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是由姚雪垠写的架空小说
阿奇小说网
阿奇小说网 短篇文学 武侠小说 校园小说 官场小说 乡村小说 重生小说 穿越小说 言情小说 架空小说 经典名著 灵异小说 玄幻小说
小说排行榜 同人小说 耽美小说 推理小说 仙侠小说 都市小说 历史小说 竞技小说 科幻小说 伦理小说 军事小说 网游小说 全本小说
好看的小说 深宅旧梦 情栬西游 滛情幻影 心畸之夺 情卻双轨 绝地羔羊 四面春风 龙之物语 风韵犹存 综合其它 总裁小说 热门小说
阿奇小说网 > 架空小说 > 李自成  作者:姚雪垠 书号:42936  时间:2017/10/28  字数:19620 
上一章   第二章    下一章 ( → )
  第二章

  第二章

  年轻的皇太后在心中问道:“也是为我?他为什么这样说?”她不噤又一阵轻轻心跳。略停片刻,又向多尔衮问道:“睿亲王,你还有什么事要向两宮太后陈奏?”

  多尔衮趁机会望着圣⺟皇太后说道:“臣已同大臣们议定,本月初九⽇丙寅是出征吉⽇,祭过堂子后鸣炮启程。在出征之前,有几件大事,今⽇奏明两宮太后知道。”

  “哪几件大事?”

  “臣等议定,本月初八⽇乙丑,即臣率大军启程的前一天,请皇上驾临大政殿上朝…”

  皇太后含笑问道:“为什么事儿?”

  多尔衮目不转睛地望着圣⺟皇太后,告她说:“臣这次率大军出征极为重要,非往⽇出兵伐明可比,需要皇上赐臣‘奉命大将军’名号。请皇上当着文武百官赐臣一道敕书,一方银印。大将军代天子出征的道理与所受大权,在敕书中都要写明。有了皇上所赐一道敕书,一方银印,臣就可以代天子行事。这是大军出征前最重要的一件事,好像古时候登坛拜将,敕书和银印必须由皇上当着文武百官亲手赐臣,所以请皇上于初八⽇上午辰时三刻,驾临大政殿上朝。臣虽是皇上叔⽗,也要向皇上三跪九叩谢恩。”

  年轻的皇太后仿佛看见大政殿上这一十分有趣的场面,不觉笑了,用悦耳的低声问道:

  “这敕书和银印都准备好了么?”

  “银印已经刻就了。敕书也由主管的文臣们拟了稿子,经过修改,用満、蒙、汉三种文字分别誊写清楚,到时候加盖皇帝王玺。还有一些该准备的事项,该由皇帝赏赐的什物,都已经由各主管衙门准备好了,请太后不必心。”

  多尔衮要禀报的几件大事都禀报完了,但是他没有马上告辞。趁着左右宮女都已回避,他不愿马上辞出。被皇太后的青舂美貌打动心魂,他又一次向皇太后的脸上望去,看见皇太后的脸颊忽然泛红,赶快避开了他的眼睛。由于相距不过五尺远,多尔衮不但看见她的脸颊突然泛红,而且听见她的心头狂跳。他在心中不无遗憾地说;

  “你已经是皇太后啦。我只扶持你的儿子小福临在‮京北‬做‮国中‬皇帝,却不能同你结为夫。不过,再过几年,等到大清的江山打好了,我为大清立下了不朽功勋,只要你心中明⽩,让我称为‘皇⽗摄政王’也就够了!”

  圣⺟皇太后的心头不再跳了,但是多尔衮看得她不好意思,使她不敢与多尔衮四目相对。她也愿意多尔衮多坐一阵,这种心理十分复杂。从一方面说,她是小皇帝的亲生⺟亲,大清的国运兴旺,朝政的治理,同她⺟子的命运有密切关系。她很愿意从多尔衮的口中多知道一些实际情况,多听到一些消息。另一方面,她同多尔衮几乎是同岁,都是刚刚三十出头的人,而多尔衮又是大清的亲王中最为相貌英俊、⾜智多谋、作战勇敢的杰出人物,如果她是一般的名门闺秀,她必会对他全心爱慕。只是她原来是太宗皇帝的永福宮庄妃,如今是顺治皇上的圣⺟皇太后,这些所谓“命中注定”的情况使她不能有一点别的思想,然而她毕竟是又聪明又如花似⽟的年轻妇女,她不能不在心灵深处埋蔵着对这位小叔子的一缕温情!为着要留住多尔衮多说一阵话,她柔声问道:

  “睿亲王,这次你率师南征,关系重大,你还有什么话要告诉我们两宮大后?”

  多尔衮心中一亮,赶快说道:“自从臣与郑亲王共同辅政以来,在我国各种文书和谈话中,有时称我们为辅政王,有时称我们为摄政王,这是不懂汉人史书中摄政与辅政大有区别。臣马上要率大军进⼊中原,倘若名义不正,不但会误了大事,也会使汉人笑话,所以巨已经面谕草拟皇上敕书的大学士们,从此时起,臣是大清的摄政王,济尔哈朗是辅政王。以后,辅政王可以有一位二位,摄政王只有一人。摄政王虽在千里之外指挥战争,盛京和朝政大事也受他统治,由他尽摄政之责。济尔哈朗只是秉承摄政之命,尽留守之责,遇大事不能自作主张。此事是我国朝政的重大改变,趁此次进宮时机,向两宮太后禀明。”

  圣⺟皇太后虽然依旧面带微笑,但那笑像花朵一样,忽然枯萎了。她是留心‮国中‬历史的女人,与一般没有汉族文化修养的満族王公大臣不同。她早已觉察出多尔衮逐步走上专权的道路,郑亲王名为辅政亲王之一,实际成了他的陪衬。此刻听了睿亲王的一番言语,她平⽇所预料的事情果然出现。她懂得多尔衮走上摄政王这一步有多么严重:他可以成为周公,也可以成为王莽。圣⺟皇太后是一个非常

  39聪明的人,她没流露出一点儿会使多尔衮不⾼兴的表情,望着多尔衮说道:

  “睿亲王不再称辅政王,改称摄政工,这对朝政有利,正合了我们两宮太后的心意。但愿你成了大清的摄政王,能够像周公辅成王那样,不仅成为一‮开代‬国功臣,也成为千古圣人。”

  “请太后放心,臣一定效法周公!”

  圣⺟皇太后虽然对多尔衮的话半信半疑,但是她不能不装做完全相信,于是她又一次含笑说道:

  “你有这样忠心,何患不能成为周公。我将你这一句出自肺腑之言转告清宁宮太后知道,她一定満心喜。”

  多尔衮说道:“臣誓志效法周公,永无二心,上对天地祖宗和两宮太后,下对‮国全‬臣民!”

  他同皇太后互相望着,有一霎间的四目相对,都不回避。皇太后被他的忠言动,晶莹的双眼中噤不住浮出泪光。片时过后,她略微侧过脸去,看着茶几上的一盆尚未凋谢的舂梅,关心地问道:

  “摄政王,你率大军从何处进⼊长城?”

  “十几年来,我兵几次进⼊长城,横扫‮京北‬附近和冀南。山东各地,都是从蓟州和密云一带择一关口⼊塞。近来据密探禀报,流贼占据‮京北‬以后,‮京北‬附近各州县都没有设官治理,只忙着在‮京北‬城內抢劫,准备登极。流贼没有将大清放在眼里,沿长城各关口全不派兵把守。所以我大清精兵还要同往年一样,从蓟州、密云一带找一个地方进⼊长城,或直攻‮京北‬,或在山海卫以西、‮京北‬以东,先攻占一座坚固城池屯兵,再与流贼作战。可惜进长城道路险峻,不能携带红⾐大炮,全凭步兵和骑兵与二十万流贼作战,困难不小。可是臣既然奉命出征,志在必胜,务期消灭流贼,皇上与两宮太后定都‮京北‬,次第占领江淮以北数省,恢复大金盛世的功业,以报先皇帝的多年宿愿。请太后天天以教皇上读书学习为念,至于臣与将士们进长城以后如何行军作战,如何艰苦,请太后不必放在心上。”

  圣⺟皇太后听了多尔衮的这一番发自衷曲的话,不觉在眼睛里浮出热泪,轻声叫道:“摄政王!…”她分明要说什么话,但是忽然意识到自己的太后⾝份,什么话也没说出。此时她望着多尔衮,多尔衮望着她,又一次四目相对,竟然忘记回避。但是在几秒钟之后,她忽然接着说道:

  “摄政王出兵在即,国事很忙,你去处理军国大事吧。等会儿清宁宮太后醒来,你所谈的事情,我会向她转奏。小皇上初八⽇到大政殿上朝,向你颁发敕印,这是一次大的礼仪,十分隆重,我会教他记住。”她微微一笑,加了一句:“他到底是个孩子!”

  多尔衮站立起来,行礼告辞。圣⺟皇太后唤进来回避在隔壁房间中的一个女官,将摄政王恭送出凤凰门。她坐在原处不动,等候宮女来禀报她清宁宮太后是否午觉醒来。对于多尔衮的谈话和离开,她心中既感到很大的‮奋兴‬和欣慰,也感到一点儿莫名其妙的‮情动‬和空虚。

  多尔滚立刻投⼊出师前的紧张准备。四月初四⽇,他详细阅读了內院大学士范文程上的一封“启”“启”中向他详细陈述了历年兴兵“伐明”的目的和经验,当前这次进兵的方略以及对待明朝官民的主要政策。范文程在“启”中说道:“此行或直趋燕京,或相机攻取,要当于⼊边之后,于山海关长城以西,择一坚城,屯兵而守,以为门户,我师往来,斯为甚便。”多尔衮对范文程所陈方略,甚为同意,决定撇开山海关,从蓟州和密云一带进⼊长城,相机与李自成作战,争取胜利。

  到了四月初七⽇,多尔衮以摄政工名义,代表顺治皇帝,为出兵事到太庙祭太祖武皇帝(努尔哈⾚),焚化祝文。接着又向大行皇帝(皇太极)焚化祝文。两道祝文,內容完全相同。在这两道祝文中,第一次正式称多尔衮为摄政,不称辅政。祝文中这样写道:“今又命摄政和硕睿亲王多尔衮爱代眇躬,统大军前往伐明。”这是以顺治的口气向太祖和太宗焚化的祝文,所以顺治自称“眇躬”从此,多尔衮的摄政王名义正式确定。

  四月初八⽇上午,顺治小皇帝爱新觉罗-福临,一用过早膳,就由圣⺟皇太后亲自照料,由宮女们替他穿戴整齐,先到清宁宮拜辞两位太后,然后在宮院中坐上⻩轿,往大政殿上朝。当小皇帝在清宁宮向两官太后告辞的时候,圣⺟皇太后向她的姑⺟问道:

  “皇太后,你有什么话嘱咐他?”

  清宁宮皇太后对他说道:“今天是大吉大利的⽇子,你坐在宝座上,摄政王和大臣们向你行礼,你只不动,连一句话也不用说。该办的事儿,內院学士们和礼部大臣都替你办好了。”

  福临恭敬地听着清宁官皇太后的嘱咐,不敢做声。随即⺟亲拉着他的手,动地含着眼泪,用略带哽咽的声音说:

  “小皇上,我的娇儿,你已经七岁啦,好生学习坐朝的规矩,再过十年八年你就亲自治理国事啦。你坐在宝座上,不要想到玩耍,⾝子不要随便摇晃,腿也不要动。不管摄政王和大臣们如何在你的面前行礼,你只望着他们,一动不动。你要记清:你是皇上!”

  四个宮女带着小皇帝来到凤凰门內,刚刚坐进轿中,圣⺟皇太后又赶快赶来,又小声嘱咐说:

  “你要赏赐摄政王敕书、银印,还要训话,你都不动,自有礼部大臣和别的‮员官‬替你去办。你只别忘了你是皇上,皇上!”

  福临在心中想道:“做皇上真不好玩!”但是看见⺟亲的认真神气和蒙在眼珠上的模糊泪⽔,他不敢说出别的话,只在轿子里小声回答:

  “我记住了!”

  在大政殿的皇帝宝座上坐好以后,殿外开始奏乐。然后有一个文官赞礼,由摄政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为首,満、蒙、汉文武群臣向他行了三跪九叩礼。乐止,赞礼官大声赞道:“平⾝!”

  睿亲王多尔衮刚刚站起⾝来,赞礼官又朗声说道:

  “摄政和硕睿亲王多尔衮跪下,恭受敕印!”随摄政王出征的诸王、贝勒、贝子、公接着多尔衮,按照赞礼官的鸣赞,跪了三次,叩了九次头。山呼:“万岁!万岁!万万岁!”乐止。礼毕。

  文武大臣等,都在摄政王背后跪下。

  左边有一张桌子,上边蒙着红毡。一位‮员官‬站在桌子后边等候。大政殿內外,庄严肃穆。福临坐在宝座上,向下看着以摄政王为首的大清国众多显要人物跪在地上,他的情绪有点紧张,心中问道:“这是⼲什么呀?”但是不等他想明⽩,忽然听见赞礼官大声赞道:

  “皇帝陛下钦赐摄政和硕睿亲王多尔衮敕印!…先赐敕书!”

  一位礼部‮员官‬从班中走出,站在宝座前边,稍微偏离正中。另一位‮员官‬用双手从桌上端起一个盘子,上有用満、汉两种文字誊抄在⻩纸上的敕书和一颗银印,端到读敕书‮员官‬的面前。赞礼官大声说道:“恭读皇帝敕书!”读敕书‮员官‬从盘中双手捧起汉文敕书,朗朗宣读。敕书较长,福临一句也听不懂,但是他知道这个文书十分重要,只好规规矩矩地端坐在宝座上,装做用心听的样子。偏在此时,他要放庇,只好竭力忍耐,让憋的一股气慢慢地释放出来。

  敕书快读完了。读敕书的‮员官‬特别放大声音,庄严地读出下边几句:

  其诸王、贝勒、贝子、公、大臣等,事大将军当如事朕。同心协力,以图进取。庶祖考英灵,为之欣慰矣。尚其钦哉!

  摄政王和随征诸王等人齐声说道:“谨遵钦谕!”

  赞礼官接着赞道:“钦赐摄政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奉命大将军’银印!”

  乐声又作,刚才宣读敕书的‮员官‬从盘子里拿起银印,捧在掌中,让多尔衮看见,随即放回盘中,给等候⾝边的一位睿王府‮员官‬,恭捧出大政殿。

  赞礼官朗声赞道:“平⾝!”多尔衮与诸王等人起立。忽然殿外乐声又起,赞礼官又赞:“摄政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今蒙钦赐敕印,实为不世荣幸,单独行三跪九叩头礼,感谢皇恩!”

  多尔衮心中明⽩,尚未宣布散朝。他和全体王公大臣仍然肃立不动。马上,有一位礼部‮员官‬宣布:皇上念摄政王出征在即,为国宣劳,另有隆重赏赐;随征诸王、贝勒、贝子、

  45公等大臣也各有不同赏赐。各种赏赐,另有‮员官‬送至各位王府与各家公馆,不必⼊官谢恩。他宣布完后,转向皇帝宝座,躬⾝说道:

  “请圣驾回官休息!”

  福临在凤凰门內下轿之后,在几个宮女的围绕中向清宁官奔跑。两宮皇太后知道他坐在宝座上规规矩矩,没打瞌睡,也没贪玩,十分⾼兴。他⺟亲拉他站在膝边,对他说道:

  “就这样练习上朝,以后你就好亲自执掌朝政了。”

  福临忽然问道:“⺟后,各位王爷都上朝了,连三顺王也都去了,怎么没看见肃亲王呢?”

  圣⺟皇太后不愿回答,望了她的姑⺟一眼。清宁宮皇太后叹口气说:

  “孩儿,你忘了。他已经削去王爵,贬为庶人,不能够上朝了。”

  “以后会不会杀他呢?”

  “要看能不能在‮场战‬立功赎罪。倘若他能够在‮场战‬立功赎罪,摄政王就不会杀他了。”

  福临的心头一沉,不再问了。刚才他坐在大政殿的宝座上,向下望着多尔衮向他下跪,磕了许多头,他想着多尔衮是一个大大的忠臣。现在他忽然厌恶这个人,觉得这个摄政王太可怕了。

  多尔衮回到睿王府,命仆人们准备香案,护卫们在大门外列队恭候。果然,没过多久,一群‮员官‬和巴牙喇兵将皇帝赏赐的东西送来了。赏赐的东西有许多样,而最为重要的是一柄作为仪仗用的⻩伞。我国从秦朝以后的两千年间的封建社会,⻩⾊成为皇帝⾐服和器物的专用颜⾊。多尔衮从今天开始正式称为摄政王,轿子前边的仪仗中可以有一柄⻩伞,这表明他虽非皇帝,却有近似皇帝的⾝份。自从去年八月间他拉着无大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结为同盟,经过⾎腥斗争,拥戴六岁的福临继承皇位,到今⽇才实现了他的初步野心。从今天起,他的名号不再是辅政王,改称为摄政王。轿子前有半套天子仪仗,有一柄⻩伞,还赏赐两柄大扇,一顶黑狐帽,另有名贵的貂袍、貂褂、貂坐褥、凉帽、蟒袍、蟒褂、蟒坐褥等物。

  在睿王府的前院中摆一香案,上蒙红毡、⻩流苏,毡上摆一‮大巨‬香炉,香气満院,香炉后边供着⻩纸牌位,上边用恭楷写着:“大清顺治皇帝万岁。”睿王府的护卫们服饰整齐,外穿十三排扣的巴图鲁羊⽪坎肩,显得特别英武。他们每人拿一件御赐之物,肃立两行。从礼部衙门来的‮员官‬站立在这两排巴图鲁(护卫)的后边。

  在乐声中,多尔衮向上行了三叩头礼,谢恩。然后由王府一名章京将礼部‮员官‬恭送出大门上马。随即有一批大臣来给和硕睿亲王贺喜,有的人还为出征送行。在大厅中稍谈一阵,因知摄政王十分忙碌,赶快辞出,但是范文程和洪承畴被留下了。

  47

  摄政王带他们来到平⽇密商国事的地方。因多尔衮马上要分批召见随他出征的王、公、大臣,没有时间同范、洪两位內院学士坐下谈话,他站着对他们说:

  “我曾经说过,洪学士在松山被俘,来到盛京不久,大概不到一个月的光景,我国潜伏在‮京北‬的细作,专门刺探明朝‮央中‬衙门的消息,抄来一个极其重要的文书。太宗皇帝看过之后,为不扰洪学士你的心思,只让范学士看过,不许在朝中传扬,立刻存⼊密档。如今情况已变,可以让你看一看了。范学士,你说是么?”

  范文程赶快回答:“摄政王睿谋过人,只此一事,何时洪学士阅读为宜,也考虑极佳,非常人所及。请王爷写个手谕,臣与洪学士去国史院将此秘密文书取出。”

  “不必了。前些⽇子,我已经派人去国史院取出来了。”

  多尔衮从间取出钥匙,打开存放重要文书的朱漆描金立柜,取出已经拆过的封筒,上有“绝密”二字。他不直接给洪承畴,而是给范文程,对范文程说道:

  “这在两年前是极其重要密件,过早怈露,一则会扰洪学士的心思,二则会在朝臣中引起一些无谓的议论。此时明朝已亡,这一文书也用不着作为秘密看待了。”

  他锁好朱漆描金立柜,匆匆传谕接见已在等候着的王、公、大臣。范文程将文书装进怀中,辞出睿亲王府。他知道摄政王将文书给他的用意,出大门外上马的时候,他对洪承畴说:

  “九老,这一封重要文书,请你带回尊寓一阅。弟此刻先回舍下一趟,吩咐家人们为弟准备出征行装。等一会儿再来尊寓,将文书收回,退回摄政王府存档。”

  “范大人,这文书中到底写的什么,如此重要?”

  “你回到尊寓一看便知。其实,如今已经不重要了。”范文程拱手相别,回自己公馆去了。

  洪承畴糊涂了,策马向自己的住处走去。

  前几天,摄政王在谈话时提到两年前细作从‮京北‬城抄回来的这一封重要密件,太宗皇帝十分重视,只让范文程看过一次,立刻下谕存⼊密档,不许别人见到,不许谈论。这到底是什么密件?什么密件对他的关系如此重大?为什么到现在摄政王认为可让他一看?

  洪承畴在马上似乎猜到了一点情况,又似乎仍然是个谜。他在心中说:

  “不管它,反正马上就清楚了。”

  为了这次南征,多尔衮一直就在加紧准备,十天以前就菗调満洲与蒙兵各三分之二,汉军旗的三顺王、续顺公等步骑兵的几乎全部,集中在盛京及其附近地方,粮秣辎重齐备,随时可以启程。

  四月初九⽇上午,摄政和硕睿亲王多尔衮,率领多罗豫郡王多铎、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还有汉军三顺王、续顺公,満洲贵族的贝勒、贝子,以及八旗的几位固山额真、梅勒章京等带兵将领,在堂子里奏乐,行礼,十分隆重,只是因为大军已整装待发,省去了萨満跳神。出征队伍里,还有一个特殊人物,朝鲜世子李(氵(山王))。他的随军南下,说明多尔衮对这次出兵的胜利很有把握。

  在堂子行礼之后,又在堂子外的广场上向天行礼。

  之后,多尔衮一声令下,放炮三响,声震大地,城內城外以及远郊近郊的列队等候的大清步骑兵一齐启程。

  此后将近三百年间,不仅満族的命运,实际是整个‮国中‬的命运,从这震天动地的炮声中开始了。此时代表明朝的崇祯皇帝已死,明朝已亡国,李自成的主力军在十几天后就要全师覆灭,他本人将走上无可挽救的大悲剧道路。在‮国中‬历史上満族的青年英雄爱新觉罗-多尔衮的时代在炮声中开始了。

  这是十几年来満洲军队向长城以內进兵人数最多的一次,行军序列和进⼊长城的路线都是计划好了的。摄政王带着一群朝廷大小文臣和朝鲜世子以及世子⾝边的陪臣,走在大军的中间略后,携带的辎重最多。这是南征清军的“大本营”不但‮队部‬的行动由这里发出命令,每天由盛京‮央中‬
‮府政‬(朝廷)送来的禀报,也由摄政王批示。走在“大本营”前后的是上三旗(注释:上三旗--即正⻩旗、镶⻩旗和正⽩旗。)的人马,不仅是因为上三旗在清军中最为精锐,更重要的是上三旗历来是大清皇帝直接掌握的‮队部‬,好像皇帝的“御林军”如今理所当然地归摄政王直接掌握。

  由于山海关没法通过,所以按照原定计划,大军离开盛京后向正西方向走,然后再向西南,从蓟州、密云境內找一两个口子进⼊长城,占领一座城池屯兵,稍作休息,再谋进攻‮京北‬。

  虽然辽东的气温比关內偏低,但目前毕竟进⼊了四月中旬,原野上草木发芽,小山上处处青丝,一片生机。満洲八旗兵,各旗序列整齐,步骑分开,虽然旗⾊有别,却习惯上⾐服素⽩,映衬着青绿⾊的山岗和原野,格外显眼。行军时既没有号鼓声、海螺声,也没有说话声,但闻匆匆的脚步声和马蹄声,偶尔在旷野上有战马萧萧长鸣,互相应和。

  多尔衮有时骑马,有时乘轿。为着减轻疲劳,并在路上阅读文书,乘轿的时候为多。由于他已经是摄政王,无皇上之名而有皇帝之实,所以乘坐的是四人抬的⻩⾊便轿,前边有一柄⻩伞。另外还备有一顶十六人抬的⻩⾊大轿,分成多捆,由骆驼驮运。一座大的毡帐,外罩⻩缎,称做帐殿,也由骆驼驮运。这些⻩⾊便轿、大轿、⻩伞,以及⻩⾊帐殿,都是在他正式称摄政王之后,命主管‮员官‬从皇家库房中取出来太宗皇帝的旧物,供他南征使用。他的⻩轿前后,除几名随侍的包⾐之外,最显得威风凛凛的是三百名特意挑选的巴牙喇兵,全是穿着巴图鲁坎肩,骑着一⾊的⾼头骏马。

  走了三天,在休息的时候,摄政王派一侍卫章京将范文程叫到面前,问道:

  “那封密件,洪学士可看过了?”

  “看过了。”

  “有何动静?”

  “据洪学士的仆人王儿讲,洪学士当时捶顿⾜,痛哭失声。”

  “啊?哭了?”

  “是的,他没有想到会是崇祯给他写的祭文。他自幼读孔孟之书,一则不忘君臣之义,二则崇祯的祭文确实写得动人。如今崇祯自缢殉国,他如果读了崇祯的祭文而不落泪,岂不是没有心肝的人。”范文程忽然口气一转,又说道“不过,洪承畴一再嘱咐臣在王爷面前不要说出他读了崇祯的祭文忍不住流泪的事…”

  多尔衮哈哈笑了,说道:“我正是要他对崇祯不忘旧恩,好为我剿灭流贼效力。他平⽇満腹韬略,如今怎么没有什么建议?”

  “他看摄政王每⽇率大军前进,又要处理朝政,所以他不急着向王爷有所陈述。其实,他倒是有一些很好的意见。”

  “他可以将好的意见写成禀启,我在晚上驻营休息的时候看,也可以在轿子里看。让他赶快将好意见写出来嘛。”

  大军离开盛京的第五天,即四月十三⽇庚午,摄政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到了辽河地方,接到洪承畴的一封禀启,在便轿中赶快读完。当时大清朝廷中的文武大臣,有两件事都没料到:一是都没料到李自成会亲自率领几乎是全部进‮京北‬的人马离开‮京北‬,向距离‮京北‬七八百里远的山海卫讨伐吴三桂;二是都没料到一向坚不投降清朝的吴三桂会派使者向清朝借兵。因为事情的变化发展太出多尔衮和大清朝众多文武‮员官‬的意料之外,所以在多尔衮出兵之前,清朝的决策是先向正西走,然后转向西南,从蓟州或密云境內进⼊长城,稳扎稳打,看情况向‮京北‬进攻。因为多尔衮和清朝的文武大臣们没有料到情势发生了新的变化,所以大清的南征大军按照一般的行军速度往西,每⽇黎明启程,⻩昏驻营休息。在洪承畴的禀启中,最重要的几句话是建议‮速加‬进兵,不让李自成从‮京北‬逃回陕西。他说:

  今宜计道里,限时⽇,辎重在后,精兵在前,出其不意,从蓟州、密云近京处,疾行而前。贼走,则即行追剿,倘仍坐据京城以拒我,则代之更易。如此,庶逆贼扑灭,而神人之怒可回。更收其财富,以赏士卒,殊有益也。

  摄政王看过洪承畴的建议以后,仍按照原定计划,不紧不慢地向西行军。又过两天,四月十五⽇壬申,摄政王到了翁后地方。因为究竟是从蓟州境还是从密云境进⼊长城亟须确定,并要从此分路,所以大军在此驻军,晚上将由摄政王亲自主持,召开出盛京后第一次最⾼层军事会议。

  等摄政王来到的时候,⻩⾊的帐殿已经搭起来了。围绕帐殿附近,在树林中搭起了许多⽩⾊毡帐,朝鲜世子及其

  53陪臣和奴仆,清朝‮央中‬
‮府政‬随军来的一批大小文官和奴仆,各成聚落,分别搭起许多毡帐,然后是巴牙喇营的官兵们驻扎的许多毡帐,加上许多马棚和厨房,辎重兵住宿的各种帐篷,在周围一里范围內,大本营处处灯火,马嘶、人声,十分热闹,俨然是小小的行军朝廷。上三旗不在此地,都在一二里外。

  摄政王进了帐殿以后,稍稍休息一阵,用过晚餐。因为离开盛京后就没有得到‮京北‬探报,不知道占领‮京北‬的“流贼”有何动静,心中不免烦闷。此时,各处驻军开始安静下来。多尔衮走出帐殿,纵目四顾,但见天青如⽔,月明星稀,四野寂静,原野上灯火点点,尽是军营连着军营。

  多尔衮口到帐殿,派人将范文程和洪承畴二位学士叫来,商议大军进⼊长城后如何向‮京北‬进攻并截断李自成的各处援兵,以及占领蓟州,作为长期屯兵之地,准备与李自成在‮京北‬东边进行大战等等问题。谈到大清兵进攻‮京北‬,多尔衮想到‮京北‬守城的众多红⾐大炮都已落⼊“贼”手,而清朝的为数不多的红⾐大炮又不能随军带来,不免格外担心。刚说了几句话,一位在辕门专管传事的‮员官‬进来,在多尔衮面前跪下,说道:

  “启禀摄政王爷,明朝平西伯吴三桂派使者携带密书一封,从山海卫赶来,求见王爷。”

  多尔衮大为吃惊,问道:“吴三桂派来的使者是什么人?”

  “奴婢已经问过,一位是吴三桂手下的副将,姓杨名坤;一位是个游击,姓郭。都是宁远人。”

  “他们带来的书信在哪里?”

  传事的‮员官‬赶快将吴三桂的书信呈上。多尔衮拆开书信,凑近烛光,匆匆地看了一遍,转给范文程,心里说:“没想到,求上门来了!”然而他按捺着⾼兴的心情,又向传事的‮员官‬说道:

  “对他们好生款待!他们随行的人有多少?”

  “禀王爷,共有十人。奴婢已经吩咐下去,给他们安排四座帐篷,赶快预备酒饭。他们想明天就回去向平西伯复命,问摄政王何时可以接见他们。”

  多尔衮一摆手,让传事的‮员官‬下去。他耝通汉文,虽然还不能透彻理解书中的有些措词,但基本能明⽩吴三桂书中大意。吴三桂只是为报君⽗之仇,恢复明朝江山,来书借兵,并无投降之意,这使多尔衮心中略觉失望。等洪承畴将吴三桂的书子看完,多尔衮向两位內院学士问道:

  “吴三桂只是来书借兵剿贼,并没有投降我朝之意,是不是?”

  范文程转向洪承畴问道:“洪大人,南边的情况你最清楚,吴三桂派人前来借兵,我朝应如何回答?”

  洪承畴望着摄政王说道:“最近我朝不得细作探报,对流贼动静全不清楚。据吴三桂来书判断,必定是吴三桂誓不投降流贼,流贼已经向山海卫进兵。吴三桂自知兵力不⾜,前无屏蔽,后无支援,山海孤城,难以固守,情势危急,所以来向我朝借兵。此正是我朝大兵进⼊中原,剿灭流贼之良机。摄政王天生睿智,韬略在,请问将如何回答?”

  摄政王没有做声,将眼光转向范文程。

  范文程说道:“臣以为这是我朝剿灭流贼,平定中原的大好机会。摄政王不必急于召见吴三桂的使者,可由臣与洪学士先接见吴三桂的两位使者,问清关內情况,再由摄政王决定我大清进兵方略。一切决定之后,王爷再召见吴三桂的使者,给予回书。”

  多尔衮连连点头,说道:“好,就这么办。你们就在洪学士的帐中接见使者,赶快问明关內情况,向我禀报。我们连夜商定方略,备好回书,明⽇一早,召见使者,叫他们回关复命。”他微微一笑,仿佛自言自语地说:“哼,吴三桂有吴三桂的想法,我有我的想法。我是大清摄政王,又是顺治皇帝钦派的奉命大将军,可不会听吴三桂的指挥!”

  范文程和洪承畴都明⽩摄政王的心思,十分‮奋兴‬,相视一笑,赶快辞出帐殿。

  多尔衮在今夜就要决定战略的重大改变和行军路线,所以他命令范文程和洪承畴二人去接见吴三桂的使者以后,立即传知驻扎在近处的诸王、贝勒、贝子、公、三品以上文武大臣,火速来摄政王帐殿,商议军务大计,不得迟误,而驻扎在远处的王公大臣就不必来了。大家知睿亲王的军令甚严,且是在大政殿处分肃亲王豪格和斩了大臣杨善等人数⽇之后,谁也不敢大意,立即飞马而来。约摸两顿饭的工夫,以英王阿济格、豫王多铎为首的诸王、贝勒、贝子、公、文武大臣等二十余人,纷纷来到,进⼊帐殿,向摄政王行礼后,在厚厚的毡上坐下。大家已经知道吴三桂派来使者借兵的事,但不知摄政王如何决策。有人正要询问,范文程和洪承畴进来了。他们刚刚在毡上坐下,摄政王马上问道:

  “你们同吴三桂的使者谈过话了?”

  范文程答道:“启禀摄政王爷,我们在洪学士的帐中同他们谈过了,情况也问清楚了。”

  “吴三桂为什么急于前来借兵?”

  范文程回答说:“李自成亲自率领大军讨伐吴三桂,吴三桂只有山海卫一座孤城,兵力不如流贼,害怕无力抵御,所以派遣副将杨坤、游击郭云龙前来借兵。”

  “李自成何时离开‮京北‬往东来?”

  “本月十二⽇,流贼的人马开始从通州和‮京北‬出动,李自成本人于十三⽇出正门向山海卫来,把崇祯的太子和永王、定王带在⾝边,还带着吴三桂的⽗亲吴襄。”

  “吴三桂打算如何对流贼作战?”

  范文程回答说:“山海卫的地理形势,洪学士比我清楚。请他向摄政王爷详奏。”

  多尔衮将目光转向洪承畴。

  洪承畴赶快说道:“李自成攻破‮京北‬,并不想以‮京北‬作为京城,只想在‮京北‬举行登极大典之后即返回西安。因为吴三桂在山海卫坚不肯降,所以他的登极大典屡次改期,不能举行。在‮京北‬传说吴三桂起初答应投降,李自成派唐通

  57前来山海卫接防,后来吴三桂不肯降了,回兵山海,将唐通的人马消灭大半,唐通几乎是只⾝逃回,其实全是谣传。吴三桂一直不肯投降,后来知道李自成进‮京北‬后的种种情况,更下定决心不降。他决定不降,李自成就非打他不可。不将吴三桂打败,李自成一则不能放心大胆地在‮京北‬热热闹闹地举行登极大典,二则害怕吴三桂会投降我朝,‮引勾‬我朝进兵。所以李自成下定决心,亲自率兵东征。”

  多尔衮问道:“你说,吴三桂会投降我朝么?”

  洪承畴回答说:“只要摄政王抓住时机,运用得当,吴三桂可望降顺我朝。”

  “可是两年前松山大战之后,锦州祖大寿也投降了,我朝对吴三桂百计劝降,连先皇帝也两次下书劝其归顺,他都置之不理,无动于衷。现下他手中尚有数万精兵,肯降我朝?”

  洪承畴说:“俗话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那时,明朝未亡,崇祯未死。吴三桂⽗子均为明朝守边大将,明朝也竭力供应粮饷,所以吴三桂尚有忠于明朝之心,不肯降顺我朝。如今明朝已亡,崇饷亦自缢殉国。吴三桂困守孤城,既无援兵,又无粮饷接济,而兵力又不如流贼強大,故而求救我朝。臣以为我朝十余年来总想进兵中原,重建大金朝盛世局面,都因山海关不在我手,隔断我大军进出之路。应趁此时机,迫使吴三桂降顺我朝,献出山海关。此是千载难逢良机,万万不可迟疑。”

  多尔衮也抱同样想法,但是他暂不表明自己已经考虑成的决定,而是环顾众臣,按捺住心头‮奋兴‬,向大家问道:

  “吴三桂借兵的信,你们都传阅了。你们大家有何意见?”

  王公大臣们纷纷发言,各抒己见。多数意见是吴三桂只是借兵,帮助他打败流贼,恢复明朝江山,并没有向清朝投降之意。而且吴三桂在书子中写得明⽩,请我大清兵自中协、西协进⼊长城,他自己率兵从山海关向西,与我合兵,共同攻破‮京北‬,击败流贼。可见他仍然忠于明朝,不愿投降我朝,也不愿让出山海关。倘若吴三桂一面与流贼相持山海关城西,一面拒我于山海关城东,岂不误了大事?在讨论中,多数人主张按照吴三桂的请求,大清精兵出李自成的不意,从中协或西协进⼊长城,与清方原来的谋略相合。倘若李自成已经东征吴三桂,大清兵就可以从蓟州和密云一带截断李自成的后路,对李自成形成东西夹击之势,同时分兵进攻‮京北‬。等一举击溃了李自成,占据了‮京北‬之后,再迫使吴三桂献出山海关投降…

  多尔衮觉得大家都是按照原来在盛京时的决策说话,没有看出来战争局势的突然变化。他想⾜智多谋的学士范文程刚才与吴三桂的使者谈过话,此刻定有什么新的主张,于是向范文程问道:

  “你有什么想法?”

  范文程回答说:“吴三桂派遣来的两个使者,一个是副将杨砷,一个是游击郭云龙,都是宁远一带人,是吴三桂手下的心腹将领。臣与洪学士向他们详细询问了吴三桂方面

  59的情况以后,叫他们先去休息,等摄政王明⽇一早召见。他们出去以后,臣与洪学士谈了片刻,我们都主张应该急速进兵山海关,不必从中协和西协进⼊长城。”

  “啊?!”多尔衮赶快问“你们怎么想的?”

  范文程说:“洪学士比我的想法⾼明,请他说出他的新主张。”

  摄政王望着洪承畴问道:“我大清兵不再走蓟州、密云一带进⼊长城?”

  洪承畴回答:“现在李自成进犯山海,我大军应该从此转道向南,轻装前进,直趋山海。原来我们不知吴三桂有向我朝借兵之事,臣只想到第一步是如何进⼊长城;第二步是在山海与‮京北‬之间占据一坚固城池屯兵;第三步是击溃流贼,占领‮京北‬;第四步是招降吴三桂,迫使他献出山海关,打通关內关外的大道。如今军情变化,以臣愚见,请摄政王将原谋划的几步棋并为一步走。也就是说,将招降吴三桂,打通山海关,击溃李自成,并成一步棋走。王爷睿智过人,遇此意外良机,何必再像往年一样,走蓟州、密云一带的艰险小路,替吴三枝独战強敌,留着他坐山观虎斗?”

  多尔衮不觉将两掌一拍,脫口说道:“好,你说到了我的心上!”但马上又问了一句:“倘若吴三桂仍然忠于明朝,不肯投降,我军岂不被挡在山海关外?”

  洪承畴已经中有数,立即回答说;“依臣看来,吴三桂并非明朝的忠臣,只是借忠于明朝之名对我朝讨价还价耳。如摄政王在此时处置得当,使吴三桂献出山海关,投降我朝,可不费过多的⾆。”

  “你怎么知道他不是真有心做明朝忠臣?”

  “当流贼过大同东进的时候,崇祯下旨调吴三桂去‮京北‬勤工,蓟辽总督王永吉也亲到宁远催促。崇祯既下旨叫吴三桂赴京勤王,又命他不要舍弃宁远百姓,此系崇祯一大失策。但是当时吴三桂手下有四万精兵,可以分出两万人护送百姓,他亲率两万人疾驰⼊关,再从山海驻军中菗出三千精兵,⽇夜兼程,驰抵‮京北‬,代替太监和市民守城。倘能如此,一则‮京北‬必不能失,二则守居庸关与昌平的明军士气为之一振,不会开关贼。所以单就吴三桂借保护宁远百姓之名,不肯迅赴危城,以救君⽗之难来看,能够算是忠臣么?”

  多尔衮轻轻点头:“说得好。再说下去!”

  洪承畴接着说道:“倘若吴三桂真是大明忠臣,当他知道崇祯殉国之后,应该立即三军缟素,一面为崇祯发丧,誓师讨贼,一面号召各地义师,会师燕京城下,义无反顾。然而臣问了杨-,吴三桂一没有为崇祯痛哭发丧,二没有号召天下讨贼。可见他一直举棋不定,首鼠两端,私心要保存实力是真,空谈恢复明朝江山是假。臣建议王爷趁此良机,迅速向山海关进兵,迫使吴三桂向我投降,献出山海城。倘若我不迅速迫使吴三桂投降,一旦山海城被流贼攻占或吴三桂投降流贼,李自成留下少数人马据守山海,大军迅速回守‮京北‬,我军此次的进军目的就落空了。”

  多尔衮惊问:“吴三桂能够投降李自成么?”

  61

  洪承畴回答:“听杨-说,李自成从‮京北‬率兵来山海卫讨伐吴三桂时,将崇祯的太子和另外两个皇子带在⾝边,将吴襄也带在⾝边,可见他对吴三桂准备了文武两手。所以倘若吴三桂经过一战,自知兵力不敌,再经太子的诏谕,加上其⽗吴襄的劝说,投降李自成并非不可能。所以我大军去救吴三桂必须要快,按原计划从蓟州、密云一带进⼊长城就来不及了。”

  多尔衮想了片刻,又问道:“流贼李自成率大军从‮京北‬来攻打吴三桂,能够攻占山海城么?”

  洪承畴略一思索,回答说:“吴三桂可以抵御李自成三⽇至五⽇,以后难说。”

  多尔衮又略感吃惊,问道:“为什么吴三桂只能抵御三⽇至五⽇?”

  洪承畴说:“李自成必是担心吴三桂会向我朝借兵,所以匆忙间亲自率大军东征。‮京北‬距山海卫虽然只有七百余里,但因为‮京北‬附近各州县都没有对流贼真正降附,李自成又无后续‮队部‬,所以不仅是孤军东征,而且是悬军远征…”

  “你说什么?”

  “臣按照古人兵法所云,称李自成这一次是悬军远征。他的人马好比是悬在空中,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必须一战取胜,败则不可收拾。因此之故,他必将驱赶将士死斗,不惜牺牲惨重,使吴三桂无力抵抗。”

  “李贼从关內攻破山海城容易么?”

  “比较容易。”

  “为什么?”

  “臣在出关之前,曾在山海卫驻军多⽇,故对山海卫地理形势较为清楚。洪武年间,徐达率领明军北征,将蒙古兵赶出长城,开始修筑山海城。历代以来,靠长城以界南北。所谓山海关,是指山海城的东门而言,所以山海城的东门修建得十分坚固雄壮。门外又有瓮城。瓮城虽小,然而城墙⾼厚,与主城一样难攻。关门向东,而瓮城门偏向东南,所以攻关之敌纵然用红⾐大炮也不能中山海关门。瓮城之外,又修了一座东罗城,可以驻屯人马。明朝行卫所之制,所以将近三百年来,此地并未设县,称为山海卫,习惯只称山海。而山海卫的西城墙在徐达眼中并不重要,只是匆忙修筑,城墙又低又薄,城楼比较简陋。后人增修西罗城,只想着备而不用,草草从事。吴三桂如与流贼决战,必在石河两岸和石河滩上。一旦战败,贼兵乘机猛追,必随关宁败军一起进⼊西罗城。李自成大军进⼊西罗城,乘关宁兵惊魂未定,攻破卫城不难。以臣愚见,请摄政王复书吴三桂,谕其投降我朝,同时我八旗兵从此转路向南,⽇夜兼程,直趋山海关,实为上策。请王爷斟酌!”

  多尔衮将膝盖用力一拍,⾼兴地说:“好,就照你说的办!”

  在摄政王⻩⾊帐殿中参加会议的诸王、贝勒、贝子、公、文武大臣等,听了洪承畴的建议和摄政王的决定,都感到情绪振奋,纷纷称赞。但是有人问道:

  “万一吴三桂不肯降顺我朝,如何是好?”

  多尔衮转向洪承畴和范文程问:“是呀,倘若吴三桂只是借兵,不肯降顺我朝,如何是好?”

  范文程回答:“刚才洪学士说得明⽩,明崇祯封吴三桂为平西伯,下密诏命他去‮京北‬勤王,他却借护送宁远百姓⼊关为由,不肯菗出一部分精兵⽇夜兼程,驰救‮京北‬,可见他并非明朝忠臣。他得知崇祯自缢殉国以后,既不命三军缟素,为⾝殉社稷的君⽗发丧,也不传檄远近,号召天下义师,共同讨贼,而是坐待山海,模棱两可。就此一事而言,岂是明朝忠臣!所以臣同意洪学士的看法,吴三桂目前向我朝借兵,声称要同我合力消灭流贼,恢复明朝江山,万不可信。实际上他要保存他自己与数万关宁将士不被流贼消灭耳。”

  洪承畴马上接着说:“臣请摄政王立即率大军直取山海关,抢在流贼之前占领山海城。今夜即给吴三桂写封回书,明⽇杨-与郭云龙带回。书中大意,一则申明我朝闻贼攻陷京师,明主惨亡,不胜发指,所以率仁义之师,沉舟破釜,义无反顾,剿灭流贼,出民⽔火;书中第二层意义要写明吴三桂往⽇虽与我大清为敌,今⽇不必因往年旧事,尚复怀疑。昔⽇管仲桓公中钩,后来桓公重用管仲,称为仲⽗,以成霸业。今伯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一则国仇得报,二则⾝家可保,世世子孙,长享富贵,如山河之永。”

  多尔衮问道:“吴三桂已经率将士离开宁远,还要封以故土?”

  范文程赶快解释:“洪学士思虑周密,这句话用意甚深,必能打动宁远将士之心。”

  “啊?”摄政王向洪承畴看了一眼“封到宁远?”

  洪承畴说道:“臣闻吴三桂的亲信将领不仅在宁远一带有祖宗坟墓,还占了大量土地,给佃户耕种。如今由摄政王答应封以故土,吴三桂手下的众多亲信将领必更倾心归顺。”

  摄政王恍然醒悟,心中称赞洪承畴果然不凡。他又问道:“要将吴三桂晋封藩王?”

  洪承畴说:“王爷今⽇不是辅政王,而是摄政王,有权晋封藩王。不妨将吴三桂晋封藩王的话,先写在书子中,随后由盛京正式办好皇上敕书,火速送来。”

  多尔衮马上向坐在帐殿中参加议事的诸王、贝勒、贝子、公、文武大臣说道:

  “今晚的会议到此为止,不再耽搁。你们各回驻地,传下军令:四更用餐,五更起营,直奔山海关,两⽩旗在前,其他満、蒙、汉随征各旗,仍按原来的行军序列不变。”稍停一停,他又补充吩咐:“各旗人马,都要轻装前进。运送辎重的驼、马,随后赶上…你们速回驻地去吧!”

  参与议事的文武大臣怀着动的心情,纷纷离开帐殿,乘马而去。多尔衮又吩咐两位‮员官‬连夜动⾝,转往锦州,命驻扎在该地的汉军旗将士,火速携带两尊红⾐大炮赶往山海关。因为原来没料到据守山海关的吴三桂会差造使者前来借兵,考虑到从蓟州和密云附近进长城,道路艰险,所以

  65不曾携带红⾐大炮。现在情况大变,红⾐大炮用得上了。

  洪承畴和范文程被多尔衮用眼⾊留下,没有同群臣一起离开。等吩咐两位‮员官‬连夜去锦州向山海关运送红⾐大炮之后,多尔衮对洪承畴说:

  “天聪十年舂天,太宗爷将国号后金改称大清,改年号为崇德,受満、蒙、汉各族臣民及朝鲜属邦拥戴,在南郊祭告天地,废除汗号,改称皇帝,也就是登天子之位。当时洪学士尚是明朝总督大臣,在四川、陕西一带忙于剿贼,对辽东事知道很少,范学士深受先帝信任,辽东的局势变化,全都亲自目睹。从太祖创业,到太宗继承汗位,我朝国运兴盛,不但统一了満洲各部,而且北至黑龙江以外,招抚了使⽝使鹿之邦,将那里一部分‮民人‬迁到辽河流域,从事农耕,不愿迁移的仍留在原地方靠渔猎为生。当太祖爷起事时,満洲分成了许多小部落,每一个城寨就是一个‮家国‬,靠游牧为生。太祖起兵之后,一面同明兵作战,一面同満洲各部落作战,真是艰难创业,才建立了后金国。到太宗继承皇位,又打了许多仗,平定了蒙古各部,除在太祖时建立的満洲八旗之外,又建立了汉军八旗、蒙古八旗。所以太宗要改国号大清,改年号崇德,登天子之位,立志进⼊中原,在‮国中‬合満、汉、蒙各族建立统一‮家国‬。太宗辛苦创业十七年,丰功伟业,照耀千载,可惜他怀此鸿图远略,未得成功,于去年八月初九夜间无疾驾崩。我们继承他的遗志,才决意出兵⼊关,誓灭流贼,救民⽔火。恰遇吴三桂差人前来请兵,真是天意兴我大清,才有如此机缘巧合!”

  范文程说道:“先皇帝生前不曾遇此良机,这也是上天有意使摄政王建立不世功业。先皇帝平生最仰慕大金世宗,喜读《金史-世宗本纪》,称之为小尧舜。臣记得,崇德元年十一月某⽇,先皇帝御翔凤楼,召集诸亲王、郡王、贝勒、固山额真、都察院‮员官‬,听內弘文院大臣读大金《世宗本纪》。可见先皇帝对金世宗一生功业的仰慕。然而以臣今⽇看来,摄政王秉承太宗遗志,佐幼主进⼊中原,平流贼,进而统一南方,君临华夏,将来功业应非金世宗可以比肩。”

  多尔衮心情振奋,微笑点头:“等进⼊‮京北‬以后再看。金世宗虽然很值得尊敬,但毕竟只能割据北方数省之地。我们第一步是打败流贼,进⼊‮京北‬。至于下一步,以后看,以后看。你们今夜要多辛苦一点,命随征的文臣们连夜准备好给吴三桂的回书,你们看过以后,命笔帖式用⻩纸缮写清楚,明⽇一早我再亲自斟酌,然后在大军启程前我接见吴三桂差来的使者,叫他们火速将书子带回山海。”

  范文程和洪承畴退出帐殿以后,摄政王也很疲倦,赶快在两位随侍包⾐的服侍下在柔软的、铺着貂⽪褥子的地铺上就寝。但是他太‮奋兴‬了,因而久久地不能⼊睡。辗转反侧中,不自噤地想到马上来到的辉煌胜利,也想到年轻美貌的…

  次⽇,四月十六⽇黎明,天⾊还不很亮,各营用过早餐,原野上号角不停,战马嘶鸣,旗旗飘扬,人马正准备启程。摄政王也已经用过早餐,站在他的战马旁边,一边看着十几个巴牙喇兵迅速地拆掉帐殿,连同帐中什物,绑扎妥当,又分绑在骆驼⾝上,一边等候吴三桂的两位使者前来。过了片刻,杨-和郭云龙被摄政王的侍卫‮员官‬引至摄政王前。他们虽然是大明平西伯差遣来的使者,一个是明朝武将二品,一个是武将三品,但是一则明朝已亡,他们是奉命前来乞师,二则平⽇震于多尔衮的声威,到了多尔衮的面前立即跪下,不敢抬头,齐声说道:

  “参见王爷!”

  多尔衮向年纪稍长的问道:“你们谁是明朝的副将杨-?”

  “末将就是。”

  多尔衮将目光移向另一边:“你的名字?”

  “末将是游击将军郭云龙。”

  “啊,啊。”多尔衮微露笑容,接着说道“你们送来的平西伯的紧急书信,昨晚我已经看了。我备了回书一封,四更时候我将回书看了一遍,看见有几句话没有将本摄政王的意思说清。因这封书子关系重大,已命随征內弘文院文臣将书稿修改,命汉文笔帖式在今⽇路上停驻时候抓紧誊写清楚。大军今晚要在奔往山海关的路上有一个叫西拉塔拉的地方休息,到时将盖好摄政王印玺的回书给你们。你们可星夜兼程,奔回山海,向平西伯复命。”

  杨-虽然已经知道清朝大军今⽇要往山海关去,但听了摄政王的话仍然吃惊。他大胆地抬起头来,说道:

  “摄政王爷!末将虽然不知道我家伯爷在书子中怎么写的,但末将在山海卫动⾝的时候,我家伯爷对末将面谕:你见了大清国摄政王,说我关宁将士将坚守山海卫,对流贼头痛击,务请摄政王率大军从中协、西协--也就是从蓟州与密云一带进⼊长城,与我关宁兵对流贼李自成前后夹击,稳胜券。山海城中的兵将已经够多…”

  多尔衮沉下脸⾊,说道:“此是重要戎机,不是你应该知道的。本摄政王已经决定将平西伯晋爵藩王,关宁将校一律晋升一级。待消灭流贼之后,宁远将士仍然镇守宁远,原来所占土地仍归故主,眷属们免得随军迁徙之苦。至于从何处进⼊长城,本摄政王自有决定。昨夜本王已下令全军从此向山海关去,马上就启程了,你们随本营一道走吧。”

  一位称作包⾐牛录的‮员官‬捧来一包银子,送到杨-和郭云龙面前,说道:

  “你们带有十名护卫,这是摄政王爷赏赐的二百两银子,快谢恩赏!”

  郭云龙双手将银子接住,大声说道:“谢摄政王爷恩赏!”

  杨-虽然心里还有疙瘩,但也跟着说了一句:“谢摄政王爷恩赏!”与郭云龙一起叩头,起⾝离去。此时,満、蒙、汉八旗兵的步骑各营,已经按照昨⽇的行军序列动⾝,原野上族旗飘扬,十分威武雄壮。

  多尔衮今⽇没有坐轿,骑马赶路。因为他昨晚睡眠很少,不久就在马蹄有节奏的——声中半⼊睡了。

  当天赶到西拉塔拉地方宿营。杨-、郭云龙和他们的十名骑兵随着正⽩旗一起晚餐,又喂了马匹,休息片刻,拿到密封的摄政王给吴三桂的回书,赶快登程,向山海关奔驰而去。

  多尔衮休息到四更时候,指挥大军出发。为着抢在李自成之前到达山海城,他不顾⾝体不好,继续乘战马,路上很少休息。虽然他今年虚岁才三十二岁,正在青舂年华,但是一则正如豪格在背后说的话,他是一个有病的人,不会久于人世,到底有什么暗疾,至今是一个谜;二则自从在翁后地方见到吴三桂的借兵书信以后,他采取断然决定,改变原来进兵方略,转向宁远和山海关前进,同时在复信中要吴三桂投降大清。这是一着险棋。万一吴三桂不肯投降大清,他不仅贻误戎机,而且在大清国中会大大地损伤他的威望。他反复想过,李自成不仅有強大的兵力,拼死来抢夺山海城,而且将崇祯的太子和永、定二王以及吴三桂的⽗亲都带在⾝边,准备了文武两手,所以吴三桂拒绝投降清朝并非是不可能的。多尔衮一边骑马赶路,不得休息,一面为他的这一着棋的成败十分心。
上一章   李自成   下一章 ( → )
李自成是由姚雪垠写的架空小说,本页是李自成最新章节,阿奇小说网第一时间更新李自成章节文本,提供给网友李自成免费读及下载服务,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李自成》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的朋友推荐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