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5:铁血文明是由孙皓晖写的架空小说 |
|
阿奇小说网 > 架空小说 > 大秦帝国5:铁血文明 作者:孙皓晖 | 书号:43613 时间:2017/11/9 字数:10304 |
上一章 第五节 祭舜又祭禹 帝国新政的大道宣示 下一章 ( → ) | |
二月末,大巡狩行营渡过淮⽔,抵达云梦泽北岸。 云梦泽,是本次大巡狩预定方略的第一个大目标。嬴政皇帝与李斯等几位重臣都很清楚,东南云梦大泽与吴越齐滨海地带,是六国贵族逃亡的两大基之地。嬴政皇帝此次大巡狩,除了深蔵內心的北上目标之外,最实际的目标便是震慑逃亡啸聚的复辟势力。这是首发东南的最本所在。为了掩盖这一实际图谋,能够对逃亡贵族蔵匿之地收奇袭之效,嬴政皇帝决意对外示形,君臣遂密商出了一个对策。于是,去冬咸市井街巷便弥散出一则传闻:占候家说东南有天子气,皇帝很是忧心,决意巡狩东南破其地脉。 战国之世有一个奇特现象:求实之风最烈,学说最盛,两相矛盾而并行不悖,实在为后世所无。其时,整个学说流派甚多,其主流形式至少有五行、天文历法推演、星相(占云、占气、占候为其支脉)、占卜(⻳筮、蓍草筮、钱筮为其形式支脉)、堪舆、相人六大流派。所有的家流派,在战国之世都发展到了理论与实践同样丰富的成时期。无论是官府还是民众,无不以家诸流派提出的种种预兆,以为国事家事的重要参证,一有预言便立即流传开来。然则,参证归参证,却又不尽然全信。于是,便有了求实之风为本而又不排斥神秘启示的战国风貌。秦帝国公然以典章形式宣示⽔德国运,焚书不焚卜筮之书,而将卜筮之书看作与医药种树等同等的实用知识,便是最典型例证。因了如此,六国贵族与方士儒生们制造出诸如“亡秦者胡也”、“明年祖龙死”、“始皇帝死而地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等种种预言,以此等神秘启示式的预言而扰天下,也就不⾜为奇了。也因了如此,东南有天子气的预言也便引不起多大动静,传了说了,谁也未必当真。同样,嬴政皇帝相信东南有天子气,且执意要去坏其地脉,也没有人认真计较该不该对不对,只当做知道皇帝去东南的理由了而已。 传闻弥散了一个冬天,天下也就大体尽人皆知了。 巡狩君臣的实际分派是:嬴政皇帝与李斯胡毋敬郑国三大臣,做⾜种种宣教礼行;典客顿弱与卫尉杨端和,则率一千便装斥候秘密查勘贵族逃亡啸聚的蔵⾝之地;郞中令蒙毅两相通联策应,行营护卫的实际执掌也统蒙毅兼领,以使杨端和全力于查勘突袭。为此,一过淮⽔,杨端和与顿弱人马全部撒向了云梦泽周边草木连天的岛屿与山⾕;而巡狩行营则大张旗鼓地进⼊了云梦泽北岸,在衡山郡治所邾城①的西面五十里处扎下了大营。 嬴政皇帝在这里要做一件大事正事——祭祀舜帝。 嬴政皇帝何以要祭祀舜帝?既要祭祀舜帝,又何以不去舜帝陵墓所在的九疑山,而要在云梦泽望祀?知此间之奥秘,得先清楚舜帝其人其政。在五帝之中,最后两位的舜和禹,是两个最具特点而又政风迥然不同的圣君。舜,原本是后世所加的谥号,《史记·五帝本纪》引《谥法》云:“仁圣盛明⽇舜。”据说舜帝本姓姚,名重华。后世因舜帝生于虞地,故又称虞舜。尽管后世史书也对舜帝造出了诸多逆行,言其囚噤尧帝而自立,又隔绝尧帝儿子丹朱,使尧帝⽗子不能相见,方得強力自立为帝。然则,在主流正史与天下人心中,舜帝的人品功德堪称五帝之最。其一,舜帝最孝慈,顺适屡屡待自己的⽗⺟兄弟而不反抗,最终感化了⽗⺟兄弟;其二,舜帝爱民,法度平和公正,其事迹多多;其三,舜帝敦厚仁德,堪称王道典范,其事迹多多;其四,舜帝⾼寿,六十一岁代尧为天下共主,在位三十九年,整整一百岁而逝于苍梧之野。从先秦时期的主流评价说,舜帝是以德孝王道之政名垂后世的,是一个宽和有度的远古圣王。 苍梧之野者,生満了青⾊梧桐树的山野也。远古之时,地理无名者多矣,苍梧之野泛指湘⽔南部的五岭地带。舜帝在南巡途中病逝在这方梧桐山野,葬于一片九⽔回环的山地。因这九条山溪地势⽔流风貌极其相似,很难分辨,故被称为九疑山。《⽔经注》记载云:“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九疑山。”九疑山西北,是秦帝国开凿的灵渠,两地相距仅二百里上下。然九疑山距嬴政皇帝目下所在的云梦泽东北岸,相距却在数千里之遥,更有浩渺云梦泽阻隔,想要万人上下的巡狩行营直抵苍梧之野,不是不可能,而是耗时太久且无实际意义。毕竟,云梦祭舜帝,还有着更为实际的政事目标。 唯其如此,李斯谋划的大典方式是“望祀”望者,祭祀山川之特定礼仪也。其本意是说,要祭祀名山大川,得遥遥相对而祭拜。是故,望,成为祭祀山川的特定语汇。而祭祀圣王先贤之陵墓,则一般直称为祭祀,很少用这个望字。李斯将“望”与“祀”合成为一个仪典,既含遥祭山川之意,又含祭祀圣王之意,其确指显然是遥祭舜帝。 望祀礼是宏大隆重的。衡山郡守事前接到诏书:郡县官吏可全数参与,准许附近民众往观。郡守将诏书发到各县乡,官民无不欣然呼,那⽇非但官吏无一人缺席,便是狩猎捕鱼之民户也停了生计纷纷赶来。所谓山⾼皇帝远,在这山⽔连天的大泽之地,无论是官是民,要见到皇帝都太难太难了,要见到皇帝亲临隆重典礼,更是做梦也不敢想的。尤其令员官民众感奋者,是皇帝要祭祀舜帝的消息。舜帝是甚?是王道,是宽政,是爱民,是法度公正!大秦皇帝如此隆重地祭祀舜帝,其意蕴何在不清楚么? 在肃穆的望祀祭坛上,嬴政皇帝面对南天,宣读了奉常胡毋敬精心撰写的祭文。祭文颂扬了舜帝的孝慈,颂扬了舜帝的爱民德政,颂扬了由尧帝奠定而被舜帝弘扬光大的王道大政,颂扬了舜帝任用皋陶执法的中正平和。祭文末了,嬴政皇帝奋然念诵出一段令万众动容的宣示:“大秦新政,上承天道,下顺民心。力行郡县,天下一法,和安敦勉。自今于后,师法舜帝,常治无极——”皇帝的声音还在山⾕回,万岁声便淹没了群山大泽。 当夜,嬴政皇帝的行营大帐里灯火通明,小朝会深夜方散。 紧急赶回的顿弱禀报说:经秘密仔细查勘,荆楚及云梦泽周边地带虽有六国贵族蔵匿,但多为旁系支脉的老弱妇幼;六国贵族的嫡系精壮,大多啸聚吴越山川。顿弱的主张是:莫在云梦泽耽延过多时⽇,当立即浮江东下,将吴越两地作为搜剿重地。李斯等都表赞同,皇帝也认可了。小朝会议决:李斯蒙毅总司船队筹划,顿弱杨端和部先期赶赴吴越查勘;旬⽇后,巡狩行营浮江东下。小朝会完毕之后,嬴政皇帝特意留下了顿弱。 “顿弱,朕有大事相询,你要据实回答。”皇帝面⾊肃杀。 “陛下,老臣素未有虚。” “重新启动黑冰台,全力搜捕复辟贵族,可行否?” “陛下…”顿弱惊讶又迟疑,思忖片刻明朗道“老臣以为,黑冰台胜任搜捕无疑。然则,老臣以为不可行。大秦以法治天下,不宜以此非常手段介⼊罪案缉拿。毕竟,黑冰台精于暗杀行刺,若介⼊搜捕,必多有杀戮。天下已⼊常治之时,此法祸福难料。” “朕之本心,当然不想坏法。”嬴政皇帝叩着书案皱着眉头“朕是不想再多杀人了…濮陨石刻字一案,杀了周围十里之民。可说到底,正犯只有一个而已。若郡县能将这个正犯捕拿到案,十里之民何须杀也!不想杀人,却必须多杀人,此间煎熬,朕何以堪?若黑冰台重新启动,纵然多杀几个人,然相比较于罪案不能破而牵连广泛,孰轻孰重乎!复辟者啸聚于滨海山川,言行尽皆秘密作为。此等暗流,纵有数十万大军,徒叹奈何?廷尉府与郡县官署,仅⽇常民治已是人手紧张了,哪里有多余人力做此等须得花大力气的事?朕之巡狩,其所以借机搜剿啸聚贵族,也是下策之下策。屠龙之术,却来杀,朕便好受么?朕想重启黑冰台,实属无奈也…老卿且说,除却此等复辟罪案,朕过问过执法决刑么?”嬴政皇帝说得真诚,甚至有些伤感了。 “陛下,还是依法查究最为稳妥…” “顿弱,朕要的是限期将元凶正法之威慑!否则,朕宁可错杀多杀!”嬴政皇帝脸⾊铁青,语势凌厉之极“复辟势力挑战大秦,朕决不让步!” “陛下,可否容老臣一言。”默然良久,顿弱开口了。 “朕何时不教谁说话了?岂有此理!”皇帝有些烦躁了。 “陛下,老臣执掌大秦邦多年,黑冰台所部亦是老臣长期亲领。若为权力计,陛下重启黑冰台,老臣求之不得也。然则,老臣尝读《商君书》,对商君治国之真髓稍有领悟。老臣以为,当此之时,还是效法商君更为稳妥,更合法治精要。” “老卿读过《商君书》?”嬴政皇帝惊讶了。 “虽无陛下精字句,然却窥其神韵。”顿弱突然现出久违了的名士风貌。 “你且说,如何效法商君?” “陛下,商君行法,以后发制人为基。无罪言罪行,一律不予理睬;有罪言罪行,一个不予宽恕。甘龙、公子虔等,商君明知其反对变法,然在其没有罪行发作之时,始终没有触动秦国老世族。孝公逝去而世族复辟,车裂商君,然却得秦惠王彻底依法铲除。试想,若商君之世依仗威权,诛杀了老世族;杀固可杀,然则老秦人服气么?秦国能定安么?此间,有一处发人深思:终商君之世,老世族固然暗流強大,然却终不敢公然复辟。此间奥秘,陛下可曾想过?” “老卿但说。” “商君行法,以行政为最大基。商君行政,虑在事先,有错失便改,是先发制人。为此,商君之大政深得民心。大政得人,则民心安。民心安,则世族复辟失却附庸,终将渐渐枯萎。若大政缺失不修,则世族复辟有鼓呼之力,民众亦有追随徒众。当此之时,仅仅依靠強力杀人,扬汤止沸也。而明修大政,釜底菗薪也。而若罪案告破不及时,再以黑冰台之非常手段介⼊,则更如饮鸩止渴也…” “顿弱!”嬴政皇帝然大怒,突然拍案。 “老臣言尽,甘愿献出⽩头。”顿弱颤巍巍站了起来。 “顿弱…你,说得对…”皇帝耝重地息着。 “陛下…”顿弱惊愕不知所措了。“人云忠言逆耳,今⽇方知其意也。”嬴政皇帝离案起⾝,肃然向顿弱深深一躬“先生之言,嬴政谨受教。” “陛下!…”顿弱一声哽咽,连忙扶住了皇帝。 “明修大政,釜底菗薪。強力杀人,扬汤止沸。非常暗杀,饮鸩止渴。”嬴政皇帝喃喃念诵着,不噤感喟万端“先生之言,何其精当也!人云嬴政精商君法治之道,今闻先生之言,终生抱愧也!”“陛下…老臣在吴越之地,务必缉拿复辟逃犯。” “好。宽以大政,严以行法,大秦可安也!” 三月中,一支大型船队浮江东下了。 列位看官留意,战国之华夏精神,有着很強的海洋⽔域意识,远非后世那般唯以內陆为能事而在大多数时期封闭海疆。仅就船队远航之能力而言,除了华夏陆大之大江大河大泽畅通无阻,其方士求仙船队已能载数千人远渡⽇本列岛、澶洲(琉球)、夷洲(湾台)。帝国灭亡后,少数皇族后裔也远渡⽇本。更为本的是,战国与帝国时代有浓厚的大海崇拜风习,认为大海是神秘未知的仙境所在,探险精神尤是浓烈。更兼秦帝国的以⽔德为国运所确立的⽔崇拜理念,对整个华夏不以內陆族群自居封闭而勇敢地迈进內外⽔域,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此次皇帝巡狩行营东下大江,百余只巨舟帆影蔽天,与两岸巡行护卫的铁骑号角遥相呼应,当真是声势浩大史无前例。 东下的第一屯驻地是庐江郡的彭蠡泽西岸。嬴政皇帝在这里登临了庐山。 彭蠡泽者,远古得名之大湖也。《书·禹贡》载:“(扬州)彭蠡既潴。”潴者,⽔流停聚之地也。就是说,这里在很古老的时候便是大湖了。后世因东晋设彭泽县,陶渊明做过彭泽县令,遂改称彭蠡泽为彭泽;更有人误以为彭蠡泽便是后来的鄱湖。历史的演化是,直到秦汉两世,彭蠡泽与西边的洞庭泽,都是浩渺的云梦大泽的相连⽔域,都是浩浩长江在远古之时滥泛囤聚的辽阔⽔仓。正是有了辽阔浩淼的云梦大泽作为呑吐之地,浩浩江⽔才不至于如同⻩河那样,屡屡发生本的大洪⽔滥泛。这片辽阔⽔域在漫长的岁月里一直持续着渐渐收敛的状态,在战国时期已经是断断续续地分为几个中心⽔域了。于是,有了形似立独的洞庭泽,又有了形似立独的彭蠡泽。再到后世,云梦泽最大的中心⽔域也渐渐消失了,只留下了洞庭湖与彭蠡泽收缩后的鄱湖。这是后话。 却说这彭蠡泽西岸有一座名山,叫做庐山。庐山旁有大⽔,名庐江。据《⽔经注·庐江⽔》云:庐山之名有民间说与文献说。民间说法是,周武王时期有才士匡俗,屡次逃避征发而隐居此山草庐。后来匡俗成仙,空庐犹存,弟子哭之旦暮,世人感念,遂呼匡俗为庐君,隐居之山亦呼为庐山。郦道元自己坚持的是文献说法,其云:“按《山海经》创之大禹,记录远矣!其《海內东经》⽇:庐江出三天子都(庐山),⼊江彭泽西,是曰庐江之名。山⽔相依,互举殊称,明不因匡俗始。正是好事君子,強引此类,用成章句耳。”究其实,庐江出庐山,究竟何名为先,只怕很难考证清楚了。 这庐山虽非五岳,却也大大有名。此山古名三天子都,见于《山海经》之记载。然则,三天子都究为何意,已经不可考了。后世学者对其实指又多有争议,对其原本字意更无明确说法,姑且存疑了。对于庐山之壮美,《⽔经注》云:“虽非五岳之数,穹隆嵯峨,实峻极之名山也!”在国中古人眼里,山⽔是否尊崇,本原因在于山⽔所具有的神及其累积的文明历史⾜迹,而不在其实真⾼度,五岳之尊崇正在于此。而此时的庐山,尚无昭昭神与赫赫登临,故此只有自然山⽔之壮美。 嬴政皇帝登临庐山,是庐山来的第一次伟人登临。 那⽇清晨,帝国君臣在五百名精锐步卒护卫下,由十多名山民向导登山。对于这次登临,庐山留下了两处遗迹,《⽔经注》均有记载。郦道元先生文字峻峭瑰丽,描述山⽔形势无出其右,且看看先生的两则纪实描述:其一“庐山上有三石梁,长数十丈,广不盈尺,杳然无底…其山川明净,风泽清旷,气慡节和,土沃民逸。嘉遁之士。继响窟岩。龙潜风采之贤,往者忘归矣!秦始皇、汉武帝及太史公司马迁,咸登其岩,望九江而眺钟、彭焉!”其二“庐山之南有上霄石,⾼壁缅然,与霄汉连接。秦始皇三十六年②,叹斯岳远,遂记为上霄焉。上霄之南,大禹刻石志其丈尺里数,今犹得刻石之号焉…耆旧云:昔禹治洪⽔至此,刻石记功,或言秦始皇所勒。然岁月已久,莫能合辨之也。”后来又有《太平御览》引《浔记》云:“上霄峰在庐山东南。秦皇登之,与霄汉相接,因名之。⾼处有刻名之字,大如掌背隐起焉,仅百余言。” 这是嬴政皇帝第一次登临不具宣教意义的大山。他登上了上霄峰,刻石颂扬大禹治⽔之功。他登上了三石梁,遥望东南钟山之地,对那方虎踞龙蟠之地生出了深深的隐忧。应该说,此时的嬴政皇帝,心头已经很清楚自己的下一步了。 庐山停留旬⽇,皇帝船队直下丹③了。 丹,是江⽔出庐江郡进⼊会稽郡的第一座大城邑。丹与沿江的金陵邑、朱方邑、云邑等,一起构成了旧吴之地的腹心地带,时人呼之为江东是也。嬴政皇帝将江东之地作为东下第一立⾜点,意图很清楚,要在这里全力查抄六国贵族的秘密啸聚之地。行营一扎定,嬴政皇帝便与李斯顿弱蒙毅会商,部署了查抄方略:行营只留一千精锐骑士护卫,其余四千人马,全数顿弱杨端和在江东地带突袭缉拿罪犯;皇帝行营于旬⽇之后缓慢东下,沿途大张旗鼓以震慑复辟势力;一月之后,皇帝船队与顿弱人马在会稽郡会聚;李斯总掌皇帝行营船队;正在盛年而精力最为旺盛的蒙毅,则专门率一支轻舟船队近岸游弋,两相通联策应。如此谋划妥当,各方立即以部署行事。 一场震慑复辟犯罪的风暴在江东之地骤然发起了。 嬴政皇帝尚未离开丹,便有顿弱的秘密急报传来:在江左之乌江⽔域的芦连天地带,有三处楚国贵族的啸聚港汊,⽔军突袭之下,一举包围缉拿得一千三百余名楚国老世族后裔;初审得知,楚国在江东最有实力的是项氏部族,其嫡系后裔项梁等已经逃出丹,逃往金陵邑等地。嬴政皇帝立即下令:全力查抄金陵、朱方、云三邑,务必缉拿项氏嫡系。此后,嬴政皇帝的船队缓缓东下。在巨舟望楼之上,嬴政皇帝连连接到密报,也连连颁下了一道道诏令。 金陵邑连续密报的事实是:金陵邑城郊多有秘密洞窟,非但蔵匿了楚国贵族后裔,且啸聚了诸多中原贵族后裔,若得彻底查抄,便得凿山断垅。嬴政皇帝立即与李斯会商,一边下令蒙毅出派便装吏员大肆散布皇帝要破“东南天子气”的传闻,一边下令顿弱杨端和立即凿山断垅,捣毁复辟基之地。未过旬⽇,江东哗然传开了消息:皇帝开出了万余刑徒,凿开了金陵北山,掘断了山脊长垅,金陵邑地脉已绝,虎踞龙蟠气象不复在矣!嬴政皇帝得报,又与原本楚人的李斯会商。李斯云,楚民人风好巫术鬼神,当改地名以示天道昭彰,使民心不再为神秘流言所纷扰。嬴政皇帝当即拍案,下诏改金陵邑为秣陵。秣者,牛马牲畜之饲料也。秣陵者,牲畜之地也。以其时实际情形,嬴政君臣改如此之意带辱没名称,显然是愤怒于蔵匿之复辟贵族。虽则如此,消息传开,民众却是愤愤然了。江东之复辟势力虽表面销声匿迹,实则却更为隐秘,且更能蛊惑民众了。项氏部族一直在江东地带秘密经营至天下大,没有民众基是不可想象的。后来,秣陵改为建业。晋灭吴,为示对吴轻蔑,又改回秣陵。隋之后,秣陵之名终告消失。 朱方邑也是大同小异。三千刑徒凿断了城外一座小山。嬴政皇帝下诏,将地名改为丹徒。丹徒者,⾝着赭⾊囚服之囚犯也。尽管其本意是指此地窝蔵罪犯,然以丹徒为地名,显然使人产生此地是刑徒之乡的联想。此一地名在近代曾改为镇江,后来又改回丹徒了。在云邑,开出刑徒凿断了北岗,将平直的官道挖成了曲曲折折的小道,地名改作了曲阿。这个地名的命运与秣陵相似,三国时吴改为云,晋改回曲阿,唐改为丹。此为今江苏丹,不是嬴政皇帝驻屯的丹。 江东缓行月余,缉拿六国逃匿贵族两千余人,很是震慑了当时甚嚣尘上的复辟暗流。自此之后,种种流言预言销声匿迹,逃亡贵族的复辟密谋更为隐秘。若非后来大局突变,很可能天下复辟活动就此渐渐萎缩。也就是在这次江东之行中,项梁与少年项羽第一次看见了威势赫赫的皇帝,留下了项羽那句见诸史册的名言。 那是在皇帝船队停泊云邑登岸,改做车骑南下震泽(今太湖),开往会稽郡的那一路驰道上。时当初夏,浩渺的震泽碧波连天⽩帆点点。大泽东岸的驰道上,皇帝的巡狩车马隆隆南进,两侧哨骑飞驰,车声辚辚旌旗蔽⽇,在青山绿⽔间分外壮阔。吴越民众拥挤在道边的每座小山包上,观看着终生难逢的皇帝仪仗。在一座林木遮掩的山包上,有老少两布⾐隐⾝树侧遥望道中。老人须发灰⽩,精瘦结实。少年则耝壮异常,虎虎生气充盈于外。 “嬴政灭楚,项氏⾎流成河也。”老人低声切齿。 “彼可取而代之!”少年一拳砸向树⾝,大树簌簌落叶。 老人大惊,一掌捂住少年大嘴:“灭族!不许疯言!” 少年扒开老人,低声恨气道:“项羽不报⾎海深仇,誓不为人!”“报仇?如何报仇?”“杀光秦人!烧光咸!” “还是先练好剑术再说。”老人冷冷一笑。 “不!项羽要练万人敌!剑,一人敌罢了。” “好,有志气!”老人奋然低声“叔⽗教你兵书战策,长大戟!” 四月初,皇帝行营抵达会稽山。 在当时的南方山脉中,会稽山是最具神圣的名山。这会稽山古名防山,又名茅山、栋山。栋者,镇也。意此山乃扬州之镇也。其山形四方,上多金⽟,下多玦石。据《越绝书》云,⻩帝曾在这座山中留下了金简⽟字的谶书,究竟预言了什么,却没有人知道。但是,与会稽山关联最紧密的神,还是大禹的种种遗迹。首先,会稽山之名便是因禹帝在治⽔成功之后大会诸侯于此山,计功封国(会计),由此更名为会稽山;会稽者,会计也。其次,大禹在即位的第十年东巡,崩逝于会稽山,也葬在了会稽山。后世《⽔经注》记载了大禹陵的神秘:“山上有禹冢…有鸟来为之耘,舂拔草,秋啄其秽,是以县官噤民不得妄害此鸟,犯则刑无赦。山东有湮井,去庙七里,深不见底,谓之禹井。”后来,夏帝少康封少子杼到会稽山,专一守护祖先大禹之陵庙;杼的后裔繁衍至东周,便成了当时的越人越国。著名的越王勾践部族,便是大禹之夏部族的后裔。 嬴政皇帝登临会稽山,是要隆重地祭祀大禹。 在五帝之中,禹是最具事功精神的一个。五帝之中,后人唯冠禹帝以“大”字,绝非虚妄之颂,实因其功业超迈前代,奠定华夏文明之基也。治⽔以救民,划九州而立制,设井田以安农耕,封国建制以明家国,设天子百官并常备军队以统诸侯…凡此等等,一言以蔽之,华夏族群迈⼊家国时代,自大禹始也。可以说,在嬴政大帝之前,大禹所开创的诸侯封建制之国中,一直延续了近三千年。唯其如此,嬴政皇帝对禹帝的尊奉是发自內心的,登临会稽山祭祀大禹,也绝非望祀舜帝那般更多地具有宣教意味。 祭祀大禹之后,嬴政皇帝执意登上了会稽城外最⾼的一座山峰,在这里眺望南海,伫立竟⽇不去。这座山峰被后人称为秦望山,《⽔经注》云:“秦望山,在州城之南,为众峰之杰…自平地以取山顶七里,悬瞪孤危,径路险绝。扳萝扪葛,然后能升。山上无甚⾼木,当由地迥多风所致。”如此⾼逾七里且路径险绝之⾼山,此时业已赢弱的嬴政皇帝要执意攀登,全在于心头积庒的对南海诸郡的忧虑。 放眼华夏,北方已经定安,长城已经即将竣工,大体可安也。唯独这与闽越相连的南海三郡地处偏远,王翦蒙武又不期而逝,任嚣赵佗等一班大将能否镇抚得力,实在堪忧。更有一虑者,天下贵族图复辟,纷纷逃亡荒僻山川,江东闽越已成复辟势力啸聚之地,安知他们不会逃向南海三郡?果然如此,南海大局还会定安么?遥望南海,嬴政皇帝耳畔蓦然响起了悉的秦风,那暮⾊之中从椰林河⾕飘出的秦风,曾经深深地震撼了嬴政;若非如此,他能否慨然出派包括了几万女子在內的三十万民众下南海,当真是亦未可知也。遥遥凝望,嬴政皇帝不噤低声哼唱起那首“蒹葭苍苍,⽩露为霜,所谓伊人,在⽔一方”的秦风,一首歌没有哼完,嬴政皇帝已经是老泪纵横了…那一⽇暮⾊,嬴政皇帝是被护卫士兵们轮流抬下山的。 夜里,嬴政皇帝在灯下再度仔细读了李斯写的宣教文,下了刻石诏令。 这篇祭文被后人称为《会稽刻石》,其文辞曰: 会稽山刻石文 皇帝休烈,平一宇內,德惠修长。卅有七年,亲巡天下,周览远方。 遂登会稽,宣省习俗,黔首斋庄。群臣诵功,本原事迹,追首⾼明。 秦圣临国,始定刑名,显陈旧彰。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长。 六王专倍,贪戾傲猛,率众自強。暴恣行,负力而骄,数动甲兵。 通间使,以事合从,行为辟方。內饰诈谋,外来侵边,遂起祸殃。 义威诛之,殄熄暴悖,贼灭亡。圣德广密,合六之中,被泽无疆。 皇帝并宇,兼听万事,远近毕清。运理群物,考验事实,各载其名。 贵并通,善否陈前,靡有隐情。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 防隔內外,噤止佚,男女挈诚。夫为寄獗,杀之无罪,男秉义程。 为逃嫁,子不得⺟,成化廉清。大治濯俗,天下承凤,蒙被休经。 皆遵度轨,和安敦勉,莫不顺令。黔首修挈,人乐同则,嘉保太平。 后敬奉法,常治无极,舆舟不倾。从臣诵烈,请刻此石,光垂休铭。 这篇文、字皆出李斯之手的刻石文,实则是与嬴政皇帝祭祀大禹的意涵相连。也就是说,皇帝祭祀大禹,祭文自然要陈述大禹的超迈古今的功业;而面对大禹这样一个华夏文明的奠基者,秦政及秦始皇帝的大功业自然也要向大禹提及。实际上,会稽山刻石文是伟大的嬴政皇帝与伟大的禹帝之间的一场政治对话;同时,也是帝国君臣向天下民众再次正面地宣示新政宗旨。 这篇刻石文最值得注意者,是第一次全面回顾了六国的失政暴:“六王专倍,贪戾傲猛,率众自強。暴恣行,负力而骄,数动甲兵。通间使,以事合从,行为辟方。”第一次正面提出了秦灭六国的起因与宗旨:“內饰诈谋,外来侵边,遂起祸殃。义威诛之,殄熄暴悖,贼灭亡。”这既是对山东民众的昭示,也是对复辟势力的警告——六国乃自取灭亡,非秦无道也!紧接着,相对全面地回顾陈述了秦政的德风化俗一面,列举了天下太平大治的种种善绩。应该说,这篇刻石文与云梦泽望祀舜帝的宣教主旨,与祭祀大禹的主旨,都是相呼应的,其总体意向既是明确的,又隐含着某种微妙的意蕴。明确的一面是:大秦新政的功绩是天下有目共睹的事实,不容抹杀,也不容曲解;微妙的一面是:大秦开始遵奉王道圣君了,开始提出德政了,只要天下定安,秦政是会有所补正的—— 注释: ①邾,秦县,为衡山郡治所,大体在今湖北⻩冈之西北地带。 ②此处当为始皇帝三十七年,《⽔经注》误记。 ③古丹有三,此处之丹,秦时为县,大约在今安徽当涂的小丹镇地带。 |
上一章 大秦帝国5:铁血文明 下一章 ( → ) |
大秦帝国5:铁血文明是由孙皓晖写的架空小说,本页是大秦帝国5:铁血文明最新章节,阿奇小说网第一时间更新大秦帝国5:铁血文明章节文本,提供给网友大秦帝国5:铁血文明免费读及下载服务,各位书友要是觉得《大秦帝国5:铁血文明》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的朋友推荐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