慾望之路是由王大进写的综合其它
阿奇小说网
阿奇小说网 短篇文学 武侠小说 校园小说 官场小说 乡村小说 重生小说 穿越小说 言情小说 架空小说 经典名著 灵异小说 玄幻小说
小说排行榜 同人小说 耽美小说 推理小说 仙侠小说 都市小说 历史小说 竞技小说 科幻小说 伦理小说 军事小说 网游小说 全本小说
好看的小说 深宅旧梦 情栬西游 滛情幻影 心畸之夺 情卻双轨 绝地羔羊 四面春风 龙之物语 风韵犹存 综合其它 总裁小说 热门小说
阿奇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慾望之路  作者:王大进 书号:43159  时间:2017/11/1  字数:11795 
上一章   第二十八章    下一章 ( → )
  [71]

  工作组很快就正式进⼊了工作。

  他们做了分工,邓一群随苗得康去这个县最穷的一个乡,沟墩乡。

  沟墩乡离邓一群的老家不远。邓一群想起来,他大学时谈过的那个对象王芳芳的家,仿佛就是沟墩乡的,具体那个地方的村名,叫作“二洼村”

  分工的当天,苗得康就领着邓一群去了。县里的‮导领‬提出要用车子送,苗得康却拒绝了。那些人看他一脸严肃,一个个也就不好再坚持。邓一群看在眼里,知道这老头正在犯马列主义严肃的⽑病呢,自然也就跟着说,不必⿇烦。心里却想:做做样子罢了,过不了几天,肯定就恢复原来的样子了。像他这样的⼲部,一定是做戏的老手了。初来乍到,这样是对的,不要一下来就产生不好的印象。姜到底是老的辣啊!

  乖乖地跟着苗得康来到小车站,自己掏钱买票,坐上了一辆破旧的中巴,往那个乡里赶。车里都是本乡本土的村民,他们对这两个新来的人视而不见。

  往乡里的路很不好走,中巴开在路上,就像一只小船在有着大风大浪的海里行进。俗话说:“富不富,看道路。”一看道路破烂成这样,你就能想到去的是个什么地方了。邓一群心里说:舒服的⽇子不再有了,一切辛苦都会来。但是,既然来了,就好好辛苦一年吧。不努力表现自己,怎么能赢得政治资本呢?退一万步讲,不论怎么说,他们的待遇肯定比乡里的⼲部要好,再与农民相比呢,那完全是天壤之别。好歹也只是一年时间,说快也快,很快就会过去的。

  乍到乡里,还是有种新鲜感、陌生感,还有对贫困的一种油然而生的怜悯。

  乡‮府政‬所在地是一个小镇子。说是镇子,其实那本就不像是个镇,只是房子相对集中,有商店、邮所、税务所、‮出派‬所、粮站等等而已。也许,在当地人的眼里,它不仅是个镇,而且是个很不错的镇子呢。乡‮府政‬有一个小院子,院门外挂着木板牌子,⽩底红字和⽩底黑字,‮府政‬和委两块牌子,字迹都早已经模糊了,只能依稀辨出个大概。

  对他们的到来,乡里已经知道了,并早就着手作了安排。乡里没有招待所,临时把食堂边上的一排房子腾出来,清扫⼲净,让他们住进去。一人一间,每间十多平方的样子,一张木架子,上面被褥整齐,看来都是新洗过的。一张老式办公桌,一台取暖器,新⽔瓶、新脚盆、新⽑巾。

  邓一群这边和苗得康那边又有不同——苗得康房间里多了一部新电话、一台新彩电和一只半旧的书橱。这就是厅级和处级的不同。邓一群想:走到哪里都会有⾝份的标志。电话和彩电明显是特意为了苗得康而准备的。为什么那么多人要当官?就是因为给你的待遇不一样,连下乡也一样。

  对这个贫困乡来说,那个晚上的晚宴自然称得上是最⾼规格了。

  ‮记书‬和乡长都出来了,还有副‮记书‬、副乡长,⾜⾜六七位。委‮记书‬叫焦作安,乡长叫夏广连,都是四十多奔五十的人了。他们在基层,都⼲了有半辈子,剩余的时光也就只有十来年了。

  对邓一群和苗得康的到来,‮记书‬和乡长心里都有点不知所措,在扶贫工作组到来之前,县里的‮导领‬把他们特别地叫去,待了一番,生怕他们工作上出什么差错。在他们眼里,苗得康这样的⼲部,如同钦差大臣。稍有差池,县里的‮导领‬即会不安。对他们的到来,既,又紧张。的是,希望由于他们的到来,能够给乡里拉来一些项目,过去他们这里被称为“兔子都不拉屎”的地方,本没有人愿意到这里来投资。即使拉不来人投资,也可以肯定的是,省市一级的财政一定能够多多少少给些钱。乡里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了,且不说别的,光是教师工资和乡里的老⼲部医疗费,就是一笔永远也填不完的大窟窿。紧张的是,唯恐自己动作上有差池,那样对自己的仕途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过去怎么⼲工作都无所谓,即使错了也能搪塞过去,而现在不同了,所有的一切都在省里‮导领‬的眼⽪底下,而省里‮导领‬的政策⽔平跟他们完全不一样。在掌握政策方面,他们认为省里的‮导领‬一定比他们⾼多了,但是,他们认为省里‮导领‬致命的缺陷是对基层情况缺乏⾜够的了解和认识。农村工作远比上面的工作难做。

  由于县里电话里有待,所以,他们很能识相,把晚饭就安排在乡‮府政‬的食堂里。他们从来也没有接待过像苗得康这样级别的⼲部,自然小心得很。饭桌上有十几个菜,都是家常菜,大鱼大⾁。但酒却是好酒,泸州老窖。‮记书‬举杯之前,诚惶诚恐,对苗得康和邓一群说:“这样的晚饭,在我们也是破例了,主要考虑两位‮导领‬是第一次来,借这个机会,为你们祛寒接风,把班子里的人都悉一下。”苗得康没有多说,喝了酒。

  但那桌上的气氛,却始终也没有活跃起来。

  邓一群知道,今天的酒桌气氛肯定也是好不到哪里去,主要是这些人对他们太敬畏了。

  吃了晚饭,邓一群先来到自己的宿舍,看看那种简陋的条件,站在那里好久,心情也慢慢好了起来。事实上也不能称之为好,只是他终于想开了。人,生来就是有差别的。为什么一个人要那样去奋斗,有时甚至不择手段,就是为了消灭这种差别。农民为什么要造反?就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客观存在的这种不公。“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了消灭这种差别,他们不惜生命,发动暴力⾰命。

  现在是和平年代了——邓一群想,我要消除这种差别,就要努力向上奋斗,扶贫结束以后要是一切顺利,他就能升到正处。正处是一个台阶。到了正处,未来的位置就是副厅。他还年轻,只要取得了正处,未来的副厅也并不是不可以的。自己一定要好好努力啊。

  他到隔壁,看到苗得康组长正在用热⽔洗脚。苗让他随便坐,他有聊天的望。于是,两人聊了一会,这中间邓一群对苗得康说了很多关心敬仰的话。那些话都是邓一群过去在县里一直没机会说的,这时单独的两人相处终于让他逮到了拍马的机会。苗听了好像并不反感,但也没有表现出喜。他看不到他的表情。

  苗问了邓一群的一些情况,个人啦,家庭啦,包括他老家这边的情况。邓一群一一向他说了。苗组长一边擦脚一边听,说自己过去的家庭也差不多这样,自己也是从农村出来的,工作了几十年,才能如今这样。

  说到机械厅的⼲部,苗得康自然很悉,但提到以龚厅长为首的那一班‮导领‬时,他一直也不作臧否,说到刘副厅长时,他微微一笑,说:“刘志新是个机械行家,他能称得上是‘专家’。”

  邓一群心里想:看来他对刘副厅长印象不错,就对他说自己当时如何受过刘副厅长的照顾和赏识。

  苗得康默默,好久,说:“专家当官是最要不得的。”

  邓一群感觉他话语里有些叹息的意思,心想:不管刘志新是否适合当官,但肯定比做一个所谓的专家要好。再糟糕的官,也比一流的专家过得舒服。苗得康也是坐着说话不知站着人的苦处啊。看到他洗好了脚,邓一群就忙着抢着要去给他倒⽔,把老苗慌得不轻,连声说:不能这样不能这样。但邓一群还是把盆抢过来倒了。

  凡事一定从小处做起,他在心里说。过去在厅里,有机会单独随龚厅长出差,洗脚⽔也是他倒。“低人三分不为小”只有在大人物面前做小,将来才有可能在别人面前做大。果然,在他帮苗得康倒完了⽔后,老苗对他格外亲热。他是內心里感到过意不去。老苗对他说:我们来了这里,一定要帮助这里的‮民人‬做点事。要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邓一群说:我一定服从您的安排。老苗有点语重心长地说:你年轻呢,这次扶贫对你是个很好的锻炼,一定要珍惜这样的机会。邓一群说:好的。

  老苗有倦意,但他却对邓一群说:你在这里看看电视吧。我是不怎么看电视的。邓一群赶紧说:不了,我也不怎么爱看。除了有球赛的时候,才看一看。老苗说:有什么球赛,你把它搬过去。邓一群笑笑,说:不用的。

  邓一群一脚出了门槛,老苗说:听说乡里还有什么仪式,我建议他们不要搞,有什么意义啊?明天我们就先下去看看,你说好不好?

  邓一群说:当然。

  [72]

  沟墩乡地处偏僻,镇子边上就是一条运河,运河在这里打了一个弯,⼲旱的年景,运河浅得看上去像条小河,稍大点的船就能搁浅。发⽔的年景,这里的⽔又排不出去。

  第二天一早,苗得康果真向乡‮府政‬要了两辆自行车,和邓一群各骑一辆,沿着运河边,各个村子跑。

  重新回到乡下,邓一群倒还是有种新鲜感,同时也感到生疏得很。

  一周下来,全乡的所有村子差不多都跑遍了。很多村庄的情况,是他们过去想也不曾想过的。村民都很穷,在向村的一户人家,他们看到,这家一共四口人,有三个半是残废。女人是个跛子,右臂不知得了什么病,细得像芦秆,两个孩子都有点傻,最大那个十多岁了,还穿着开裆,把那个黑黑的小巴露在外面,歪着头,斜眼看你,眼睛里⽩多黑少,瘆得很,而嘴里还不停地往下流着口⽔。而所谓的那半个,是男主人,神经正常,只是有点耳聋,地里的活还能⼲。那家里,连张像样的都没有。像这样的家庭,也还不算是那种最坏的,更有那精神病什么的,生下的孩子,也不是病,就是残。看了让人心里格外难受。邓一群弄不明⽩,为什么在农村有这么多的不幸家庭,也许同⽔土,同这里的医疗条件,同近亲繁殖有关吧。

  苗得康看到有那种穷得非常可怜的,就会从⾝上掏出点钱来,救济他们。那些人感得热泪滚滚,就像见到了救命恩人似的,有的却连感也不知道。他们甚至不知道他给他们钱有什么用。他们是痴呆者。邓一群也跟着给,老苗倒劝他说不必这样,说:你我情况不一样,你要养家的。我是没有负担的。但邓一群还是坚持给,这是一种风度(或者说是一种风格、境界)。

  全面调查结束了的那个晚上,邓一群在苗组长的房间里,两人感慨了很久。从表面上看,这里的自然条件不算恶劣,应该还是能想出脫贫致富的办法的,关键还是县乡的‮导领‬思想不够解放,那些农民的思想也愚昧得很。村民们并没有強烈的脫贫的想法,也许这几十年来,从⽗辈那里,就继承了安于现状的想法,他们不去接触外部世界,也就不知道外面世界是个什么样子。他们没有心理反差。或许,他们对生活可能还有一种満⾜,有饭吃,也有⾐穿,这就行了。没有太多的要求。他们也有追求,那就是生孩子,有了男孩还想要生女孩,如果生的就是女孩,那么他们一定就要努力再生,直到生出男孩为止。所以,一户人家有四五个孩子并不奇怪。他们把生孩子当成了一种生活乐趣。

  那些村子都还没有通电。通电对他们没有实在的意义。一个村里,往往连一台电视都没有。⽩天要是农田里有活,他们就会下田;要是没有活就靠在墙边晒太,在他们的⾝边往往还偎着一条狗。不晒太,就是在村里闲逛。看上去那些村民就像散兵游勇。表面上村子里平静得很,间或也有一些飞狗跳。碰运气也能看到村民们打架,有夫对打,也有家族与家族之间。家族间的争斗还很烈,大打出手,恨不能⽩刀子进,红刀子出。晚上,村民们早早就会熄灯‮觉睡‬。一来省煤油,二来是无聊。除了‮觉睡‬,还能⼲什么呢?‮觉睡‬自然是睡不着的,于是,男女便要做事。不管那样的事情是否会乏味,可那是他们唯一能够有点乐子的事情了。邓一群过去就听过这样的笑话:一个‮央中‬首长去某省贫困山区视察,问一位老大爷:“这里有没有实现机械化呀?”老大爷说:“没。”首长问:“那你们耕地靠什么呀?”老大爷说:“俺们就靠个牛!”首长又问:“通电了没有啊?”老大爷说:“没。”首长问:“那晚上照明用什么?”老大爷说:“俺们就靠油!”首长继而又问:“晚上还有没有什么文化生活啊?”老大爷说:“没。”首长问:“那你们晚上⼲什么呀?”老大爷四顾众人,口气铁硬地说:“俺就靠个毬!”

  邓一群事实上对这些情况很悉。这个乡的情况与他老家那个乡的情况并没有什么大的不同。农村生活就是这样。他在农村生活了近二十年的时间,曾经对这些司空见惯。然而当他现在跳出来,从省城的⾼度,从省委扶贫工作组一个组员的⾼度,再审视这样的生活,还是从內心有了震撼。他充分感到村民们的⿇木。他们自己感觉不到悲哀。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群。也许,他们中有一些人想过这样的问题,但他们却认命了。他们发现自己无力去改变这个问题。他们更多的人认为命该如此。所以,正像鲁迅先生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邓一群从一本传记里看到,说⽑泽东当年在了解了农村的贫瘠后,难过得流下了泪。于是这位伟人提出了要消灭城乡间的剪刀差。‮国中‬的农村问题,实际上是个很大的社会问题。邓一群想:城市里的工人‮业失‬了,依然还可以领取最低的生活保证金,而农民呢?

  邓一群庆幸自己不仅从农村出来了,而且成了一名‮家国‬⼲部,还成为一名年轻有为的处级‮导领‬。看着那些农民苦难的生活,他不能不庆幸。

  在调查中,他们发现,这些农民实际上的负担很重,一年下来,辛辛苦苦,除掉上缴(这上缴的部分,有‮家国‬的,有县里的,还有乡里的,林林总总,名目繁多),差不多不剩什么钱。有的甚至连上缴都不起。缴不起怎么办?乡里自有对付的办法,那就是扒房子,运粮食。乡村的‮导领‬普遍说,现在农村工作难做。而农民和‮府政‬之间的信任度也越来越差。

  苗组长菗烟,一个劲地菗,菗得很凶。他的心情看上去很沉重,看到这个样子,他这个做扶贫工作组组长的,不能不感到庒力。他说想不到改⾰开放这么多年,还有这么穷的地方,他们来,一定要做点实事。邓一群听了,自然也有同感。大道理不说,这趟下来,要是做出成绩,他解决正处级的问题,就会容易得多。他相信,有苗得康,他的扶贫担子要轻不少。扶贫就是给钱。有苗得康带头,向省里要钱要好要些,他想。苗得康心理上有庒力,他是‮导领‬,他要做出成绩来。

  [74]

  乡下和城里是两个全然不同的世界。

  邓一群就在这两个极端的连接点。

  在心理上,他感受很深。

  下乡的最初那段⽇子,邓一群真的很想家,很想念城里的生活。这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极度反差,让他有点忍受不了。

  第一次回城的时候,与下乡时相隔才不过一个月。他回来的时候是个晚上。他看见了満城的灯火,心情特别地动。一种久违的感觉油然而生。一切都是自己所悉的。宽阔的大道,路两边⾼大而茂盛的法国梧桐。到处是林立的⾼楼。这些年来,陵州的变化是很大的,城市在一天天地变⾼。繁华的城市,美丽的城市。到处是漂亮⼲净的人们。他们⾐着整齐而时髦。他们都是自由的人。城市人与农村人的区别是如此明显。城市的人们是多么⼲净啊!

  城市给他的感觉很好。全然不像在乡下。在那个沟墩乡,除了工作之外,他找不到一个可以消遣的地方。很多时候,他或是陪着苗组长,或是一个人在晚饭后,在运河堤上散步。乡下很宁静。太把运河的⽔映得红红的,堤上那些柳树细长的柳枝在风里轻轻地摇摆着。鸭子还在河里觅食。乡广播站的⾼音喇叭里放着音乐或转播‮央中‬台的《新闻联播》。街上的一些孩子在快乐地追逐、打闹。一些人在看着他。他能看得出目光里的敬羡。偶尔他也能看到一些年轻的姑娘,其中有的长得很不错,让他小动了一下心思。美的东西总是让人喜的,他在心里说。随着太的渐渐西沉,他快乐的感觉也就越来越少,越来越黯淡,等到太完全落下以后,他就要回到宿舍里去。宿舍里只有一台旧的黑⽩电视,是‮记书‬老焦叫人给他搞来的,但是搞来比没有还难受,因为那仅仅是个摆设,什么频道也看不清。即使如此,他也并不到苗得康那里去看。他不习惯看别人的东西。回到宿舍他就黑了灯‮觉睡‬。很多时候睡不着,他就想着自己的过去,想着在城里时候的生活。

  到处是灯红酒绿。

  回城里是来跑资金的。苗得康让乡里的‮记书‬焦作安陪他一起来,去农林厅、⽔利厅、财政厅要钱。为了节约路费,乡里拉了一车鱼,想到城里的集市上卖掉。车子进⼊市里,焦作安让邓一群赶紧回家,说有事明天再说。邓一群也就没有客气,直接打了辆车回家。一家人看到他非常⾼兴。他是事先没有通知,突然回来的。邓一群那时感觉还是回来好。家里有一种温暖。他看到了儿子,感觉都有点生疏了。儿子看到他,也的确有点怔怔的,好半天才恢复了对他的感觉。肖如⽟看到他格外⾼兴,她有一种意外的惊喜。尽管经常在一起的时候,她对他有不少不満,但由于分别这么长时间,她也的确感到需要他。女人对男人是有依恋的。男人对女人有的却是‮望渴‬。这是男女的不同。下乡这么长时间,邓一群过的是一种非常枯燥的生活。

  没有女人,没有。邓一群必须同乡下的那些人保持一种距离。这种距离是必须的。如果说他还和别的什么女打过道的话,那唯一的一位可能就是陈小青了。陈小青还在县委宣传部。作为一个女同志,这些年,她是一事无成。很多女同志都是如此。最大的成就就是生了一个孩子。当然,是女人都会生孩子。所以,这里面没有文化上造成的差别。她是听说他到县里扶贫后主动来找他的。对他的这次回来,陈小青显得非常⾼兴。她想不到他会这样出息。

  他们见面是在一个晚上,在县委招待所里。扶贫小组开过碰头会后。他看到陈小青已经是妇人相了,眼角处有了明显的皱纹。她的脸比过去苍⽩,⾝材更瘦了。她是不该这个样子啊。见面的快之后,她说话间流露出对现实生活深深的不満。他用同情的眼光看着她。在宣传部,她仍然是科里的一名普通⼲部。毫无疑问,她对宣传工作缺乏热情。丈夫对她不好。从她的谈话里,邓一群得知她的丈夫是一个酒鬼。酒鬼也在机关里工作,但对家庭却一点也不上心。他的⽗亲过去是一位副县长,所以陈小青的⽗亲就布置了这门亲事。她的丈夫对她态度很耝暴、恶劣,发起脾气来还会动手。她对婚姻,真是失望透了。

  她没有从那样的婚姻中受益,相反倒是个牺牲品。邓一群就不一样了,他是个受益者。事情看起来是一样的,但人不一样。邓一群巧妙地运用了关系。也许陈小青从来也没有想过要当官。她从开始只想做一个平常普通的女人,或者是当个贤良⺟,但现实却没有让她如愿。她偏偏遇上了一个恶劣的丈夫。

  人生无常。邓一群想。陈小青过去多么骄傲啊。他那时候真的很羡慕她。她的⽗亲去世了。她没有了台后,失去了靠山。她有个孩子,女孩,五岁了。邓一群很同情她,想想她竟是这样地可怜,但却又感到无法帮助她。她的难处不是他所能解决的。当然,她来找他也并没有想到马上让他办什么事。她只是想对他说一说这些年的生活,并且想听他说话。在她眼里,他是一个很不简单的人。他是一个成功者。她內心里多少有些敬慕。

  邓一群在那个晚上还没等儿子完全睡,就迫切地要求和肖如⽟‮爱做‬。他想坏了。他三下五除二就脫去了⾐服,肖如⽟也配合地脫去自己的⾐服。在陌生而新鲜的感觉中,邓一群再次品味到过去曾有的悉。

  然后滚到一边,感到有一种満⾜后的淋漓。

  这是一种甜藌。

  邓一群领着乡里的焦作安‮记书‬去要钱。

  要钱不易。

  邓一群深深地体会到了什么是“脸难看,事难办”如果不是自己也是一名省级机关的⼲部,不是省委扶贫工作组的,那难度还不知会有多大。邓一群简直到了低三下四的程度。除了自己过去为了自己的工作,他还从来没有为公家的事情如此低下过。但他还是很努力的,因为他知道,做成了,这将来就是他的成绩。

  回到城里的邓一群知道自己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回到机关里,把自己这段时间以来的工作,向‮导领‬们做一次汇报。每个厅长那里都跑了一遍,人事处、办公室也少不了。其他处室也都要走一走。他要让大家看到他下去其实是很辛苦的,而工作也绝对非常努力。科技处还是那个样子,但他感觉大家见了面,客套得更加虚假了。这就是离开的坏处。人只要一不经常在一起,就会变得很生分。看来下乡这件事,对他也是有得有失啊。他自觉原来他在机关里,人缘还是不错的。但是,他同时也相信,将来的得,一定要大于失。他在政治上,一定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什么事情都要讲求回报,下乡当然再明显不过了。这其中的道理,谁都明⽩。由于他的下乡,机关里那些曾经想下乡的年轻⼲部,肯定心存忌妒。下乡,就意味着回来被提拔,谁肯放过一个被提拔成正处的机会呢?要知道,在机关里,副处和正处还是有着很大区别的。能成为正处,将来就有希望成为副厅。对一个年轻人,这很重要。为了让他们消除忌妒,他就必须更加小心,千万不要流露一点骄傲的情绪。他这样告诫自己。回来后,能对他们讲的,就是下面工作如何难以开展,生活如何地辛苦。这当然完全是实情,同时他也做了必要的夸大。

  在科技处,他能感觉到由于他的不在,事情有了点奇妙的变化。究竟怎样的变化,他也说不清楚。这可能只是他的一种第六感。反正同过去有点不一样。他感觉老潘的势头又有点上来了,而老言⾝体变得不太好了,不知得了什么病,萎萎的。他想老潘一定在凯觎那个处长的位置。而这个处长的位置,应该是他邓一群的。

  他要保证在自己下乡的这一年时间里,老潘得不到那个位置。只有别人得不到,才有可能是自己的。在机关里,这是唯一可能的正处空缺了。

  老言明年一定是会退的。

  邓一群对那个处长的位置,不无担心。

  回到机关里,没有人同他说机关里的情况,这是最不正常的。他需要了解自己不在的⽇子里,机关的每一点一滴的情况。机关无小事,哪怕一点小事,也能看出一些微妙的变化,而每一点微妙的变化,事实上都可能影响你的工作和生活。

  但他们都把他当成了外人。

  这种感受很可怕,使他的心里很不愉快。

  所以,他在心里‮望渴‬早点结束一年的扶贫,迅速回到机关来,重新融⼊到机关的大熔炉中。机关,让他感觉实在,让他感到自己的‮实真‬存在。同时,由于机关里存在着权力,存在着斗争,所以能够发他的活力。

  他把自己的担忧和想法对肖如⽟讲了。但是,她不喜听他讲那些事。她喜的是他男人的本⾊,她要他首先是个丈夫,是个⽗亲。而她事实上看到的却是一个努力追求名利的人。他想:在她眼里,我可能已经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势利之徒。她一定想不通他怎么会变得这样。不理解,也是正常的。他在心里说。他把她对他的不理解看作是一种女人的狭隘。她怎么可能理解他呢?他们出⾝不同,境遇不同。她出生在一个⼲部家庭里,感受到的也许更多的是当官的种种烦恼。她⽗亲的当官生涯是不成功的。骨子里,尽管她也不排斥做官,但她可能更看重当官的一些乐趣。官阶的大小并不重要。而自己不同,他要把当官作为一个追求,当成实现他人生追求的重要标志。她不知道,当官,对邓一群有多么重大的现实意义。有了官,也就有了一切,才能不枉他的努力,才能不枉他那个家庭对他的期待。只有做官,他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75]

  农村生活让邓一群深深地体会到城市生活对他的重要,或者说权力的重要。

  农民们的⽇子很艰难。

  面对那些缺少文化有些甚至是愚昧的农民,乡里的工作很难做,计划生育、两上、订报、乡‮府政‬办公补贴、公粮征收,等等。有时乡里和农民的矛盾到了严重对立的程度。邓一群不止一次听说,有个村的村民和乡里的⼲部打架,乡里最后去了‮出派‬所和联防队员若⼲,抓了好多人,关了一个月,矛盾最后还是没有解决。但是另一方面,正是由于村民的普遍文化程度很低,不懂法律,也使得乡村⼲部越发地发挥自由。他们说的话就是至⾼无上的规则,有时甚至到了明显违法的程度。邓一群和苗得康在这个乡里的两个月,已经有很多村民找他们来告状。告乡委‮记书‬焦作安和乡长夏广连,以及副乡长郑瑶。苗得康听了直皱眉头,邓一群也感到很揪心。但是,他们又能怎么样呢?这样的现实,也是积重难返。

  邓一群是清楚农民的。他就是从农村出来的,⽗⺟、哥兄姐妹都是农民,他们的浅薄和无知,自己深有体会。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很朴素。农民们只想过好⽇子。但是好⽇子的愿望却并不能够得到比较好的満⾜。除了能吃肚⽪外,也并没有得到更多的实惠。外面的世界变化很大,而他们这里依然如故。他们的负担越来越重,倒是城里人生活得越来越好。虽然他们并不了解,城市里的工厂正有越来越多的人下岗。

  土地的魅力正在农民的眼中失去光彩。

  光灿烂的⽇子,邓一群喜骑上自行车去各个村里转悠。骑车的时候,他可以忘掉各种不快、各种心理负担。下乡扶贫,让他重新回到了自然。天是那样地纯蓝,和城市的那种灰蒙蒙的天空完全不同。田野上一片葱绿。村道两边有很好的树木。他可以闻到泥土的那种清香。骑累了的时候,他就会停下来,和在田里⼲活的农民聊天。那些人看到他很敬畏。他们都知道他是从省城来的大⼲部。他们一个个⾐着破旧(自然⼲活的时候也不用穿整齐的⾐服),上面沾満了泥浆。脸是耝糙的,被风吹⽇晒呈黑红⾊,且被刻上一道道劳累的沧桑皱纹。他们的头发蓬蓬的,胡子拉碴。他们的眼里充満了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望渴‬。谈到现实生活,他们总是有一种无奈,体现出一种生为农民的悲哀。也许他们可以把希望寄托在下一辈的⾝上,让他们好好学习,将来可以做一个城里人,但事实上他们的孩子本就得不到好的教育,那种寄托的希望非常渺茫。

  邓一群过去刚到城里的时候,有一阵非常厌恶农民。尽管自己也是农村出来的,但他却并不喜他们。他有点瞧不起他们。从心理上,他觉得他们是劣等的。他的兄弟们也是如此。但是他现在知道,他们的状况是不可改变的。他们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限制了他们的眼界。就像很多年前,他在回乡的路上遇见过去的一个叫⾼中的同学。他记得那个叫⾼中的同学过去在学校里学习成绩还是可以的,但当了农民后⾝上的那点文化好像就消失掉了,看到他变得非常的委琐。

  邓一群看到了一些年龄很大的农民,他们胡子花⽩,却依然在农田里⼲活。在城里,这样的年龄已经可以退休了。但他们没有抱怨。他们已经安于天命,对眼下的生活已经习以为常。他们热爱劳动,也热爱过土地。土地是农民的命子。邓一群想到⽗亲在世的时候,为了一寸土地,就可以和邻居大打出手,有时甚至不惜生命。土地不仅仅是粮食的⺟亲,它更是一种尊严。可现在,他们也不一样了,他们正对土地失去信心。

  土地里的粮食是丰收的,但是丰收并没有增收。“多收三五斗后”他们的实际收⼊并没有增加。粮食越来越多,‮家国‬的仓库都堆満了。经济上到处吃紧,拿不出那么多的资金来收购。大量的粮食换不来他们生活⽇用品和重要生产资料。

  老一辈的人不再用古训教育年轻一代了,的确他们再也不能从土地本⾝看到希望。土地里不能刨出金子了。由于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很多人成了富余劳力。年轻一代正在变得游手好闲。老实一些的孩子,还在田里帮助⽗⺟生产;稍聪明一些的则想办法到城里去打工;聪明而不够本分的,就整天游

  邓一群在镇上散步的时候,经常看到一些年轻人晃来晃去。在这个社会,他们是真正的行尸走⾁,他们只知道今天,而不知道明天。或者说只有今天对他们才是有意义的,而明天对他们并没有实际意义。这些年轻人一般都只读到初中,有的甚至只是小学。农村的教育⽔平很有问题。邓一群深有体会,像他这样能够考上大学,的确是非常不容易的。他是一个佼佼者。有时,他有理由这样自豪。那些年轻人一方面很羡慕城里人的生活,一方面又没有文化。在这个小镇上,他们以时髦青年自居。他们穿牛仔,烫发,戴太镜。他们经常整天泡在一个个体录像厅里,看‮港香‬产的武打片或带点⾊情的言情片。要不,就是到理发店里去泡妞。

  那些理发店事实上跟过去刘正红在他老家那个乡里开的理发店一样,在理发的同时还偶尔出卖⾊情。这些游着的青年农民(他们不再把自己看作是农民),每星期都要去一趟县城,捞点什么,维持现有的状况。他们的行为令‮出派‬所大伤脑筋,因为就质来说,相当一部分还不够量刑。

  也有出事的。

  邓一群在到了沟墩乡的第二个月,县‮安公‬局来这里开过一个公判大会,三个青年人中的两个被判死刑,一个无期。他们都很年轻,看上去都只有二十岁多一些。剃着光头,站在台上,一脸的无惧。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家属带来多么大的悲痛。他们在看了录像后,轮奷了一个十四岁的少女,然后跑到县百货公司仓库盗窃财物,当被守卫发现时,他们用刀砍死了值班人。

  据说,在杀了人后,他们还跑到一家饭店里喝了一顿酒,这就是说,他们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在犯罪。

  邓一群觉得事情的可怕。

  他希望自己的那些侄子能够学好,但是,在那个环境里,怎么能够得到保证呢?他不能不有所担忧。
上一章   慾望之路   下一章 ( → )
慾望之路是由王大进写的综合其它,本页是慾望之路最新章节,阿奇小说网第一时间更新慾望之路章节文本,提供给网友慾望之路免费读及下载服务,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慾望之路》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的朋友推荐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