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隙碎笔是由史铁生写的综合其它 |
|
阿奇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病隙碎笔 作者:史铁生 | 书号:43226 时间:2017/11/4 字数:8128 |
上一章 第八节 下一章 ( → ) | |
二十九 二十多年前,残疾人史铁生改变了几次主意之后,选中了写作。当时我真不知这会把他带到哪儿去,就是说,连我都不知道那终于会是一个陷阱还是一条出路。我们一起坐在地坛的老柏树下,看天看地,听上帝的一声不响。上帝他在等待。前途莫辩,我只好由着史铁生的子走。福祸未卜很像是赌徒的路,这一点由他当时的茫可得确证。他把一切希望都庒在了那上面,但一直疑虑重重。比如说,按照传统的文学理论,像他这样寸步难行的人怎么可能去深⼊生活?像他这么年轻的人,有多少故事值得一写?像他这么几点儿年纪便与火热的生活断了情的人,就算写出个一章半节,也很快就要枯竭的吧,那时可怎么办?我记得他真吓得够呛,哆嗦,理论们让他一⾝一⾝地冒汗——见过就要输光的赌徒吗?就那样儿。他一把一把地赌着,尽力向那些理论靠拢,尽力去外面拾捡生活,但已明显⼊不敷出,眼看难以为继。 他所以能够走过来,以及能在写作这条路上走下去,不谦虚地说,幸亏有我。 我不像他那么拘泥。 就在赌徒史铁生一⾝一⾝地出汗之际,我开始从一旁看他,从四周看他,从远处甚至从天上看他,我发现这个人从头到脚都是疑问,从里到外本一个谜团。我忽然明⽩了,我的写作有他这样一个原型差不多也就够用了,他⾝上聚集着人的所有⿇烦。况且今生今世我注定是离不开他了,就算我想,我也无法摆脫他到我向往的地方去,譬如乡下,工厂,以及所有轰轰烈烈的地方。我甚至不得不通过他来看这个世界,不得不想他之所想,思他之所思,他之所。我优势于他的仅仅是:他若在人前假笑,我可以在他后面(里面)真哭——关键的是,我们可以在事后坦率地谈谈这他妈的到底怎么回事!谁的错儿? 三十 这么着,有一天他听从了我的劝告,欣羡的目光从外面收回来,调头向里了。对一个被四壁围困的人来说,这是个好兆头。里面比较清静(没有什么理论来⼲扰),比较坦率(说什么都行),但这清静与坦率之中并不失喧嚣与惑(往⽇并未消失,并且“我从哪儿来?”),里面竟然比外面辽阔(心绪漫无边际),比外面自由(不妨碍别人),但这辽阔与自由终于还是通向不知,通向神秘(智力限制,以及“我到哪儿去,终于到哪儿去?”)。 设若你永远没有“我是谁”等等累人的问题,永远只是“我在故我玩儿”你一生大约都会活得安逸,山是山,⽔是⽔,就像美丽的鹿群,把未来安排在今天之后,把往⽇给饥饿的狮子。可一旦谁要是玩腻了,不小心这么一想——“我是谁”好了,世界于是乎轰然膨,以至无边无际。我怀疑,人,原就是一群玩腻了的鹿。我怀疑宇宙的膨就是因为不小心这么一想。这么一想之后,山不仅是山,⽔不仅是⽔,我也不仅仅是我了——我势必就要连接起过去,连接起未来,连接起无穷无尽的别人,乃至天地万物。 史铁生呢?更甭提,我本来就不全是他。可这一回我大半是把他害了,否则他可以原原本本是一匹鹿的。 可现在已是“这么一想”之后,鹿不鹿的都不再有什么实际意义。史铁生曾经使我成为一种限制,现在呢“我是谁”的追问把我吹散开,飘落得到处都在,以致很难给我画定一个边缘,一条界线。但这不是我的消散,而恰是我的存在。谁都一样。任何角⾊莫不如此。比如说,要想克隆张三,那就不光要复制全部他的理生,还要复制全部他的心绪、经历、愚顽…最后终于会走到这一步:还要复制全部与他相关的人,以及与与他相关的人相关的人,这办得到吗?所以文学(小说)也办不到,虽然它叫嚷着要实真。所以小说抱紧着虚构。所以小说家把李四、王五、刘二…拆开了,该扔的扔,该留的留,放大、缩小、变形…以组(建构或塑造)成张三。舍此似别无他法,故此法无可争议。 三十一 但这一拆一组,最是不可轻看。这一拆一组由何而来?毫无疑问是由于作者,由于某一个我的所思所。但不是“我思故我在”是我在故我思,我在故我拆、故我组、故我取舍变化,我以我在而使张三诞生。我在先于张三之在,我在大于张三之在,张三作为我的创想、我的思绪和梦境,而成为我的一部分。接下来用得上“我思故我在”了——因这一拆一组,我在已然有所更新,我有了新在,就是说,后张三之在的我在大于先张三之在的我在。那么也就是说,在不断发生着的这类拆、组、取舍、变化之中我不断地诞生着,不断地生长。 所以在《务虚笔记》中我说:我是我印象的一部分,我的全部印象才是我。那就是说:史铁生与张三类同,由于我对他的审视、不満、希望以及他对我的限制等等,他成为我的一部分。我呢?我是包括张三、李四、某一铁生…在內的诸多部分的织、融、更新、再造。我经由光,经由山⽔,经由乡村和城市,同样我也经由别人,经由一切他者以及由之引生的思绪和梦想而走成了我。那路途中的一切有些与我擦肩而过从此天各一方,有些便永久驻进我的心魂,雕琢我,塑造我,锤炼我,融⼊我而成为我。我原是不住的游魂,原是一路汇聚着的⽔流,浩瀚宇宙中一缕消息的传递,一个守法的公民并一个无羁无绊的梦。 三十二 所以我这样想:写作者,未必能够塑造出实真的他人(所谓⾎⾁丰満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写作者只可能塑造实真的自己。——前人也这样说过。 你靠什么来塑造他人?你只可能像我一样,以史铁生之心度他人之腹,以自己心中的暗去追查张三的暗,以自己心中的光明去拓展张三的光明,你只能以自己的⾎⾁和心智去塑造。那么,与其说这是塑造,倒不如说是受造,与其说是写作者塑造了张三,莫如说是写作者经由张三而有了新在,这受造之途岂非更其实真?这实真不是依靠外在形象的完整,而是据內在心魂的残缺,不是依靠故事的点⽔不漏,也不是据文学的大计方针,而是由于心魂的险径途。 文学,如果是暗含着种种作或教导意图的学问(无论思想还是技巧,语言还是形式,以及为谁写和不为谁写式的立场培养),我看写作可不是,我希望写作可不要再是。写作,在我的希望中只是怀疑者的怀疑,寻觅者的寻觅,虽然也要借助种种技巧、语言和形式。那个愚钝的人赞成了我的意见,有一回史铁生说:写作不过是为心魂寻一条活路,要在汪洋中找到一条船。那一回月朗风清,算得上是酒逢知己,我们“对影成三人”简直有些互相欣赏了。寻觅者⾝后若留下一行踪迹,出版社看着好,拿去印成书也算多有一用。当然稿酬还是要领,合同不可不签,不然哪儿来的“花间一壶酒”? 我想,何妨就把“文学”与“写作”分开,文学留给作家,写作单让给一些不守规矩的寻觅者吧。文学或有其更为⾼深广大的使命,值得仰望,写作则可平易些个。无辜而落生斯世者,尤其生来长去还是不大通透的一类,都可以不管不顾地走一走这条路。没别的意思,只是说写作可以跟文学不一样,不必拿种种成习去勉強它;不一样就是不一样,上厕所也得弄清楚进哪边的门吧。 三十三 历来的小说,多是把成品(完整的人物、情节、故事等等)端出来给人看,而把它的生成过程隐蔵起来,把作者隐蔵起来,把徘徊于塑造与受造之间的那一缕游魂隐蔵起来,枝枝杈杈都修剪齐整,残花败叶、踌蹰和犹豫都打扫⼲净,以居⾼者的冷静从容把成品包扎好,推向前台。这固然不失为一种方法,此法之下好作品确也很多。但面对成品,我总觉意犹未尽。这感觉,从读者常会要求作者签名并好奇地总想看看作者的相貌这件事中,似乎找出了一点答案——那目光中恐怕不单是敬慕,更多的没准儿是怀疑,尤其对着所谓“灵魂工程师”怀疑就更其深重。这让我想起一个笑话:某贵妇寿诞,有人奉上赞美诗,第一句“这个婆娘不是人”众目惊瞠;第二句“九天神女下凡尘”群颜转悦。我总看那读者的目光也是说着这两句话,不过每句后面都要改用问号。 我便想,那些隐蔵和修剪掉的东西就此不见天⽇是否可惜?岂止可惜,也许竟是捡了芝⿇丢了西瓜。那塑造与受造之中的犹豫、徘徊,是不是更有价值?拆、组取舍之间,准定没有更玄妙动人的心流?但这些,在成品张三⾝上(以及成品故事之中)却已丢失。为了要个成品,一个个仿真人物、情节和一个完整的故事,就值得把这些最为真切、甚至是命攸关的心流都扔掉?为一个居⾼从容的九天神女,就忍心让谁家的老祖宗不是人? 三十四 在创作意图背后,生命的路途要复杂得多。在由完整、好看、风格独具所指引的种种构思之间,还有着另外的存在。一些深隐的、细弱的、易于破碎但又是绵绵不绝的心的彷徨,在构思的隙中被遗漏了,被删除了。所以这样,通常的原因是它们不大适合于制造成品,它们不够引人,不够流畅,不完整,不够惊世骇俗,难以经受市场的挑剔。 听说已经有了(或终将会有)一种电脑软件,只要输⼊一些格各异的人物,输⼊一个时代背景或生活环境,比如是战争,是疑案,是恋情,是寻宗问祖,行侠仗义…再输⼊一种风格,或惨烈悲壮,或情意绵绵,或野狐禅,或大团圆…好了,电脑自会据此编写一个情节曲折的完整故事。要是你对这故事不甚満意,你就悠然地伸出一个手指,轻轻点一下某键,只听得电脑中“嘁哩咔嚓,嘁哩咔嚓”地一阵运行,便又有一个廻异于前的故事扑面而来。如是者,可无穷尽。 这可真是了得!作家还有什么用? 但很可能这是件好事,在手和脑的运作败于种种软件之后,写作和文学便都要皈依心魂了。恰在脑(人脑或电脑)之聪颖所不及的领域,人之本更其鲜明起来。惟绵绵心流天赋独具,仍可创作,仍可流,仍可倾诉和倾听,可以进⼊一种崭新但其实古老的世界了。那是不避茫,不拒彷徨,不惜破碎,由那心流的追索而开拓出的疆域。就像绘画在摄影问世之后所迸发的神奇。 三十五 因此我向往着这样的写作——史铁生曾称之为“写作之夜”当⽩昼的一切明智与障都消散了以后,黑夜要你用另一种眼睛看这世界。很可能是第五只眼睛,第三他不是外来者,第四他也没有特异功能,他是对生命意义不肯放松的累人的眼睛。如果还有什么别的眼睛,尽可能都排在他前面,总之这是最后的眼睛,是对⽩昼表示怀疑而对黑夜秉有期盼的眼睛。这样的写作或这样的眼睛,不看重成品,看重的是受造之中的那缕游魂,看重那游魂之种种可能的去向,看中那徘徊所携带的消息。因为,在这样的消息里,比如说,才能看见“我是谁”才能看清一个人,一个犹豫、困惑的人,执拗的寻觅者而非潇洒的制作者;比如说我才有可能看看史铁生到底是什么,并由此对他的未来保持住趣兴和信心。 幸亏写作可以这样,否则他轮椅下的路早也就走完了。有很多人问过我:史铁生从20岁上就困在屋子里,他哪儿来那么多可写的?借此机会我也算作出回答:⽩昼的清晰是有限的,黑夜却漫长,尤其那心流所遭遇的黑暗更是辽阔无边。 三十六 这条不大可能走完的路,大体是这样开始的—— 有一回,我在平时最令此一铁生鄙视的人⾝上让他看见了自己,在他自以为纯洁之处让他看见了另外的东西。开头他自然是不愿承认。好吧,我说:“你会不会嫉妒?”他很自信,说不会。我说是吗?“那张三家比你家多了一只老鼠你为什么嫉妒?”他说:“废话,我嫉妒他多一只老鼠⼲吗?”话音未落他笑了,说“这是圈套”但这不是圈套。你知道什么可以嫉妒,什么不必嫉妒,这说明你很会嫉妒。凡你⾝有体会的东西你才能真正理解,凡你理解了的品质你才能恰切地贬斥它或赞美它,才能准确地描画它。笑话!他说:“那么,写偷儿就一定得行窃,写杀人犯就一定要行凶吗?”但佛家有言:心既生恨,已动杀机。你不可能不体会那至于偷窃的贪,和那竟致杀戮的仇恨。这便是人的复杂,这里面埋蔵或蛰伏着命运的诸多可能。相反的情况也是一样,爱者之爱,恋者之恋,思者之思,绵绵心流并不都在⽩昼的确定里,还在黑夜的可能中,在那儿,网织成或开拓出你的存在,甚或你的现实。 三十七 还有一回,是在一出话剧散场之后,细雨蒙蒙,街上行人寥落,两旁店铺中的顾客也已稀疏,我的心绪尚不能从那剧中的悲情里走出来,便觉雨中的街灯、树影,以及因下雨而缓行的车辆都有些凄哀。这时,近旁一阵喧哗,原来是那剧中的几个演员,已经卸装,正说笑着与我擦⾝而过,红红绿绿的伞顶跳动着走远。我知道这是极其正当和正常的,每晚一场戏,你要他们总是沉在剧情里可怎么成?但这情景引动我的联想——前面,他们各自的家中,正都有一场怎样的“戏剧”在等候他们?所有散了戏的观众也是一样,正有千万种“戏剧”散布在这雨夜中,在等候他们,等候着连接起刚刚结束的这一种戏剧,黑夜均匀地铺展开去,所有的“戏剧”其实都在暗中互相关联,那将是怎样的关联呵!这关联本⾝令我痴,这关联本⾝岂非更是玄奥、辽阔、广大的存在?条条心流暗中汇合,以⽩昼所不能显明的方式和路径,汇合成另一种存在,汇合成夜的戏剧。那夜我很难⼊睡,我听见四周大巨无比的夜的寂静里,全是那深隐、细弱、易与破碎的万千心流在喧嚣,在聚会,在呼喊,在诉说,在走出⽩昼之必要的规则而进⼊黑夜之由衷的存在。 三十八 再有一回是在地坛——我多次写过的那座荒芜的古园(当然,现在它已经被修剪得整整齐齐够得上一个成品了)。我着落⽇,走在园墙下。那园墙历经数百年风雨早已是残损不堪,每一块青砖、每一条砖都可谓经沧桑,落⽇的光辉照耀着它们,落⽇和它们都很镇静,仿佛相约在其悠久旅程中的这一瞬间要看看我,看看这一个生愚顽的孩子,等候此一铁生在此一时刻走过它们,或者竟是走进它们。我于是伫步。如梦如幻,我真似想起了这园墙被建造的年代,那样的年代里一定也有这样的时刻,太也是悬挂在那个地方,一样的红,一样的大,正徐徐沉落。一个砌墙的人,把这一铲灰摊平,把这一块砖敲实,一抬头,看见的也是这一幕风景。那个砌砖的人他是谁?有怎样的⾝世?他是否也恰好这样想过——几百年后,会不会有一个愚顽的人驻⾜于此,遥想某一个砌墙的人是谁?想自己是谁?想那时的戏剧与如今的戏剧是怎样越数百年之纷纭戏剧而相互关联?但很多动人的心流或命运早已遗漏殆尽,已经散失得不可收拾,被记录的历史不过一具毫无生气的尸骸。 三十九 历史可能顾不得那么多,但写作应该不这样。历史可由后人在未来的⽩昼中去考证,写作却是鲜活的生命在眼前的黑夜中问路。你可以不问,跟着感觉走,但你要问就必不能去问尸骸,而要去问心流。这大约就是克尔凯戈尔所说的“主观真理”他的意思是:“在这些真理中,是不存在供人们建立其合法以及使其合法的任何客观准则的,这些真理必须通过个体昅收、消化并反映在个体的决定和行动上。主观真理不是几条知识,而是用来整理并催化知识的方法。这些真理不仅仅是关于外部世界的某些事实,而且也是发扬生命的难以捉摸、微妙莫测和不肯定的依据。” 四十 难以捉摸、微妙莫测和不肯定。这便是黑夜。但不是外部世界的黑夜,而是內在心流的黑夜。写作一向都在这样的黑夜中。从我们的知识(“客观真理”)永远不可能穷尽外部世界的奥秘来看,我们其实永远都在主观世界中徘徊。而一切知识都只是在不断地证明着自⾝的残缺,它们越是广博⾼妙越是证明这残缺的永恒与深重,它们一再地超越便是一再地证明着自⾝的无效。一切谜团都在等待未来去开解,一切未来又都是在谜团面前等待(是呵,等待戈多)。所以我们的问路,既不可去问尸骸,又无法去问“戈多” 但这并不证明人生的无望,那內在的徘徊终于会被迫出一种智慧——正如俄罗斯思想家弗兰克在其《生命的意义》中所说:生命的意义不是被给予的,而是被提出的。 我无法全面转述弗氏伟大精妙的思想,我只有向读者推荐他,并感谢刘小枫先生和徐凤林先生让这个只懂中文的铁生读到了他。我的简陋理解是:生命的意义本不在向外的寻取,而在向內的建立。那意义本非与生俱来,理生的人无缘与之相遇。那意义由精神所提出,也由精神去实现,那便是神对人的要求。这要求之下,曾消散于宇宙之无边的生命意义重又聚拢起来,失于命运之无常的生命意义重又聪慧起来,受困于人之残缺的生命意义终于看见了路。 四十一 说到人心,还要唠叨一句:人解放,必定善哉?怕是未必。三寸金莲解放成大脚片子当然是好,但大脚就保证不受欺庒吗?纳妾是过了景,但公款嫖娼却逢其时。“铁嘴儿”“半仙儿”人人喊打,可造人为神的现代信并不绝迹。残疾人走进了奥运会,奋兴剂是否也要走近残疾人了呢?人中,原是包含着神与魔两种可能,浮士德先生总是在。 比如一切以商品、利润为号召的主义,谁也甭说谁,五十步恨百步而已。大家都看见了地球的衰危可谁肯后退一步?先下手的并不松手,后下手的更是一肚子冤屈,叫骂着“为富不仁”却加紧行其不仁之事。千年之“禧”全球火爆,偏与神约无关,下一个千年又能怎样?谈判之风像似不坏,可谁跟地球谈判?谁跟大气层谈判?神约既已放弃,人更容易解放成魔,或者是,魔一旦有了人作招牌,糜菲斯特宏图大展正是一路势如破竹了。 平均主义是谁也没法再夸它了,况且,也不太能想像这人间失去竞争会是怎么一种寂寞荒凉。但愚顽的人老是想:竞争⼲嘛就不能朝着另一种方向?比如说竞争朴素,竞争自家的装修更趋自然节俭,大家的地球更加茁壮丰沛。各种主义冷争热战各执一词,加起来还是画地为牢,不能在现有的主义之外寻找新途吗? 四十二 愚顽的人多是这样说着说着就跑题,让人笑话你这是在做的什么梦?不过我总是忍不住相信,人原是为了梦想而来,原就是这么乘梦而来的。史铁生是什么?是我的一个具体的梦境。我呢,我是他无边的梦想。我们一向就是这么相依为命,至死方休呵。 我常在夜深人静之时问他:怎么样你觉着,活得还好吗?于是由生至死的这一路风光便依次展现,如同录像,你捏住遥控器,可以倒带看看开头,也可以快进先看看结尾,可以无论停在哪一段落再仔细瞧瞧。他握住我的右手,说:“你的手真凉呵。”我握住他的左手:“你的也是,你冷吗?”但这终归是他的问题,是截瘫和尿毒症的问题,⾁⾝问题,是苦海、惩罚、原罪。 我的问题是,既⼊惩罚之地,此一铁生你怎么办?我给他的建议是:最好把惩罚之地看成锤炼之地。但既是锤炼之地,便又有了一个顺理成章的猜想——我曾经不在这里,我也并不止于这里,我是途经这里。途经这里,那么我究竟要到哪儿去,终于会到哪儿去呢?我不信能有一种没有过程的存在,因此我很有信心地说:我在路上。这就难免还有一问:如此辛辛苦苦,就是为了在路上吗?真是何苦,你⼲嘛一定要来呀?于是又要想想我是怎么来的了。我说过,就像现在不能离开过去和未来而是现在一样,我也不能离开别人而是我,我不能离开天离开地离开万物万灵——离开一切他者而是我。那么我是怎么来的?我是从一切中来呵,我是由一切所孕育,所催生的一缕浪动的消息,微薄但是独具。这样的消息并不都是由我决定,但这样的消息不死不灭总是以“我”为名——不信去问所有的人好了,他们无不是以“我”的角度在行走,在茫,在领悟。可我又说过,这一颗心盼望着走向宁静。是呀,宁静,但不是空无。怎么可能有绝对的无呢?那不是空无那是我的原在!原在——前人用过这个词吗?恕我无知,倘前人不曾用过,我来解释一下它的意思——那即是神在,我赖以塑造和受造的最初之在。 四十三 我不断地眺望那最初之在:一方蓝天,一条小街,光中缥缈可闻的一缕钟声,于恐惧与好奇之中铺筑成无限。因而我看着他的背影,看他的心流一再进⼊黑夜,死也不是结束。只有一句话是他的保佑:“看不见而信的人是有福的。” |
上一章 病隙碎笔 下一章 ( → ) |
病隙碎笔是由史铁生写的综合其它,本页是病隙碎笔最新章节,阿奇小说网第一时间更新病隙碎笔章节文本,提供给网友病隙碎笔免费读及下载服务,各位书友要是觉得《病隙碎笔》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的朋友推荐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