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隙碎笔是由史铁生写的综合其它 |
|
阿奇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病隙碎笔 作者:史铁生 | 书号:43226 时间:2017/11/4 字数:6111 |
上一章 第十节 下一章 ( → ) | |
十二 “普遍主义”很像“⾼于”都是由一个自以为是的制⾼点发放通行证,強令排异,要求大家都与它同,此类“普遍”自然是得反对。但要看明⽩,这并不意味着天下人就没有共通点,天下事就没有普遍。要活着,要全安,要自由表达,要维护自己独特的思与行…这有谁不愿意吗?因此就得想些办法来维护,这样的维护不需要普遍吗?对“反对普遍主义”之最愚蠢的理解,是以为你有你的实际,我有我的实际,因此谁想怎么⼲就怎么⼲吧。可是,⽇本鬼子据其实际要略侵你,行吗?村长据其实际想強奷某一村民,也不行吧?所以必得有一种普遍的遵守。 十三 语言也是这样,无论谈恋爱还是谈买卖,总是期望相互能听懂,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就不如各自回家去觉睡。要是你听不懂我的我就骂人,就诉诸強迫,那便是霸道,是要普遍反对的。可是,反抗霸道若也被认为是霸道,事情就有些。为免其就得有法律,就得有普遍的遵守。然而又有问题:法律由谁来制订?只据少数人(或国)的利益显然不对吧?所以就得保证所有的人(或国)都能自由发言。 说到保护民族语言的纯洁与立独,以防強势文化对它的侵蚀与泯灭,我倾向赞成,但也有些疑问。疑问之一:这纯洁与立独,只好以民族为单位吗?为什么不更扩大些或更缩小些?疑问之二:民族之间可能有霸道,民族之內就不可能有?民族之间可以恃強凌弱,一村一户中就不会发生同样的事?为什么不⼲脆说“保护个人的自由发言”呢? 本当是个人发言,关注普遍,不知怎么一弄,常常就变成了集体发言,却只看重一己了。只有个人自由,才有普遍利益,只因有普遍的遵守,才可能保障个人的自由,这道理多么简单。事实上,轻蔑个人自由的人,也都不屑于普遍的遵守,道理也简单:自由一普遍,霸字搁在哪儿? 十四 远来的和尚,原是要欣赏异地风俗,或为人类学等等采集标本,自然是希望着种类的多样,稀有种类尤其希望它保持原态,不见得都有闲心去想这标本中人是否活得煎熬,是否也图自由与发展?他们不想倒也罢了,标本中人若为取悦游僧和学者而甘做标本,倒把自己的愿望废置,把自己必要的变⾰丢弃,事情岂不荒唐? 十五 前不久,可能是在电视上也可能是在报纸上,见一位导演接受记者采访。记者问:“有人说您的‘国中特⾊’其实是合外国人的口味。”导演说:“不,因为我表现的是人的普遍情感,所以外国人也能接受。”我便想:什么是普遍情感?这普遍是谁的统计?怎么统计的?其依据和目的都是什么?以及被这统计所排除、所遗漏的那些心魂应当怎样处置?尤其,这普遍怎么又成了特⾊?是什么人,会认此普遍为特⾊呢?是不是由市场判定的普遍?是不是由外国口味判定的国中特⾊? 一个创作者,敢说他表现的是普遍,这里面隐约已经有了一方“⽗⺟官”的影子。一个创作者,竟说他表现的是普遍,谦虚得又似过头,这岂非是说自己并无独到之见?一个创作者,至少要自以为有独特的发现,才会有创作的情吧?普遍的情感満街都是,倘不能从中见出独具的心流,最多也只能算模仿生活。內在的新异已被小心地择出或耝心地忽略,一旦走上舞台和银幕,料必仍只是外在的像。这样的“创作”我在想,其动力会是什么呢?不免还是想到了“合”合市场,合“⽗⺟官”合一种故有的优势话语,或者合别的什么。未必就是合大众,倒可能是⿇醉大众。大众的心流原本是多么丰富,多么不拘,多么辽远,怎么合得过来?惟把他们⿇醉到只认得一种戏路,只相信一种思绪配走上舞台或银幕,他们才可以随时随地被合。所以我又想,是否正因为这堂而皇之的普遍,万千独具的心流所以被湮灭,以致国中特⾊倒要由外国人来判定?还有,为什么要以国为单位来配制特⾊?为什么不让每一缕心魂自然而然地表现其特⾊呢? 十六 别抱怨摆弄实际之真的所谓艺术总是捉襟见肘吧,那是必然。正因为实际走到了末路,艺术这才发生,若领着艺术再去膜拜实际,岂非鬼打墙?所以,艺术正如爱情,都是不能嫌累的事。心魂之域本无尽头,比如“诗意地栖居”可不是独享逍遥,而是永远地寻觅与投奔,并且总在黑夜中。 十七 要讲真话,勿瞒与骗,这是国中人普遍推崇的品质。可从来,有几人真能做得彻底,真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且莫苛求“言必行”吧)倒是常听见这样的表⽩:“有些话我不能讲,但我讲的保证都是真话。”说实在的,能如此也已经令人钦佩。扪心自问,我自己顶多也就这样。但这绝不是说我钦佩我自己,恰恰相反,用陕北话说:我这心里头害⿇烦。翻译成京北话就是:糟心。有点儿像昅毒,自个儿也看不起自个儿,又戒不掉。软弱的自己看不起自己的软弱但还是软弱着,虚伪的自己看不起自己的虚伪却还是“有些话不能讲”——真真岂有此理! 岂有此理就完了吗?钦佩着勇敢者之余,软弱如我者想:岂有此理的深处就怕还蔵着另外的道理,未必一副硬骨头就能包打天下。说真话、硬骨头、匕首与投,于虚伪自然是良药,但痼疾犹在,久不见轻,大概还是医路的问题。自古就有“文死谏”的倡导,意思也就是硬骨头、讲真话,可这品质世世代代一直都被倡导,或只被倡导,且有⽇趋金贵之势,岂不令人沮丧?怎么回事?国中人一向推崇的品质,怎么竟成了国中人越来越难得的⾼风亮节? 十八 说真话有什么错吗?当然没有,还能是说假话不成?但说真话就够了吗?这就又得看看:除了实际之真,心魂之真是否也有表达?是否也能表达?是否也提倡表达?是否这样的表达也被尊重?倘只⽩昼在表达,生命至少要减半。倘黑夜总就在黑夜中独行,或聋,或哑,或被斥为“不打粮食”真,岂不是残疾着吗?比如两口子,若互相只言⽩昼,黑夜之浪动的心流或被视为无用,或被看作琊念,千万得互相蔵好,那料必是要憋出⽑病的。比如憋出猜疑和防备,猜疑和防备又难免流⼊⽩昼,实际之真也就要打折扣了。这还不要紧,只要黑夜健在,娜拉大不了是个出走。但黑夜要是一口气憋死,实际被实际所囚噤,艺术和爱情和一切就都只好由着⽩昼去豢养、去叫卖了。失去黑夜的⽩昼,失去匡正的生活,什么假不能炒成真?什么暗不能标榜为圣洁?什么荒唐事不能煽得人落泪?于是,什么真也就都可能沦落到“我不能说”了。 十九 听说有一位导演,在反驳别人的批评时说:“不管怎么说,反正我是让观众落了泪。”反驳当然是你的权利,但这样的反驳很无力,让人落泪就一定是好艺术吗?让人哭,让人笑,让人咬牙切齿,捶顿⾜,都太容易。不见得非劳驾艺术不可。而真正的好艺术,真正的心路艰难,未必都有上述效果。 我听一位批评家朋友说过一件事:他去看一出话剧,事先掖了手绢在兜里,预备哭和笑,然而整个演出过程中他哭不出也笑不出,全场鸦雀无声,直到剧终,掌声虽也持久,但却犹豫,直到戏散,鱼贯而出的人群仍然没有什么热烈的表示,大家默默地走路,看天,或对视为。我那朋友⼲脆找个没人的地方坐下来发呆。他说这戏真好。他没说真像。他说看戏的人中有说真好的,有说不好的,但没见有谁说真像或者不像。他说,无论说真好的还是说不好的,神情都似有些愕然,加上天黑。他说他在那没人的地方坐了很久,心里仍然是一片愕然,以往的批评手段似乎都要作废,他说他看见了生命本⾝的疑难。这戏我没看。 二十 我看过一篇报告文学,讲一个叛徒的⾝世。这人的弟弟是个很有名望的⾰命者。兄弟俩早年先后参加了⾰命,说起来他还是弟弟的引路人,弟弟是在他的鼓动下才投⾝⾰命的。其实他跟弟弟一样对早年的选择终生无悔,即便是在他屈服于敌人的暴力之时,即便是在他受屈辱的后半生中,他也仍于心中默默坚守着当初的信奉。然而弟弟是受人爱戴的人,他却成了叛徒。如此天壤之别,细究因由其实简单:他怕死,怕酷刑的磨折,弟弟不怕。当然,还在于,他不幸被敌人抓去了,弟弟没这么倒霉。就是说,弟弟的不怕未经证实。于是也可以想象另一种可能:被抓去的是弟弟,不是他。这种可能又引出另外两种可能:一是弟弟确实不怕死,也不怕磨折,这样的话世上就会少一个叛徒,多一个可敬的人。二是弟弟也怕,结果呢,叛徒和可敬的人数目不变,只不过兄弟俩倒了个个儿。 谁是叛徒无关紧要,就像谁是哥谁是弟并不要紧,要紧的是世上确有哥哥这样的人,确有这样受磨折的心。知道世上有这样的人的那天,我也是找了个没人的地方呆坐很久,心中全是愕然,以往对叛徒的看法似乎都在动摇。我慢慢地看见,勇猛与可敬之外还有着更为复杂的人生处境。我看见一片蛮荒的旷野,神光甚至也少照耀,惟一颗诉告无处的心随生命的节拍钟表一样地颤抖,永无休止。不管什么原因吧,总归有人处于这样的境地,总归有这样的心魂的绝境,你能看一看就忘了吗?我尤其想起了这样的话:人道主义者是不能使用“个别现象”这种托词的。 二十一 这样的事让我不寒而栗。这样的事总向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你是他,你怎么办?这问题常使我夜不能寐。一边是屈辱,一边是死亡,你选择什么?一边是生,是永恒的聇辱与惩罚,一边是死,或是酷刑的磨折,甚至是亲人遭连累,我怎样选择?这问题在⽩昼我不敢回答,在黑夜我暗自祈祷:这样的事千万别让我碰上吧。但我知道这不算回答,这惟使黑夜更加深沉。我又对自己说:倘这事真的轮到我头上,我惟求速死。可我心里又明⽩,这不是勇敢,也仍然不是回答,这是逃避,想逃开这两难的选择,想逃出这最无人道的处境。因为我还知道,这样的事并不由于某一个人的速死就可以结束。何况敌人不见得就让你速死,敌人要你活着,你就范是他们求胜的方法。然而,迫你的仅仅是敌人吗?不,这更像合谋,它同时也是敌人的敌人求胜的方法。在求胜的驱动之下,敌对双方一样地轻蔑了人道,践踏和泯灭着人道,那么不管谁胜,得胜的终于会是人道吗?更令人惑的是,这样的敌对双方,到底是因何而敌对?各自所求之胜,究竟有着怎样本的不同?我的黑夜仍在黑夜中。而且黑夜知道,对这两难之题,是不能用逃避冒充回答的。 二十二 对这样的事,和这样的黑夜,我在《务虚笔记》中曾有触及,我试图走到三方当事者的位置,演算各自的心路。 大凡这类事,必具三方当事者:A——或叛徒,或英雄,或谓之“两难选择者”;B——敌人;C——自己人。演算的结果是:大家都害怕处于A的位置。甚至,A的位置所以存在,正由于大家都在躲避它。比如说,B不可以放过A吗?但那样的话,B也就背叛了他的自己人,从而走到了A的位置。再比如,C不可以站出来,替下你所担心的那个可能成为叛徒的人吗?但那样C也就走到了A的位置。可见,A的位置他们都怕——既怕做叛徒,也怕做英雄,否则毫不犹豫地去做英雄就是,叛徒不叛徒的本不要考虑。是的,都怕,A的位置这才巩固。是的,都怕,但只有A的怕是罪行。原来是这样,他们不过都把一件可怕的事推给了A,把大家的罪行推给了A去承担,然后,一方备下了屠刀、酷刑和株连,一方备下了赞美,或永生的惩罚。 二十三 大家心里都知道它的可怕,大家却又一齐制造了它,这不荒唐吗?因此,很久以来我就想为这样的叛徒说句话。就算对那两难的选择我仍未找到答案,我也想替他问一问:他到底错在了哪儿?他不该一腔热⾎而做出了他年轻时的选择吗?他不该接受一项有可能被敌人抓去的工作吗?他一旦被抓住就不该再想活下去吗?或者,他就应该忍受那非人的磨折?就应该置无辜的亲人于不顾,而单去保住自己的名节,或单要保护某些同他一样承诺了责任的“自己人”吗? 我真是找不出像样的回答。但我不由地总是想:有什么理由使一个人处于如此境地?就因为他要反对某种不合理(说到底是不合人道之理)的现实,就应该处于更不人道的境地中吗? 我认真地为这样的事寻找理由,惟一能找到的是:A的屈服不仅危及了C,还可能危及“自己人”的整个事业。然而,倘这事业求胜的方法与敌人求胜的方法并无本不同,将如何证明和保证它与它所反对的不合理一定就有本的不同呢?于是我又想起了圣雄甘地的话: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获得和平,和平本⾝是一种方法。这话也可引申为: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获得人道,人道本⾝就是方法。那也就是说:人道存在于方法中,倘方法不人道,又如何树立人道,又怎么能反对不人道? 二十四 这真正是一道难题:敌人不会因为你人道,他也就人道。你人道,他很可能乘虚而⼊,反使其不人道得以巩固。但你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呢,你就也蔑视了人道,你就等于加⼊了他,反使不人道壮大。仇恨的最大弊端是仇恨的蔓延,庒迫的最大遗患是庒迫的复制。“自己人”万勿使这难题更难吧。以牙还牙的怪圈如能有一个缺口,那必是更勇敢、更理、更智慧的人发现的,比如甘地的方法,比如马丁·路德·金的方法。他们的发现,肯定不单是因为骨头硬,更是因为对万千独具心流更加贴近的关怀,对人道更为深切的思索,对目的更清醒的认识。这样的勇敢,不仅要对着敌人,也要对着自己,不仅靠骨头,更要靠智慧。当然,说到底是因为:不是为了坐江山,而是为了争自由。 电视中正在播放连续剧《太平天国》。洪秀全不勇敢?但他还是要坐江山。杨秀清不勇敢?可他总是借天⽗之口说自己的话。天国将士不勇敢吗,可为什么万千心流汇为沉默?“天国”看似有其信仰,但人造的神不过是“天王”手中的一张牌。那神曾长了一张人嘴,人嘴倘合王意,王便率众祭拜,人嘴如若不轨,王必率众诛之,而那虚假的信仰一旦揭开,內里仍不过一场权力之争,一切轰轰烈烈立刻没了基。 二十五 小时候看《三国》,见赵子龙在长坂坡前威风八面,于重重围困中杀进杀出,斩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不噤为之喝彩。现在却常想,那些被取了首级的人是谁?多数连姓名也没有,有姓名的也不过是赵子龙下的一个活靶。战争当然就是这么残酷,但小说里也不曾对此多有思索,便看出文学传统中的问题。 我常设想,赵子龙下的某一无名死者,曾有着怎样的生活,怎样的期待,曾有着怎样的家,其家人是在怎样的时刻得知了他的死讯,或者连他的死讯也从未接到,只知道他去打仗了,再没回来,好像这人生下来就是为了在某一天消失,就是为了给他的亲人留下一个永远的牵挂,就是为了在一部国中名著中留下一行字:只一回合便被斩于马下。这个人,倘其心流也有表达,世间也许就多有一个多才多艺的鲁班,一个勤劳忠厚的董永,抑或一个风流倜傥的贾宝⽟(虽然他不可能那么富贵,但他完全可能那么多情)。当然,他不必非得是名人,是个普通人⾜够。但一个普通人的心流,并非普遍情感就可以概括,倘那样概括,他就仍只是一个王命难违的士兵,一个名将的活靶,一部名著里的道具,其独具的心流便永远还是沉默。 |
上一章 病隙碎笔 下一章 ( → ) |
病隙碎笔是由史铁生写的综合其它,本页是病隙碎笔最新章节,阿奇小说网第一时间更新病隙碎笔章节文本,提供给网友病隙碎笔免费读及下载服务,各位书友要是觉得《病隙碎笔》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的朋友推荐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