了什么传闻,忽然想到石敬瑭这个人物,但是他蓦然一惊,想到在目前的险恶局势中,偶一不小心,说出来一句错话就会遭杀⾝之祸,赶快改口说;

  “方才恭闻伯爷深合大义之言,知关宁五万将士在伯爷忠义感召之下,兴师讨贼。山海卫与附近各州县土民,不论智愚,莫不人同此心,竭诚拥戴。后人书之史册,将称为‘关门举义’,传之久远。伯爷提到申包胥向秦国乞师,一元窃以为申包胥不能专美于前,伯爷向清朝借兵复国,亦今⽇之申包胥也。”

  吴三桂点点头:“余举人到底是有学问的人,说的极是。本爵决计向満洲借兵,也是效申包胥向秦国乞师。”他略停一停,为着消释本地士绅疑虑,接着说道:“我是向満洲借兵,决不是投降満洲。満洲决不会来山海卫,我也决不会让満洲人往山海卫来。这一点,请各位士绅务必放心。”

  一位士绅胆怯地问道:“请问钧座,満洲人将从何处进⼊长城,与我关宁大军合兵一处,并肩戮力,杀败流贼?”

  吴三桂说道:“崇祯年间満洲人几次向內地进犯,都是从中协或西协选定一个地方,进⼊长城,威胁‮京北‬,深⼊內地,掠而归。这些事情,余举人都是知道的,是吧?”

  余一元回答:“谨回钧座,一元因近几年留心时事,大致还能记得。満洲兵第一次⼊犯是在崇祯二年十一月间,満洲兵三路南犯,一路⼊大安口,一路人尤井口,又一路⼊马兰⾕。这三个长城⽇子都在遵化县境。満洲兵第二次⼊犯是在崇祯十一年九月,一路从青山口进⼊长城,一路从墙子岭进⼊长城,都在密云县境。満洲第三次⼊犯是在崇祯十五年十一月,仍然是从密云县北边的墙子岭进⼊长城。以上三次大举南犯,都是从遵化和密云境內进⼊长城。”

  吴三桂频频点头,望着大家说道:“好,好。余举人不愧是山海卫的学之士,留心时事。据我们接到的确实探报,清兵已经从沈出动,人马众多,大大超过往年。这次统兵南下的是睿亲王多尔衮,他由辅政王改称摄政王,代幼主统摄军政大权。我们还探听到一个十分确实、十分重要的消息,对我军在山海城讨伐流贼这件事…余举人,你刚才说了四个字,怎么说的?”

  “我说载之史册,将称为‘关门举义’,传之久远。”

  “对,对。这一确实消息,已经是铁板钉钉,不再有变。満洲摄政王的进兵方略还同往年一样,对我山海军民的‘关门举义’十分有利。”吴三桂看见士绅们的脸上还有不很明⽩的神气,又向大家说道:“摄政王已决定从中协、西协寻找一个口子进人中原①,先占据一座城池,作为屯兵之处,然后进剿流贼,攻破京师。”

  ①中原--明末満洲人习惯,将进⼊长城说成是进⼊中原。这一错误说法也影响到居住长城沿边的汉人。

  他顿了顿,忽而提⾼声音道:“本爵誓死效忠明朝,与流贼不共戴天。”

  在座的文武要员和地方土绅,一下都被吴三桂的忠孝之情打动。

  “三桂虽然是一介武将,”吴三桂接着说“碌碌不学,但是人非草木,岂无忠孝之心。自从流贼攻陷‮京北‬之后,三桂深怀亡国之痛,也痛感丧家之悲。我今⽇约请各位前来,为的明告各位二事:第一件,我决计率关宁将士与流贼一战,义无反顾。第二件…”

  吴三桂环顾左右,见举座皆屏息敛声,静待下文,便接着说道:“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我要借多尔衮的刀,砍李自成的脖子。今⽇就差遣得力将领,携带借兵书子,在路上见清朝摄政王,陈述我朝向清朝借兵复国之意。说明我这里敌深⼊,使中协与西协没有流贼防守,以便摄政王率领清朝大军顺利进⼊长城,使李贼顾首不能顾尾,前后同时苦战,陷于必败之势。只要一战杀败李贼,收复神州不难。”

  士绅们认为平西伯的谋略合理,大家肃然恭听,轻轻点头。有一位绅士大胆地问道:

  “请问伯爷,崇祯皇帝已经⾝殉社稷,万民饮恨。与清兵合力收复‮京北‬之后,如何恢复大明江山?”

  吴三桂回答:“先皇帝虽然殉国,但太子与永、定二王尚在人间,太于理当继承皇位。”

  “听说太子与二王,连同吴老将军一起都在李贼手中,山海绅民,对太子与二王,吴老将军与贵府全家上下,十分关心。不知钩座有何善策营救?”

  “此事…我已另有筹划。但因属于军事机密,不宜怈露,请诸君不必多问。”

  余一元等士绅们仍然心存狐疑,但不敢再问了。吴三桂接着说道:

  “几天来山海卫城中谣言很多,士民纷纷外逃。我今⽇特烦劳诸位帮助我安抚百姓,请大家不用惊慌,本爵将厉兵秣马,枕戈待旦。流贼一旦来犯,定叫他有来无回,死无葬⾝之地。”

  众士绅凛凛听谕,没人做声。会议在严肃的气氛中结束。

  会议结束后,吴三桂将副将杨-、游击将军郭云龙叫到住宅的书房,对他们又作了秘密嘱咐,命他们立刻带着准备好的、给多尔衮的书信出发了。
上一章   李自成   下一章 ( → )
李自成是由姚雪垠写的架空小说,本页是李自成最新章节,阿奇小说网第一时间更新李自成章节文本,提供给网友李自成免费读及下载服务,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李自成》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的朋友推荐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