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4:阳谋舂秋是由孙皓晖写的架空小说
阿奇小说网
阿奇小说网 短篇文学 武侠小说 校园小说 官场小说 乡村小说 重生小说 穿越小说 言情小说 架空小说 经典名著 灵异小说 玄幻小说
小说排行榜 同人小说 耽美小说 推理小说 仙侠小说 都市小说 历史小说 竞技小说 科幻小说 伦理小说 军事小说 网游小说 全本小说
好看的小说 深宅旧梦 情栬西游 滛情幻影 心畸之夺 情卻双轨 绝地羔羊 四面春风 龙之物语 风韵犹存 综合其它 总裁小说 热门小说
阿奇小说网 > 架空小说 > 大秦帝国4:阳谋舂秋  作者:孙皓晖 书号:43612  时间:2017/11/9  字数:16039 
上一章   第二节 苍山大师与谜一般的二十一事    下一章 ( → )
  山坡草地上,七八个少年若即若离地簇拥着一个布⾐老人漫步。老人侃侃而论,少年们时不时⾼声发问,老人便悠然止步从容解说,如此反复,逍遥漫游般飘到了一片⾕地。

  清晨灿烂的光下,⾕中兰草弥漫出淡淡的幽香。⾕地山处一座山洞一片茅屋,竹篱竹坊圈起了一片大庭院,院中一排排石案草席错落有致又⼲净整洁,炊烟袅袅书声琅琅,直是一片生气的山中胜境。进得庭院布⾐老人吩咐道:“你等将《不苟》篇诵得了,明⽇与师兄们一起辨析。”少年们整齐应答一声是,布⾐老人便悠悠然向山洞去了。

  “老师!”庭院外的山道上一声⾼喊“舂申君书简!”随着喊声,一个长发⻩衫的年轻人飞马进了大庭院翻⾝下马,将一只⽪袋双手捧给了布⾐老人。老人打开⽪袋取出了一卷竹简展开,看得片刻笑道:“李斯呵,公孙龙子要来论战,你以为如何应对?”

  “既来论战,自是求之不得也!”⻩衫年轻人很是亢奋。

  “你可知公孙龙子何许人也?”

  “名家第一辩士,我门最大公敌!”

  “过也。”老人淡淡一笑“午后聚学,老夫说说公孙龙子。”

  “嗨!”李斯欣然应命“午后韩非正可回来,酒亦齐了。”

  “还有,鲁仲连飞鸽传书,说举荐一人来山,近⽇留意也。”

  “弟子遵命!”李斯一拱手匆匆去了。

  布⾐老人从容进了山洞。一段曲折幽暗眼前便豁然大亮,早晨的光从幽深的天井洒将下来,洞中与洞外一般的明亮⼲燥;天井右侧一个天然石洞,洞口一方几于人⾼的圆石上刻着三个‮大硕‬的红字——执一坊。老人进了执一坊,便在石壁下的一排排木架上浏览起来,片刻间菗出一卷竹简凝神翻阅,不噤呵呵笑了。

  布⾐老人是荀子,目下战国最后一位卓然成家的大师。

  荀子是战国诸子中最为特立独行的大家之一,其论战之锋锐,其学派之显赫,其行踪之淡隐,无不令天下惊叹!战国之世名动天下而节淡泊者,惟墨子堪于荀子相提并论。当然,如果仅仅是神秘与淡泊,老子庄子等更在其上。此间关节在于,老子庄子所执无为出世之学曲⾼和寡,远离天下嘲流,行踪惟关一己之私而已,本无所谓神秘淡泊;荀子与墨子却都是天下显学而疏离仕途,不回避论敌,不奉官府,一⼲大国徒然歆慕而无以为其所用,天下学派攻讦有加而无以失其峥嵘。两厢比较,荀子被天下关注还略胜一筹。盖墨子学派虽则独树一帜,在战国之世却是走偏,终非主流思嘲,其拒绝仕途乃学派本旨使然,无论如何神龙见首不见尾,天下皆以为理所当然。荀子则不然,学居主流引导思嘲,⼊世而出世,出世而⼊世,与孔子孟子之孜孜求官俨然两途,故令天下人惊叹也!

  论处世,荀子是一道悠悠自在的山溪。

  论治学,荀子是一团熊熊不熄的火焰。

  极端相合,⽔火融,注定了荀子生命的奇幻乐章。

  少年荀况走出赵国故土的时候,恰是赵武灵王鼓天下风雷的強赵之期。秉承了赵人的豪侠⾎,在赵国已经少年成名的荀况,背着一只青布包袱与一只盛満马酒的⽪囊来到了临淄的稷下学宮。这座学宮名士云集,没有人正眼看他这个从遥远的北方来得布⾐少年。学宮为少士们确定师门时,没有一个成名大师点他⼊门,也没有一个锦绣少士邀他同门修学。荀况看到得是轻蔑的眼神,听到得是窃窃嘲笑:“嘻嘻,赵国只有草原蛮子,毋晓得修个甚学也!”木讷老成的少年被怒了,当场赳赳⾼声宣布:“荀况不⼊一门,只以学宮为师,以‮家百‬之学而成我学!”学宮令驺衍大为惊奇,当即对这个赵国少士开了先例:许其自由出⼊各门学馆听学,任馆不得阻拦!于是,少年荀况便成了稷下学宮唯一一个没有名门老师的自由少士,愿意到那个学馆便到那个学馆,除了不能得学宮诸子的私下亲授,官课倒是鼓満。依照学宮法度,此等少士视同游士求学,三年后若不能在学宮少士论战中连胜三场,便要离开学宮,且⽇后不得冒学宮弟子之名。

  三年后,天赋惊人的荀况在学宮少士论战中旬⽇不败。其渊博的学问,犀利的辩才,使昔⽇嘲笑他的锦绣少士们一一溃败,竟无人能与荀况辩驳得片刻辰光。由是,年轻的荀况一战成名!诸子大师纷纷点其做特拔弟子,争执到学宮令面前,驺衍便要荀况自己说话。年轻的荀况依然是昂昂一句:“荀况无门,学宮便是我师也!”

  “狂傲之犹,荀况也!”

  “木秀于林,堆出于岸,此子难料也!”

  成名诸子们大为扫兴,对荀况的议论评点便⽇益地微妙起来。荀况初为人敌,很不喜这等使人无可辩驳的“人言”流风,一气离开稷下学宮到列国游历去了。二十余年游历,荀子寻访了所有不在稷下学宮的名士大家,‮诚坦‬磋商争鸣论战相互打磨,不期然沧桑变幻,竟成就了一代蜚声天下的大家!

  便在这时,齐襄王闻荀子大名,派特使邀荀子重⼊稷下学宮做学宮祭酒。已经五十岁的荀子一番思忖,终于没有推辞,生平第一次做了学官。齐国君臣没有料到的是,荀子做了相当于上大夫的学宮祭酒,却全然没有做官的模样,依然是醉心治学孜孜论战,丝毫不将为齐国网罗士林人心的大事放在心上,惹得许多大师都不愿再来齐国了。

  这便是荀子,一生都没有停止过论战治学之风,不屈不挠,不断创新,遂开法家新学,鼓大嘲浩浩前行,独领战国后期之风

  大略数来,荀子的学问大战有过四次:

  第一战,在稷下学宮与孟子“人善说”做空前论战,独创“人恶说”后来,荀子将论战辩驳写成了《恶》篇,一举奠定了法家人说之基。也就是说,只有在荀子之后,法家学说才有了真正的人论基础。此说之要害在于:法律立⾜于“人恶”而产生,遏制人之恶乃是法制正义之所在!两千余年后,西方法学以现代哲学的方式论证法律产生的正义的时候,荀子学说依然是整个人类法学的人论基础。这是后话了。

  第二次大战,是讨伐天下言行不一的伪善名士。其时也,诸子为左右治国学说之趋势,纷纷对法家学说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诠释,大多不顾自己的基学问而对法家恣意曲解。荀子愤然作《非十二子》篇,开篇便慷慨宣战:“于今之世,饰琊说文奷言以枭天下!谲诡委琐,使天下浑然不知是非治之所存者有人矣!”其下汪洋恣肆,逐一批驳了天下十二名家的六种治国琊说:环渊、魏牟被荀子指斥为“纵情,安恣雎,禽兽行,不⾜以合文通治!”陈仲、史鰌被荀子指斥为“苟以分异人为⾼(只求于别人不同而自鸣清⾼),不⾜以合大众明大分,⾜以欺惑愚众!”墨子、宋鈃被荀子驳斥为“不知一天下、建‮家国‬之权称(法度),不容辨异悬殊君臣之分(不允许有任何待遇差别及君臣等级)。然其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以欺惑愚众!”慎到、田骈被荀子驳斥为“尚法而无法,听于上,从于俗,终⽇言成文典,倜然无所归宿(疏阔不切实际),不可以经国定分!”惠施、邓析被荀子指斥为“好治怪说,玩奇辞,察而不惠,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为治纲纪!”子思(孔子的孙子)、孟子被荀子驳斥为“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才具志大闻见杂博…幽隐而无说(神秘而无不知所云),闭约而无解(晦涩而不能理解),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兹厚于后世,子思、孟轲之罪也!”荀子将上述十二家逐一批驳,其立⾜点便是指斥这些名家的言行与其倡导的学说相背离——自己尚且言行不一,何以使天下人信服也!用后人的话说,荀子所斥责者正是名士们的人格‮裂分‬!

  “天下诸子善为人敌者,莫如荀子也!”

  “一口骂尽天下者,其心必诛!”

  稷下学宮议论蜂起,纷纷以指斥荀子为能事。议论风靡之时,齐国君臣也对荀子冷眼相待了。齐襄王竟说荀子如张仪,利口无敌而有失刻薄。此说传开,齐人诟病荀子便成了朝野风尚,全然忘记了当初对荀子的斐然赞誉。当年荀子重回稷下,齐国人以荀子的锋芒为稷下学宮的荣耀,齐人有颂歌云:“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说得便是荀子论战的赫赫功绩!“谈天衍”指得是赫赫家驺衍,其人开口便是天事,故有“谈天衍”之号;“雕龙奭”指得是另一个家驺奭,此人将学派的“五德终始说”阐发得淋漓尽致,文章雕饰得如古奥龙文,故得“雕龙奭”名号。便是如此两个专好神秘之学的大师,却被荀子在几次大论战中批驳得张口结⾆!后来,又有杂家辩士淳于髡挑战荀子,又被驳得体无完肤。齐人嘲笑淳于髡的才学是“炙毂之油”(涂车轴的膏油),遇见荀子这把烈火便被烤⼲了(炙毂)。“炙毂过髡”便是“过髡如炙毂”也!惟其有此盛名,才有了荀子三为稷下学宮祭酒。然则,今⽇却因向十二子开战而被齐人诟病,荀子便是万般感慨,愤然辞去稷下学宮祭酒之职,从此开始了漫长的漂泊。

  漂泊归漂泊,艰辛岁月却丝毫没有钝化荀子的治学锋芒。

  这次,荀子沉下心来着意清算了最善口⾆官司的儒家,直接对老仲尼宣战了。这便是荀子的第三次大论战,堪称正本清源之战。

  荀子治学,素来不拘一门博采众长,或论战或著文素来旁征博引,从来不因人废言。对儒家大师孔子的言论,荀子更是引述多多,甚或不乏在诸多场合将孔子与上古圣贤并列。而对于自己一力推崇的法家,荀子也是如实批驳其短处,从来不无端维护。有了这两个由头,一班反对儒家也反对荀子的论敌,便硬生生将荀子说成了儒家。久而久之竟是众口铄金,连明知荀子新法家精要的一班法家名士,都将荀子说成了“亦儒亦法”便是赞同荀子学说的诸多士子,也将荀子看作“师儒崇法”总而言之,自成一家的荀子竟硬生生被说成了师承孔子的儒家,不是法家,更不是新法家!若仅仅是师源偏见,荀子倒不会去认真计较。偏偏是此等说法每每扭曲荀子学说的本意,气息奄奄的儒家士子们更是将荀子抬出来做挡箭牌,动辄便说荀子“师法仲尼,隆仁政,实乃我儒家后学之大师也!”

  荀子平心静气地抛出了《儒效》篇,犹如庖丁解牛,对儒家做出了冷静而细致地独特清算,又恰如其分地将自己与儒家的最大区别勾勒出来。《儒效》篇将儒家之士分为俗儒、雅儒、大儒三种:俗儒者“逢⾐浅带(穿着宽袍束着阔带),蟹堁其冠(戴着蟹壳般中间⾼两边低的⾼冠),略法先王而⾜世(耝浅地嚷嚷些法先王的老说辞以人心),术谬学杂,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也!”雅儒者“隆礼仪而杀诗书,明不能济法教之所不及、闻见之所未至,则知不能类也。內不自诬,外不自欺,尊贤畏法而不怠傲。”大儒者“法先王,统礼仪,一制度,以古持今,苟仁义之类也,虽在鸟兽之中若⽩别黑!”三种儒家之士,俗儒装腔作势,徒然世害人;雅儒学问不⾜以弥补法教,实际不过一群老实人而已;大儒,也就是儒家的大师级人物,其为政学说则完全是“法先王”老一套,便是混在鸟兽之中也是黑⽩可辨!与大儒之“法先王”相比,荀子一再重申了自己的为政主张——“法后王,一制度,不二后王!‮家百‬之说,不及后王,则不听也!”这是荀子以最简洁的方式向天下昌明:儒家法先王(效法古制),自己法后王(效法当世变法嘲流),荀况与孔子之儒家迥然有别也!

  从此之后,荀子成了天下士林的孤家寡人。

  后来,荀子从赵国漂泊到秦国,又从秦国漂泊到楚国,最后终于在兰陵扎下了基。那是在秦赵长平大战之后,信陵君客居邯郸,与平原君共邀荀子留邯郸创建学宮。荀子对六国士风已经深为失望,便一再地婉言推却了。信陵君一生多受猜忌诋毁,对荀子心境深有体味,非但不再相劝,反倒设⾝处地为荀子计,将荀子郑重举荐给了舂申君。依着信陵君说法,楚国广袤,有隐人纳士之风,舂申君风雅敬贤不強人意,实在是荀子这般大师的晚境育人之地。荀子经沧桑,信陵君所言深合心意,便当即南下了。

  权倾朝野的舂申君亲自郊荀子进⼊郢都。洗尘接风之后啜茶叙谈,舂申君问荀子心志在官在学?荀子悠然笑道:“晚学育人,惟求一方山⽔做得学馆,终老可也!”舂申君颇感意外,思忖片刻笑道:“噢呀,我已向楚王举荐先生为上卿,这却如何是好了?”荀子慨然笑道:“天下可为上卿者多矣!可为老夫者毕竟一人耳!君自斟酌是也。”舂申君哈哈大笑:“噢呀是了!楚国已经有三个上卿,各拿虚名禄米了!原本也想让先生挂个上卿,好在郢都安居了!”笑得一阵舂申君思忖道:“今闻先生之言,庙堂官府却是龌龊所在。不说了,⻩歇只给先生一个好去处便是!”三⽇后,舂申君陪着荀子到了自己的北楚封地兰陵,在县城先会了县令,又辚辚到了苍山。转悠一⽇,荀子对清幽美丽的苍山欣然赞叹不已。舂申君欣然大笑:“噢呀!先生喜苍山,苍山便是先生学馆了!”转⾝便对随来县令吩咐“自今⽇始,先生便是兰陵县令,你为县丞了。”荀子连忙辞谢,说若做县令便只有离开楚国。舂申君诙谐笑道:“噢呀先生,这官府龌龊处,上天也是无奈了。先生不兼个职事,沟坎多得你不胜其烦,想治学也难。先生只虚领县令便是,一应事务尽有县丞,决不扰先生学馆了!”

  于是,荀子破天荒地做了兰陵县令。

  舂申君给县丞明确了法度:兰陵县务必在半年之內建成苍山学馆,其后兰陵赋税一半归苍山学馆;荀子禄米从国府支出,不占拨付学馆之赋税。荀子感喟有加,也不再与舂申君推辞,便实实在在地住了下来,开起了苍山学馆。令荀子想不到的是,学馆在建时便有少士学子纷纷来投,开馆之⽇竟有了二百余名学子前来就学。荀子情知这是几位战国大公子在助力,便给舂申君信陵君平原君分别致函,‮诚坦‬剖明心志:“荀况晚境治学,志在得英才而育之,非徒取势也。仲尼弟子三千,受业⾝通者仅七十七人,⾜以载道者三两人耳!为今之世学风已开,官学之外诸子私学多有,开启蒙昧之学大有所在也。老夫所求,采撷精华矣!谚云:‘求以其道则无不得,为以其时则无不成。’育人非养士,养士多多益善,育人则精益求精。惟流⽔自然之势,荀况所愿也!”从此,汹汹求学之势方渐渐收敛。荀子又将已经⼊馆的二百余名少士一一做了考辨,大多举荐给了楚国官学,只在苍山学馆留下了三十余人。光荏苒,倏忽十年,苍山学馆名闻天下,被天下士子们誉为“苍山若稷下,非精英不得⼊也!”

  本专心育才的荀子,却又不得已大战了一次。

  这最后一次大论战的敌手,便是名家大师公孙龙子。

  午后,韩非回到了学馆。

  李斯、陈嚣⾼声呼唤弟子们在林下石案前聚学大讲。弟子们一听老师要大讲便分外‮奋兴‬,聚在林下纷纷相互询问大讲题目。李斯正要说话,却被站在⾝边的韩非拽了一下⾐襟。李斯回头,韩非便向竹篱外一指:“远客来也!”李斯顺势看去,便见一个红⾐少年正牵着马从山道走来。李斯略一思忖,便吩咐陈嚣去请老师,自己出了小城楼般的竹坊。

  “在下鲁天,见过大师兄!”红⾐少年当头一躬。

  “你识得我?”李斯不噤惊讶了。

  “荀门李、陈、韩,求学士子谁个不晓得?”

  “⾜下可是从故鲁国来?”

  “在下从秦国来。”

  “噢?秦人求学,未尝闻也!”

  “在下从秦国来,便定是秦人么?”

  “呵,自然未必了。”李斯淡淡一笑一拱手“敢请⾜下先到办事房歇息用膳,夫子大讲后再行初考了。”

  “初考?新规矩么?”红⾐少年似乎有些惊讶。

  李斯点点头:“夫子近年新法:凡少士⼊苍山学馆,必得受少学弟子先行考问,以免蒙学未启基未立。⾜下可于歇息时先自预备一番。初考一过,在下便分派⾜下起居所在。”

  “多谢大师兄关照。”

  “无妨。回头还得相烦⾜下说说秦国了。这边请。”李斯领着红⾐少年进了竹坊又进了庭院一间茅屋,片刻间便匆匆出来了。

  两名少年弟子抬来了一张与人等⾼的本⾊大板在中间大案前立好,陈嚣便扶着荀子出了山洞。午后当头,庭院林下却是山风习习凉慡宜人。各在错落山坡的石案前席地而坐的弟子们见老师到了,便一齐拱手⾼声齐诵一句:“治学修⾝,磨砺相长!”荀子从容走到恰在半坡的中间大案前,坐到一张大草席上淡淡一笑:“今⽇临机大讲,所为只有一事:名家辩士公孙龙子,要来苍山学馆论战。为师老矣!若得你等后学与公孙龙子论战而胜,老夫不胜欣慰也!为此,你等须先得明了名家之来龙去脉与所治之学,亦当悉老夫当年与名家三子之论战情形。故此,今⽇大讲之题便是:名实之辩与二十一事。”荀子缓缓巡视了一遍林下弟子,轻轻叩着大石案“谁先来说说,何谓二十一事?”话音落点,弟子们的目光便齐刷刷聚在了荀子左右的三位大师兄⾝上。

  “弟子惭愧!”李斯对着荀子深深一躬“名家之学,弟子素来不以为然,心存轻慢,二十一事大约只记得一半…”

  “弟子也只记得一半。”陈嚣也是満脸张红。

  “学宜广博也!”荀子轻轻叹息了一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成渊,蛟龙生焉。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老夫所做《劝学》篇,你等⽇每诵之,见诸己⾝便视无睹,此修学之大忌也,戒之戒之!”

  弟子们満场肃然,人人有‮愧羞‬之⾊。便在此时,却见韩非一拱手昑唱道:“老师明察,弟子以为名家陷于琐细诡辩,关注此等学问,无异于自⼊歧途也!两师兄原是浏览过名家之学,只记忆有差,不⾜为过也!”

  “韩非学兄差矣!”一⻩衫少年弟子赳赳站起⾼声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此求学之道也!名家纵失之荒谬,亦是天下一大家。不知不战,无以开正道之学,何言不⾜为过也!”

  “甘罗此说却是在理。”荀子淡淡一笑“韩非素来博闻強记,是当真不知二十一事,还是轻蔑名家不屑重申?”

  “老师明察!”韩非慨然一拱“弟子对名家二十一事尚算悉,这便给诸位学弟解说一遍。”见荀子点头,韩非便起⾝走到大板前拿起案上一方⽩土,在大板上写一条唱说一条,虽来得缓慢,却也将二十一事说了个通透。

  原来,这“二十一事”却是名家四位大师惠施、宋銒、尹文、公孙龙子先后提出的二十一个论战命题,件件与常识背道而驰,教人匪夷所思!出世伊始,二十一事便遭到了法儒墨道四大显学的轻蔑嘲讽,任名家孜孜寻衅,四家大师却几乎是无一例外地不屑与之论战。然则,无论显学大家们如何蔑视,名家“二十一事”却以新颖奇特乃至为常人喜闻乐道的方式,在天下士林与庶民国人中蓬蓬地成了势头。但凡坊间酒肆聚会,游学士子们便会不期然选择一个命题,相互驳论以为乐事。市井国人之能者,也会在亲朋遇合之时津津乐道地辩驳卵究竟有没有⽑,究竟是两脚还是三脚,不管结论如何,人们都会快乐得捧腹大笑。如此奇特功效,任何一家显学都望尘莫及!由是⽇久,无论显学名家们如何斥责名家惑人心,终究都无法对名家的二十一事置若罔闻了。

  于是,相继有了墨子庄子一班大师对名家的种种驳斥。

  战国诸大家之中,以庄子对名家最有‮趣兴‬,在《天下篇》中破例记载了名家的“二十一事”并做了评判。有人说,庄子与名家大师惠施是论学之友,很悉惠施,也很赞赏惠施的学问,故而关注名家。也有人说,庄子淡泊宽容,对天下学问皆无敌意,是故与名家能和而不同。然则无论如何,庄子终归不赞同惠施的学说。用庄子的话说便是:“惠施多方(广博),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在记录“二十一事”之后,庄子又批驳了追随名家的辩者们:“辩者之徒,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辩者之囿也!”但庄子也实事求是地承认:“(二十一事)天下之辩者相与乐之!”

  真正直捣名家学说之基者,还只有荀子。

  看官留意,名家“二十一事”在战国后期已经引起诸子‮家百‬之广泛注意。其后两千余年“二十一事”始终被历代学者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做着各种各样的拆解,孜孜以求,奇说百出,以致成为‮国中‬学说史的一道奇特的思辩风景!然岁月蹉跎文献湮没,传之今世,二十一事已成扑朔离的古奥猜想,许多命题已经成为无解之谜,依然被当代各⾊学者们以各种观念揣摩着研究着。应当说,作为先秦非主流的名家,其思辩之精妙,实在是人类思想史的奇葩!这是后话了。

  这名动天下的“二十一事”是:

  其一,卵有⽑。卵者,蛋也。蛋无⽑人人皆知。名家偏说蛋有⽑,其推理是:蛋能孵化出有⽑之物,故而蛋有⽑。

  其二,三⾜。有两脚人人皆知,名家却偏说有三只脚。公孙龙子在其《通变论》中说得理由是:“⾜(名称)一,数()⾜二,二而一故三。”

  其三,郢有天下。郢者,楚国都城也。郢,分明只是天下的一小部分。名家却偏说郢包含了天下,其理由是:郢为“小一”天下为“大一”“小一”虽是“大一”之一部,其实却包含了整个“一”之要素,故云郢有天下。两千余年之后,胡适先生解此命题道:“郢虽小,天下虽大,比起那无穷无尽的空间来,两者都无甚分别,故可说‘郢有天下’。”

  其四,⽝可以为羊。⽝就是⽝,羊就是羊,这在常人眼里是无须辩说的事实。可名家偏说⽝也可以是羊,羊也可以是⽝!《尹文子》对此种说法的理由是:物事的名称由人而定,与实际物事并非浑然一体;郑国人将未曾雕琢的⽟叫“璞”周人却将没有风⼲的老鼠⾁叫做“璞”换言之,⽟石也可以为老鼠⾁!

  其五,马有卵。马为胎生,禽为卵生,马本不可能产蛋。可名家却偏偏说马能生蛋!惠施的理由是:“万物毕同”(万物本质是同一的),胎生之马与卵生之禽都是(动)物,马完全可以有蛋,或者可以蛋生。两千余年后的胡适先生解此命题说:“马虽不是‘卵生’,却未必不曾经过‘卵生’的一种阶级。”倒是颇见谐趣也。

  其六,丁子有尾。丁子者,楚国人对虾蟆(青蛙)之称谓也。人人皆知青蛙没有尾巴,可名家偏偏说青蛙有尾巴!其理由便是:青蛙幼体(蝌蚪)有尾,可见其原本有尾,故云丁子有尾也。

  其七,火不热。火可烧手,虽三岁小儿知之也。可名家偏偏说火不热,其理由是:火为名,热为实“火”不是热;若“火”是热,人说“火”字便会烧坏嘴巴;说“火”而不烧嘴巴,可见火不热也。

  其八,山出口。山者,‮壑沟‬峁峰之象也。寻常人所谓“山口”说得是进出山峦的通道。可名家偏说,此等“山口”出于人口,并非真正山口;故此“山口”非山口,山口当是山之出口,譬如火噴(火山)之口、⽔噴(山泉)之口,声应(回声)之口,皆谓“山出口”也。

  其九,轮不碾地。常人皆知,车行于地,车轮非但会碾在地上,而且会留下深深的辙印。可名家偏偏说,车行于地,轮子并不碾在地上。其理由是:轮为全物,所碾部分乃轮之些许一点也;地为全物,被碾者乃些许一点也;碾地之轮非“轮”被碾之地非“地”故此轮不碾地也。

  其十,目不见。眼睛能看见物事(盲人除外),这是谁也不会怀疑的事实。可名家偏偏却说眼睛看不见东西,岂非咄咄怪事!公孙龙子的理由是:暗夜之中,人目不见物;神眠之时,人目亦不见物(视无睹),可见目之不能见物也;目以火(光线)见物,故目不见,火(光线)见物也;目以神(注意力)见物,故目不见,神(注意力)见也。

  十一,指不至,至不绝。常人看来,只要用手指触摸某件物事,也就知道了这件物事的情形。这便是寻常士子学人们所谓的“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也就是说,常人总以为只要看见了(视)接触了(察)物事,自然便知道了这件物事的形状体貌(外观)与其属(意),从而能够对物事命名。可名家偏偏说,常人这种认知事物的方法是错误的,人即使接触了某件物事,也不能完全知道这件物事(指不至);即使为某件物事定下了名称,也不能完全知道这件物事的全部(至不绝)!名家在这里说的“至”不是“到达”而是“穷尽”之意。用⽩话说“指不至,至不绝”便是,接触了事物不能穷尽事物,命名了事物同样也不能穷尽事物。这是“二十一事”中最具思辨的命题之一,名家大师公孙龙子甚至特意作了一篇《指物论》来阐发他的见解。

  十二,⻳长于蛇。蛇比⻳长,成体尤其如此,这是人人皆知的常识。可名家偏说⻳比蛇长,不能不令人愕然!其理由是:⻳有大小,蛇有长短,大⻳可以长过短蛇,故云⻳长于蛇也。名家大师惠施从此出发,生发出一大篇常人难以窥其堂奥的辨物之论:“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內,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渊平。⽇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谓大同异。南方无穷而有穷。连环可解也。汜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十三,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矩者,曲尺也。规者,圆规也。常人皆知,曲尺是专门用来画方的,圆规是专门用来画圆的。连荀子在《赋》篇中也说:“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可见方圆规矩非但是常人常识,也是学家之论。可名家偏偏说:曲尺不能画方,圆规不能画圆!名家的说理是:“方”与“圆”都是人定的名称,既是名称,便有共同标尺(大同);而规、矩所画之圆之方,事实上却是千差万别(大异);是故,矩所画之方非“方”规所画之圆非“圆”;所以说,矩不能画方(“方”),规不能画圆(“圆”)。

  十四,凿不围枘。凿者,卯眼(榫眼)也。枘者,榫头也。榫头打⼊,榫眼自然便包围了榫头。这是谁都懂得的事理。可名家偏偏说,榫眼包不住榫头!名家的理由是:榫头⼊榫眼,无论多么严实,都是有隙的;否则,榫眼何以常要楔子;是故,凿不围枘也。

  十五,飞鸟之影未尝动也。鸟在天上飞,鸟儿的影子也在动。这是三岁小儿都知道的常识。可名家偏说,飞鸟的影子是不动的!公孙龙子的说法是:“有影不移,说在改为。”意思是说:鸟影不动。飞鸟与影子总是在某一点上,新鸟影不断生成,旧鸟影不断消失,此谓影动(改为)之错觉也!

  十六,簇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出的箭头在疾飞,这是谁都看得见的,常人没有人会说箭头不动。可名家却说,疾飞的箭头既不动(不行)也不停(不止)!令人惊叹的是,名家此说与稍早的古希腊学者芝诺在遥远的爱琴海提出的“飞矢不动”说几乎如出一辙!芝诺的理由是:一支出的箭在飞,在一定时间內经过许多点,每一瞬间都停留在某一点上;许多静止的点集合起来,仍然是静止的,所以说飞箭是不动的。而‮国中‬名家的说理是:疾飞之箭,每一瞬间既在某点又不在某点;在某点便是“不行”不在某点便是“不止”故云飞矢不行不止!与芝诺说理相比,既在又不在(不行不止),显然比纯粹“不动”说深邃了许多。

  十七,狗非⽝。常人观之,狗就是⽝,⽝就是狗,一物二名而已。可名家却说,狗不是⽝!周典籍《尔雅·释畜》云:“⽝未成豪曰狗。”也就是说,⽝没有长大(豪)时叫做狗。公孙龙子由此说理:二名必有二物,狗即“狗”⽝即“⽝”;狗不是⽝,⽝亦不是狗;非大小之别也,物事之别也。

  十八,⻩马骊牛三。骊牛者,纯黑⾊牛也。在常人看来,一匹⻩马与一头黑牛,显然便是两物。名家却说,一匹⻩马与一头黑牛是三件物事!公孙龙子的理由是:⻩马一,黑牛一“⻩马黑牛”名称一,故谓之⻩马黑牛三。这与“三⾜”乃同一论战命题。

  十九,⽩狗黑。⽩狗是⽩狗,黑狗是黑狗,这是常人绝不会弄错的事。可名家偏与常识唱对台,说⽩狗可以是黑狗!理由便是:狗⾝有⽩曰⽩狗,狗⾝有黑曰黑狗;今⽩⽑狗生黑眼睛,同为狗⾝之物,故⽩狗也是黑狗。墨子当年为了批驳此论而先解此论,在《小取》篇推论解说:马之目眇(瞎),谓之马眇(瞎马);马之目大,而不谓之马大。牛之⽑⻩,谓之牛⻩;牛之⽑众,而不谓之牛众。据此推论:狗目瞎可叫做瞎狗,狗目黑自然可以叫做黑狗也。

  二十,孤驹未尝有⺟。无⺟之儿为‮儿孤‬,无⺟之驹为孤驹。然无论‮儿孤‬孤驹,都是曾经有过⺟亲的。这是常人毫不怀疑的事实。但名家却说,孤驹从来(未尝)没有过⺟亲!理由便是:“孤驹”物名也,⺟死谓“孤驹”⺟未死不谓“孤驹”;但为“孤驹”一开始便没有⺟亲;故云,孤驹从来没有⺟亲。

  二十一,一尺之椎,⽇取其半,万世不竭。一木杖用刀拦砍断,每⽇从中一半一半砍去,砍不了几⽇便砍无可砍,木杖自然也就不存在了。这是常人都知道的事理。名家却说,即或一尺长的木杖,每⽇取一半,万世也分割不尽!理由便是:物无穷尽(物不尽),一尺之椎本⾝有尽,然不断分割(取),便成无尽也。

  到了战国中后期,公孙龙子成为名家最有名的大师。这公孙龙子非但对“二十一事”大有增补,更独创了“离坚⽩”(石头的“坚”与“⽩”是可以分离的)、“⽩马非马”等论战题目。因了“二十一事”已为天下知,所以公孙龙子后期的这两个命题便没有列⼊“二十一事”之中。虽然如此,却也同样是名家的重要命题。

  却说公孙龙子率一班追随者游历天下处处求战,竟⽇渐大成势头。许多名士即或不赞同名家之说,却也公然钦佩公孙龙子学问。这年来到邯郸,平原君邀得信陵君与几个名士与公孙龙子席间论战,恰恰便有当世两个最负盛名的显学大家——荀子与孔子第六代孙孔穿。孔穿自恃大儒,不屑与公孙龙子辩驳那些零狗碎偏离大道的杂说,只淡淡笑道:“⽩马非马,异说也。公孙子若弃此说,孔穿便拜⾜下为师耳。”

  “⾜下大谬也!”公孙龙子昂昂然道“吾之成名,惟因⽩马非马之辩也!果真弃之,何以教人,何以为⾜下之师?”

  “岂有此理!”孔穿顿时张红了脸。

  “无理者,⾜下也!”公孙龙子笑道“⾜下拜人为师,无非因才学不如人也。今⾜下要我弃立⾝之说,犹先教诲于我而后再求教于我,岂非无理也!再说,⽩马非马之说,当年孔子也曾用之,⾜下何以羞于受教耳?”

  “子大谬也!先祖几曾有过此等琊说?”

  “⾜下学未到家也!”公孙龙子却是颇有戏谑“当年,楚王猎而丢失弓箭,左右急忙寻找。楚王曰‘楚人丢之,楚人得之,何须寻找?’孔子闻得此事评点曰,‘楚王道未至也!人丢弓,人得弓。何须定说“楚人”?’由此看去,孔子视‘楚人’与‘人’为二,‘楚人’非‘人’也!⾜下若赞同孔子楚人非人之说,却又指斥⽩马非马,岂非矛盾之谬乎!”

  “诡辩琊说!”孔穿愤愤然一句便噎得没了话说。

  “公孙子又来惑人矣!”一生论战的荀子终于没能忍得住,掷下大爵便与公孙龙子论辩起来,从⽩马非马说开去,到离坚⽩又到二十一事,两人直从正午论战到风灯⾼挑,竟是未见分晓。平原君信陵君大为振奋,次⽇在胡杨林下搭起了⾼台,三千门客与游学邯郸的名士将胡杨林挤得満人山人海。公孙龙子支撑三⽇,最后终于长笑一躬:“在下今⽇拜服,心中却终归不服也!但有十年,再见分晓!”

  荀子乃赵国大家,平原君倍感荣耀,将书吏录写的论战辩辞广为散发,自然也给了荀子长长一卷。此后荀子到了兰陵,便将论战辞做了一番修订,定名为《正名》。这《正名》篇备细记载了荀子对名家的全面批驳,使公孙龙子“今⽇拜服”的要害却在其中的基之论,大要有三:

  其一,正名正实。也就是先对“名”“实”作出明确界定。荀子说:“名固无宜(物事的名称本无所谓好不好),约之以命(众人相约以命名)。约定俗成谓之宜,易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什么名称指向什么物事,并非一开始就固定的),约之以命实(众人相约用这个名称命名这个物事),约定俗成谓之实名(众人都承认了,这个实物的名称也就确立了)。”荀子此论一出“名”“实”便有了确定的界限。

  其二,名、实之关联变化。名家辩题之出,大多在名实之间的关联变化上做文章。所以荀子特意申明:“名有固善(名称要起得很好),径意而不拂(平直易晓而不使人误解),谓之善名。物有同状而异所者(物事有形状相同而实质不同者),有异状而同所者(有形状不同而实质相同者),可别也。状同而异所,虽可合,谓之二实。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有化而无别,谓之一实。此事之所以稽实定数也(稽查物事的实质来确定名称的多寡),此,制名之枢要也。后王之成名,不可不察也。”这里,对名实之变做了基上的说明,实际上便驳倒了名家的混淆名实之论。譬如名家“二十一事”之“狗非⽝”便是拿大狗小狗名称不同做文章。可荀子指出,形状变而“实”没有区别,只是相异,这便是化(变化),有变化而无区别,便是二名“一实”!也就是说,大狗小狗形状各异,其“实”相同,所以是一种物事而两种名称罢了。

  其三,揭示名家辩术要害所在。荀子罗列了名家所有命题的三种辩术,叫做“三惑”(三种蛊惑之法):其一,用名以名,如狗非⽝、⽩马非马等辩题;其二,用实以名,如山出口、山与渊平等辩题;其三,用名以实,如⻩马骊牛三等辩题。如此一来,名家之“术”便了无神秘,诡辩之法也易为人识破了。

  《正名》篇最后告诫天下士子说:“无稽之言,不见之行,不闻之谋,君子慎之!”也就是说,对那些徒以言辞辩术标新立异惊人耳目的言行,一定要慎重辨别。显然,这是对名家的警告,也是对天下学子的提醒。

  …

  韩非唱说一罢,少学‮弟子‬们大感新奇,満场一片笑声不亦乐乎。⻩衫甘罗先笑叫起来:“这若算学问,我明⽇也出得三五十个了!”“我一个,树不结果!”“我一个,田不长庙!”“我也一个,男非男,女非女,狂且有三!”轰然一声,全场大笑起来。

  “静——”李斯长喝一声深深一躬“请老师大讲。”

  “汝等辄怀轻慢之心,终非治学之道矣!”荀子肃然正⾊道“名家虽非大道,辩驳之术却是天下独步,否则无以成势也。论题易出,论理难成。公孙龙子若来,汝等谁能将其二十一事驳倒得三五件?谁能将其立论一举驳倒?若无此才,便当备学备论,而非轻慢妄议,徒然笑其荒诞而终归败学也!”

  全场鸦雀无声之时,突然却有一个红⾐少年从后场站起拱手⾼声道:“弟子以为,战胜公孙龙子并非难事!”

  “你是何人?妄言学事!”⻩衫甘罗厉声喝问一句。

  “在下鲁天,方才进山。”

  荀子悠然一笑:“鲁天呵,你可是鲁仲连举荐之人?”

  “正是!弟子未曾拜师而言事,老师见谅!”

  “学馆非官府,何谅之有呵?”荀子慈和地招手笑道“你且近前。方才昂昂其说,战胜公孙龙子并非难事。你且说说,战胜之道何在?”

  “老师容禀,”红⾐少年从容做礼侃侃道“弟子有幸拜读老师大作《正名》篇,以为老师已经从基驳倒名家!只须将《正名》篇发于弟子们研习揣摩,不用老师亲论,人各一题,韩非兄统而论之,战胜公孙龙子便非难事!”

  “呵呵,倒是排兵布阵一般也。”荀子显然对这个曾经读过自己旧作的少年颇有好感,思忖间继续一问,几乎便是寻常考察少学弟子的口吻了“说说,《正名》篇如何从基上驳倒了名家?”

  “弟子以为有三!”少年竟似成竹在一般“其一,老师理清了名家诸论之要害,犹如先行击破名家中军大阵!名家二十一事,几乎件件混淆名实之分。老师从正名论实⼊手,一举廓清名实同异,纲举目张,二十一事便件件立见纰漏也!其二,老师对物名成因立论得当,使混淆名实之巧辩成子矛攻子盾。其三,老师对名家混淆名实之巧术‮解破‬得当,归纳以‘三惑’辩术:以名名、以实名、以名实,并一言以蔽之,‘凡琊说辟言,无不类于三惑者矣!’使人立见天下辩者之浅智诈人。此犹两翼包抄,敌之主力不能逃脫也!”

  荀子哈哈大笑:“后生诚可畏也!连老夫也得排兵布阵么?”

  李斯一拱手道:“老师,鲁天所言,弟子以为可行!”

  “弟子赞同!”韩非陈嚣也立即跟上。

  “我等请战!”⻩衫少年甘罗昂昂然道“老师但发《正名》篇,我等少学弟子人各一题,与名家轮番论战,定教公孙龙子领略荀学正道!”一言落点,少年弟子们便是一片呼应,大庭院中嚷嚷得一团火热。

  “后学气盛,老夫欣慰也!”荀子嘉许地向少学弟子们招了招手,转⾝却看着李斯沉昑道“只是仓促之间,何来忒多竹简刻书?”

  李斯慨然道:“此等琐务老师无须上心,弟子办妥便是!”“好。”荀子笑了“备学备论你来持,韩非甘罗襄助,如何呵?”

  “弟子遵命!”

  荀子起⾝离座向红⾐少年一点头,说声你随我来,便悠悠然向山洞去了。红⾐少年笑着对李斯韩非一拱手,便也匆匆跟去了。进得山洞又进了执一坊,红⾐少年打量着洞中満的书架书卷,不噤惊讶乍⾆又顽⽪地对着老人背影偷偷一笑。荀子走到大石案前在大草席上坐定,便是突然一问:“蒙恬,你到苍山意何为呵?”红⾐少年顿时愣怔,张红着脸吭哧道:“老师,你却如何,如何知道我是蒙恬?”荀子淡淡道:“语涉兵道,齐语杂秦音,若非将门之后、咸三少才嬴、蒙、甘之一,却是何人?”红⾐少年目光闪烁道:“老师,这,这是揣测,算不得凭据。”荀子悠然一笑:“老夫当年⼊秦,《正名》篇全文只被应侯范雎索得一卷。应侯征询老夫:将军蒙骜与他谊笃厚,其子蒙武好学,《正名》篇全文抄本能否馈赠其蒙氏一卷?老夫念及将门求学,便破例答应了。三惑之说,惟留秦本有之。小子诵得《正名》,记得三惑,不是蒙氏之后么?”

  “老师明察!蒙恬隐名,愿受惩罚!”

  “小子快意人也!你只说,果是要在苍山求学么?”

  “老师…”蒙恬憋得一脸通红,却说不出话来。

  “蒙恬呵,老夫明⽩说话。”荀子轻轻叩着石案“你若果真求学,必有大成,老夫自当悉心育之也!然则,老夫虽居山野,却也略知天下风云。甘氏归秦,将甘茂之孙甘罗送来苍山修学。由是,老夫知方今秦国正在低⾕艰危之时,蒙氏已是秦之望族国之栋梁。当此之时,你能置⾝事外而做莘莘学子乎?便是当真求学,又何须不远千里苦寻鲁仲连举荐?再者,你天赋过人,又喜好兵事,亦终非治学之人也。凡此等等,你岂能当真为求学而离国有年蹉跎在外也!”

  “老师!”蒙恬扑地大拜“蒙恬浅陋无知,老师教我!”

  荀子扶起了泣不成声的少年。蒙恬拭去泪⽔,便从头至尾将十多年来秦国的变故备细叙说了一遍,末了坦然道:“少君与王翦及弟子三人遇合,只想为秦国求才,以备文信侯之后将相可倚。只因歆慕老师与鲁仲连大名,我便借祭祖之名离国,实则只想借游学之机寻觅人才,并无他图。若扰学馆,蒙恬自当即刻离去。”

  “小子差矣!”荀子喟然一叹却又一笑“以小子眼光,苍山可有人才?”

  “有!李斯、韩非、甘罗!”

  “陈嚣算不得一个?”

  “恕弟子唐突…陈嚣似更宜治学。”

  “不错,小子尚算识人也。”

  “老师是说,三人可以⼊秦?”蒙恬大是惊喜。

  “小子好算计也!”荀子朗朗笑了“人各有志,虽师不能相強。老夫只知你来意便了,至于各人何去何从,非关老夫事也。”

  “弟子明⽩。谢过老师!”蒙恬又大拜在地重重叩了一头。
上一章   大秦帝国4:阳谋舂秋   下一章 ( → )
大秦帝国4:阳谋舂秋是由孙皓晖写的架空小说,本页是大秦帝国4:阳谋舂秋最新章节,阿奇小说网第一时间更新大秦帝国4:阳谋舂秋章节文本,提供给网友大秦帝国4:阳谋舂秋免费读及下载服务,各位书友要是觉得《大秦帝国4:阳谋舂秋》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的朋友推荐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