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是由叶辛写的综合其它
阿奇小说网
阿奇小说网 短篇文学 武侠小说 校园小说 官场小说 乡村小说 重生小说 穿越小说 言情小说 架空小说 经典名著 灵异小说 玄幻小说
小说排行榜 同人小说 耽美小说 推理小说 仙侠小说 都市小说 历史小说 竞技小说 科幻小说 伦理小说 军事小说 网游小说 全本小说
好看的小说 深宅旧梦 情栬西游 滛情幻影 心畸之夺 情卻双轨 绝地羔羊 四面春风 龙之物语 风韵犹存 综合其它 总裁小说 热门小说
阿奇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我们这一代年轻人  作者:叶辛 书号:44720  时间:2017/12/10  字数:10186 
上一章   第九章    下一章 ( → )
  十六岁的时候,袁昌秀就是韩家寨上出名的能⼲姑娘。屋里屋外,坡上田头,不论是薅草、栽种、背肥、挑担,还是洗涮、绣花、编结、纫,她都能做出一手巧活。这些还不算稀奇,由于袁明新大伯的教导有方,她上山能识鸟音,下河能识鱼,到了林子里,还会寻觅草药、辨识兽踪、观察煤脉。更叫人惊奇的是,在窑场上她能打出一手好砖,做出一筒好瓦。随便在竹林里砍回两竹子来,她能编出一只精巧美观的细篾提篮,上面有花纹,用桐油涂过,简直让人爱不释手。慕蓉支头搁着一只这样的提篮,就是她和小慕相处得好,特意编来送她的。

  现在袁昌秀二十岁,就成为韩家寨团转十来里路远近闻名的俊姑娘了。她的个儿不⾼不矮,⾝材苗条,一张黑油油亮光光的脸盘,爱微笑的两片嘴,总是逗人地撅起来。山寨上的老习惯,一个俊姑娘长到二十岁上,好事的人儿就会主动上门了。打听她相了对象没有,打听⽗⺟对幺女儿的婚姻有什么想法,打听姑娘愿到哪个地方去,打听她喜什么样的小伙子,是能弄点文墨的呢,还是⼲活实在、勤快的年轻人。

  爱喝点酒的袁明新大伯,心地是好的,只要酒上了脸,他満脸都开了笑容,什么话儿都好说,不论对方说什么,他总是点着头,嘿嘿嗬嗬地一阵笑,回答人家:

  “嘿嘿,好说好说,什么样的人儿都好说。你们没得见吗?我这个脾气好说话。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耗儿的子孙打洞洞。我那幺女儿,和我是一个脾呀!好说,好说!”

  袁昌秀的阿妈,一个脸容慈祥、行动缓慢的老伯妈,是韩家寨上出名的老实人,从来没在大庭广众之前说过话儿。看到是来打听幺女儿的,她像好些善心肠的老人一样,一概表示,但却做不了主:

  “你们晓得,现在这年月,不是我们年轻时候那年月了,我年轻的时候,嫁给这个老糊涂,硬是见也没得见过面。说实在的,我真生怕他是个子、⿇子。嗨,出嫁的半路上,还险些遭土匪抢去呢,说起来真怕人!现在哪有这种事儿,现在第一得称我那幺女儿的心。凡是昌秀喜的,我都喜。”

  一次两次,十次八次,久而久之,人们看出来了,在这个三口之家里,说了算话的,不是名义上是户主的袁明新,也不是主持家务的老伯妈,而是这个年轻轻的心灵手巧的俊姑娘袁昌秀。

  这就难办了,有哪一个人,敢于当着一个未出嫁姑娘的面,打听她准备嫁个什么人呢?

  山寨上,四旧的风俗,差不多都破了。但在人们心理上,还有一些旧风习难于破掉。比如说,过去的规矩,未出嫁的姑娘,任何人都不能主动向她打听嫁个什么人之类的事儿,谁要开了口,谁就是犯了众怒。人们知道这是一种旧风气,但是大伙儿內心深处,还是不由自主地尊崇着它。

  由于这样,二十岁的袁昌秀,既没和城镇上的年轻小伙子有什么联系,也没和远近村寨的青年社员搭上桥。这也省了她好多烦恼和不安。大姐姐出嫁早,现在已是三四个娃娃的⺟亲了,心思全在自己的家庭上,两三年才有机会来看一次⺟亲。二哥在县里物资局工作,讨了个婆娘是县城里的人,也有了孩子,很少到韩家寨来。袁昌秀懂点事了,从二嫂子的言语行动中,她看得出,二嫂看不起这个处在山旮旯里的婆家。三哥前三年参军在‮队部‬上,一两个月写回一封信来。屋头只有昌秀一个人,里里外外,也离不开她。昌秀本还没想到自己的终⾝大事。

  这样一个家庭,三个劳动力都是勤快人,在韩家寨是中上等人家了,袁昌秀也不愿随随便便地离开温暖的家庭。

  二十岁上,她不但掌管着全家的经济大权、粮食大权,也掌管着全家的“外”和政治大权。她的态度,也是一家三口人的态度。不过她一点也不专横,一点也不逞強,⽗⺟的话儿她都听,重一点的活儿她都争着⼲,在每个社员都能尽一份‮主民‬权利的群众大会上,代表她家说话的,总是袁明新大伯,她从来不出头露脸争这个光彩。在韩家寨男女老少的眼里,袁昌秀是个勤快、孝顺的好姑娘。

  袁明新大伯在窑场、煤场上⼲活,回来迟了,昌秀总是带上一个电筒去接他。今天晚饭之后的那阵雨,来得太突然,正吃完饭捧着一三尺长的叶子烟杆过烟瘾的袁明新大伯“呼”地一下从板凳上跳了起来,大声叫着:

  “拐了拐了,今天这阵雨要害老子了!”

  说着,他笨手笨脚地披上蓑⾐,急急忙忙地往外赶,边赶边在嘴巴头惊风扯火地叫着:

  “我的那些砖瓦啊,要遭这阵雨冲成一摊烂泥浆浆啰!造孽得很啊。”

  不等他走到院坝里,袁昌秀就从里屋跑出来,拉住⽗亲的蓑⾐说:

  “爹,我去!”

  “你⼲不了那事!”袁明新头也不回地说。

  袁昌秀笑着说:“不就是给砖瓦盖上草帘子嘛!我手脚比你还利索些!”

  不等爹回答,她扯下爹的蓑⾐,戴上一顶麦草帽,亮着电筒,冲出了院坝。

  袁明新收住了脚,耝糙的手摸着下巴,咧开嘴,満意地“嘿嘿嘿”笑开了。他知道幺女儿能⼲这件事,刚才那么说,只是跟女儿客气客气罢了。

  袁昌秀冒着风雨,冲到寨子外砖窑旁边的砖瓦场地上,爹⽩天做的砖瓦,都搁置在露天。这几天,一连几个大太,袁明新想把做的砖瓦一口气晒⼲,等下一窑砖窑装窑时,就能装进去了。没料到凭空来了这一场雨,要是不及时把砖瓦盖上,只一会儿工夫,就会把这些砖瓦的泥坯通通砸成烂泥巴。

  袁昌秀跑进茅棚子,把预先编织好的一个个草帘子抱出来,遮盖在砖瓦上面。她一会儿冲进茅棚子,一会儿在砖瓦边铺遮,紧张得不亦乐乎。

  等她把爹这几天里做的砖瓦全部遮盖好,这阵雨正下得。袁昌秀决定在茅棚子里躲过这一阵雨,再回寨子去。

  风吹着草帘子“呼呼”响,雨点子打在砖瓦场捶结实的⻩泥巴平地上“嗒嗒”响。袁昌秀站在茅草棚子里,亮着电筒,顺手把爹的瓦筒布理好,又把杂的⾕草束好,堆成一个可以歇气、菗烟的坐垫。姑娘可细心哩,她心里说,爹做砖瓦做累了,点燃烟,走进这儿来,就能休息一阵,也比坐在泥地上落心、舒适一点嘛!

  离茅草棚子不远的砖窑里,这一窑砖正闭窑。缕缕⽩⾊的烟气,在风雨之中,袅袅地横飘过去,消散开来,慢慢地升腾上去。

  雨势猛,雨点子大,下过一阵,乌云散开,雨便渐渐下小了。

  袁昌秀戴上麦草帽,扯了扯蓑⾐,亮起电筒,踏着泥泞的田埂路,走回山寨去。

  田埂两旁的青草上挂満了雨珠子,撩拨着昌秀的管,一会儿便把两条管打得漉漉的。

  走进了韩家寨,昌秀熄了电筒,踏着青岗石铺成的寨路往前走。二十年来,对韩家寨上的每一级石阶、每一条寨路的宽窄⾼低,昌秀都得像自己家里一样,不用亮,完全能走。

  走到拐弯处,前面传来一阵喧哗,几支电筒朝坝墙、树梢、院坝晃着,脚步声踏得很重。昌秀一听声音,就晓得是那一帮‮海上‬知识青年,他们都在用‮海上‬话讲着一件什么事,声音大得能把睡着的人吵醒过来。昌秀刚要叫住他们,请他们嗓门放小些,几句对话陡然灌进了她的耳朵:

  “今朝是⽩走一趟,脚也走酸了!”这是莫晓晨的声音。

  郑钦世的声调里露出明显的自我嘲讽:“哈哈,这是为⾰命嘛!哪能叫苦叫累?我们死都不怕,还怕脚走酸了?”

  “脚走酸勿要紧,”沈兆強的大嗓门在说:“程旭和慕蓉支逃走了,才是大事呢!”

  “笃定笃定!”知识青年集体户的户长陈家勤接着讲:“慕蓉支决不会跑。程旭嘛,要逃也逃不走。”

  章国兴说:“逮捕了程旭,对阿拉集体有啥好处呢?先进的牌子也靠不住了…”

  …

  本来想叫住他们的袁昌秀,像被一股辣烟呛住了,嘴巴张开来,却说不出话。‮海上‬知识青年到韩家寨三年多来,袁昌秀时常和那些姑娘们接触,听她们互相之间说家乡话,有时候还取笑她们的怪声怪调,像在讲外国话一样。久而久之,尤其是和慕蓉支成了知心好友之后,图好玩的昌秀也学几句‮海上‬话。什么“阿拉”就是“我们”啰。“不来三”就是“不行”啰“阿木灵”就是“呆头呆脑”啰“今朝”就是“今天”啰…昌秀还真学了不少。尽管她讲起‮海上‬话咬音很不准,可他们说的话,她基本上都能听懂。

  刚才从寨路上走过去的那帮‮海上‬知青说的话,她全听懂了!

  她像莫名其妙遭了打一样,简直不敢相信,程旭会遭逮捕。

  凭啥子逮捕他?是哪个要逮捕他?程旭他犯了什么罪?他那样一个老实巴的年轻人,除了看书就是出工、育良种,莫非也要被投进监狱?

  三年多来,程旭和德光大伯、袁明新成了脾味相投、互敬互爱的好朋友。由于要育良种,程旭常到袁明新大伯的屋头去,和袁昌秀也非常悉。德光大伯和袁明新都很器重程旭,他们不止一次在昌秀面前说过,这小伙子踏实、本分,待人诚恳,吃得起苦,是一个好青年。昌秀也从比较、鉴别中看得出,程旭和其他一些知识青年不同。一般的知识青年,和山寨上的贫下中农,关系都很融洽,客客气气的。也有相处不大好的,像沈兆強、常向玲这些人,开口闭口,叫社员都叫“阿乡”

  和这些人比起来,程旭截然不同。他不是需要什么了,才去社员家里坐坐;他也不是图好玩,消磨时间,去社员屋头摆摆龙门阵;他更不是为争一个好名声,对寨邻乡亲们笑脸相,有求必应,拼命在各方面逞強耍能,表现自己。他是一头扎进德光大伯的事业里,泥里来、⽔里去,没⽇没夜地在研究⽔稻良种。⾐服脏了,他顾不得洗;头发长了,他没想到去理;吃饭时间到了,他还不知道。他是专心专意地搞科学试验,一门心思琢磨怎样提⾼整个⾼寒山区的粮食产量。有一回,昌秀问他:

  “程旭,你是‮海上‬知青,人家说,你们是南来的燕子北去的鸟,早晚都要飞的。你对育良种这么热心⼲啥呢?”

  程旭既没有像爱表态的陈家勤那样,滔滔不绝地发一通誓死扎农村⼲⾰命的宏论,又不像某些人那样,自我吹嘘一番,或者是假惺惺地谦虚几句,他睁大了惊愕的双眼,反问道:

  “那么,德光大伯六七十岁了,⾝体又有病,受了那么多苦,他还那样埋头苦⼲,图个啥呢?”

  “他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呀!”昌秀故意说。

  “我也是新‮国中‬的年青一代呀!”程旭很自然地说:“小袁,你想想,有了一种抗寒、⾼产、不倒伏的良种,全面推广出去,那意义有多大。光我们这个县,就有几十万亩韩家寨一样的⾼山⽔田,整个地区又有多少亩?…”

  不用多问了,昌秀知道,程旭是真心诚意地为⾼山‮民人‬育种。他不是想给贫下中农留个好印象,将来好早⽇菗调,才这么⼲;他也不是想巴结哪个人,指望人家推荐他,才这么⼲。他是从內心深处愿意这么⼲哪!

  最叫昌秀心悦诚服的是程旭质朴、正直的个。他不夸夸其谈,也不会嬉⽪笑脸开玩笑,更不闹吹牛、拍马那一套东西。

  袁昌秀很看不惯韩家寨大队主任姚银章,也直率地对一些知识青年讲过姚银章这个人的作风。可她奇怪的是,这个大队的‮海上‬知识青年,对这个大队主任都很尊敬。不论在哪种场合遇到姚银章,知识青年们都要主动招呼他。男的要敬他一支烟,女的也要露个笑脸。不知哪个最先兴的,‮海上‬知识青年回家探亲转来,都要给姚银章家送礼。有的是送大前门香烟,有的是送‮海上‬糖,还有送⾐料、糕点、名酒、罐头、鱼松、咸⾁、火腿的…厚颜无聇的姚银章,是个贪得无厌的家伙,不管是用的和吃的,只要送上门来的东西,他都收。不过他也讲点人情,每个送他礼的人,都被他留下来吃一顿便饭。事后,他就对人说,他没⽩拿人家的东西,他也还了礼了。这是礼尚往来,没啥关系。

  袁昌秀甚至惊异地发现,慕蓉支也给姚银章送礼。她不解地问:

  “你为啥送他一条香烟、两包糖?”

  “这…”昌秀发现慕蓉支的脸微微有些泛红,说话也口吃起来:“昌秀,我也没办法。现在的风气就是这样…再说我妈妈…”

  “你就不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袁昌秀气呼呼地责备道:“你也指望他将来送你进工厂、上大学吗?”

  慕蓉支尴尬地转过了脸,呐呐地说:“谁指望他…到时候,不要刁难就行了!”

  “啊,你是怕他阻拦你,刁难你啊!”袁昌秀鼓起了嘴,一点也不饶人地说:“你以为他能当一辈子大队长吗?难道你不知道,受贿是可聇的行为吗?真正的共产员是不兴这么⼲的嘛!你…我真有些失望。”

  “…”慕蓉支说不出话来,眼圈有些红了。她內心深处,也很不愿意做这种事啊!

  昌秀从来没有见程旭⼲过这种事。程旭从‮海上‬探亲回来,袁昌秀特别留神他到不到姚银章家去,没有,他没有去!

  德光大伯请他买的育种书,他买来了。德光大伯没请他带药,他主动带来了。袁昌秀请他买的一朵塑料花,他也带来了。除了这些之外,就是几小瓶他自己备用的伤风感冒药和蛇药。袁昌秀故意问他:

  “大家从‮海上‬回来,都给姚银章‘烧香’送礼,你为什么不去?”

  “我为什么要去!”不易生气的程旭这时候突然沉着脸说:“他是庙里的菩萨吗?是旧社会的大地主大资本家吗?必须人人送礼,岂有此理!”

  昌秀板着脸说:“你是个憨包!”

  “是啊,是憨包。”

  正是因为这样,袁昌秀也特别尊重程旭。她愿意帮助他洗⾐服、补⾐服,愿意向他请教问题,愿意在园子里掏些新鲜菜蔬给他,也愿意从坛坛里抓一碗酸菜、泡豇⾖给他就早饭。事虽小,礼虽轻,可也表明了昌秀鲜明的爱憎。

  当听清程旭要被逮捕的话时,昌秀惊得站住了脚,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她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她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黑漆漆的寨路,啥也看不见。雨后的风,带着一股宜人的润味儿吹过来,昌秀竟觉得有点冷。直到渗透草帽的一滴雨⽔,滴进她的脖子里,她才清醒过来。

  她一再问自己:“这事儿,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平时,她总是对慕蓉支说,她能完全听懂‮海上‬话了,至少能把意思全部复述出来。可现在,她不敢相信自己了。因为她确信,程旭这样的人,是不会被人抓走的。

  她决定要弄明⽩这个问题,打听清楚。她侥幸地想,这些‮海上‬青年,聚在一起爱讲笑话,开玩笑,也许,那是他们打趣时说的呢!这些人,不是常拿程旭来取笑吗。

  袁昌秀不急着回家了。转了一个方向,她朝大祠堂集体户走去。刚才那些知青好像说过,慕蓉支也出去了。这么黑的天,她不在集体户,就是找我去耍,不会走第二家的。

  袁昌秀走到集体户门外,听到灶屋里一片议论声,心知他们都还没睡,便放开嗓门叫起来。

  慕蓉支听到袁昌秀叫她,欣喜她这一叫给自己解了围,急忙在灶屋知青们众目睽睽之下跑出了大祠堂。

  到了门外,袁昌秀一把拉住她,就往僻静处走。

  “昌秀,有什么事儿?”慕蓉支开始奇怪了,袁昌秀这么神秘⼲啥?

  “小慕”昌秀急促地说:“刚才,我在寨路上听你们那些男知青说,有人要逮捕程旭,是真的吗?”

  慕蓉支的手抖动起来,她愁嘁嘁地说:“是、是真的,不过,你…”“哎呀,那可怎么办呀?是谁要抓他?他犯了什么罪?他知道不知道?”昌秀不等慕蓉支讲完,一迭连声地追问起来。

  “你轻声点。”慕蓉支忧心忡忡地说。随后,便轻声细语地把事情的原委讲了一遍。

  “那,那可怎么是好啊?”昌秀惘然地说:“小慕,你想过没有?”

  慕蓉支悒郁不安地说:“我、我也不知道怎么办是好。”

  “唉!”昌秀跺了跺脚,焦急地说:“既然是人家要害他,为啥不躲一躲,这个大憨包。”

  慕蓉支没有回答,泪⽔又顺着她的脸颊淌下来,不由自主地菗泣着。

  昌秀听到她的哭泣声,眨了眨眼,惊异地瞅了瞅她,说:

  “你哭啥哟,哭没得用啊!走,找我爹去,想想办法!”

  说着,不容慕蓉支讲什么,拉起她的手就往自己屋头跑。

  袁明新正坐在堂屋里,眼巴巴地等着昌秀回家来。他等得有点焦急了,给砖瓦盖草帘子,要得了多少时间?一向做事利索的幺女儿,怎么还没回家来,雨都停了好一阵了。

  他敲落了三尺长的烟杆上的烟灰,准备起⾝出门去看看女儿,昌秀拉着満脸愁容的慕蓉支,走进堂屋来了。

  袁明新见小慕哭兮兮的,以为是集体户里知识青年之间闹了架,小慕受了委屈,昌秀拉她来劝慰一番呢。他一边拉出一条板凳来,一边关切地问:

  “小慕,你和哪个闹架了?”

  “爹,出事啦!”袁昌秀把小慕推到板凳上坐下,急不可待地瞪着眼睛说:“‮安公‬局要抓程旭…”

  “啊!”袁明新大伯惊得浑⾝抖了抖,手中那三尺长的烟杆“笃”一声落在堂屋地上。“是咋个回事?”

  袁昌秀和慕蓉支愁容満面地你一言我一语,把公社传来的消息,以及程旭对这件事的态度,简单说了一遍。

  明新大伯听两个姑娘这么一说,神情慢慢镇定下来。他拾起长烟杆,坐在板凳上,嘴咬着没有裹上叶子烟的烟嘴“巴哒巴哒”空菗了一阵,好半天才思索着说:

  “这事儿,有点搅呢!”

  “爹,你快拿个主意吧,光评论有啥用?拿出管用的法子来呀!”

  “管用…的…法子?”明新大伯重复着,喃喃地说:“事情连带得广,想想,我要好好想想…”

  两个姑娘自然知道这件事的严重,任何人揷手进来,都要担风险的。她们双双拉着手,在板凳上肩挨肩坐下来,四只眼睛期待地望着袁明新大伯。

  明新大伯今年近六十岁了,前四十年的岁月,他过的都是苦⽇子。十二岁开始做田,挑粪、铲护田埂、打田、栽秧、薅草、挞⾕,一个小娃娃呀,一年到头,守着从地主家佃来的几亩⽔田,没⽇没夜地⼲。为了养活挖煤烧炭时庒断了腿的⽗亲,为了给妈分担一点愁苦,他的眼睛,只看到租来的那几亩田。谁知道,连做了四年,年年的收成只够租和留种,割回家来的,只有几大捆⾕草。袁明新这才知道,韩家寨地区的⾼寒⽔田,本无法在产量上夺丰收。怪不得俗话说:宁栽十天⻩秧,不种‮夜一‬冷田。无霜期短促,你下再大的劲儿,花再多的力气,寒霜一降,冷⽔一浸,结的不是黑壳壳⾕,便是秕⾕,能打几斤粮食?地主的租子一两不少,劳碌一年,自家吃什么呀?那不是给人⽩⼲嘛!一气之下,袁明新大伯在十六岁上,退了佃租,发誓从今往后,再也不在韩家寨做田了!他东拼西借,凑了一笔盘,出外学手艺去了。

  三年之后,有志气的明新,学会了两门手艺回到了韩家寨。一门手艺是在青杠坡上观察煤脉,另一门手艺便是做砖做瓦烧窑子。明新大伯有了这两门手艺,満怀信心地回到韩家寨来,实指望能养活⽗⺟,过个耝茶淡饭的穷苦⽇子了。哪晓得,煤脉是被他一眼认准了,可挖煤‮二老‬挖出的煤,不是被山主霸了去,便是给地主包下了。在那直不起来的煤洞里,穷哥子们照旧要给塌方庒死,给料想不到的⽔仓淹死,给瓦斯毒死。一件件的惨事,使得明新大伯闭紧了双眼,再也不敢去给穷哥子们看煤脉了。做瓦打砖烧窑子这门手艺,总能勉強糊口吧,累⽇累夜,饭是有的吃了。可经明新大伯的手,烧出了不知几百窑砖,通通给远远近近的地主、富农和镇子上的老板拖去了。他家屋头,盖得还是茅草房,砌的还是泥巴墙。

  解放之后,明新大伯的这两门手艺,才算是真正派上用场了。二十年来,韩家寨大队的社员,一家一家修起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每幢房屋的砖瓦,都是经他的手烧出来的呀!他不但是砖瓦场的老师傅,还是大队煤场的顾问。经他认准的煤脉,架上厢枕木,确保不会坍塌了,往里一挖,准出好煤。韩家寨大队的块块煤,烧起火来无烟无味,远近闻名,连有些有名的大工厂,都想要韩家寨煤场的煤,想开大卡车来买。无奈通韩家寨大队的路,只有一条马车道,卡车开不进来。工厂催着县里和公社、大队,快些修公路,社员们也一再地要求修通这条公路。嚷嚷有两三年了,只是因为没钱买炸药,没钱买钢钎、二锤、十字镐,没人组织队伍,还没动过手。

  应该说,袁明新大伯烧窑、观煤脉,活路够忙的了,生产队里把他看作副业上的台柱,他要躺倒了不⼲,砖瓦窑无法烧,煤场开不了工,韩家寨的两大副业,都只能停工熄火啰!正因为这,队里从来也没叫他下田上坡⼲农活。可明新大伯一直忘不了小时候佃租地主的⽔田时受的气。地主早已打倒了,但韩家寨的粮食产量,总是上不去,年年要吃回销粮,摘不了穷帽子。“四清”之后,听说韩德光下决心提⾼⽔稻产量,要育良种,明新大伯満心支持,硬是菗出时间来帮韩德光当下手。“文化大⾰命”开始之后,姚银章上了台,韩德光挨了批,明新大伯一肚⽪都是气。他愤愤不平地去责问造反当官的姚银章:

  “育良种有啥错?你要这么整人?”

  “大伯,这可不是我的主意,这是上头的意思。”姚银章晓得袁明新是整个大队副业上的台柱,自己要用零花钱,少不了也要到砖瓦场、煤场的出纳那儿去借支。再说这个人是一般社员,没有必要整倒他,对他也就客气一点。每次他来责问,姚银章总像买点他的面子似的迁就他,说:“现在的形势是这样啊!”韩德光被整得死去活来,没人敢搭理他,气得明新大伯也闷闷不乐。‮海上‬知识青年到了韩家寨,姚银章向全大队的知识青年介绍情况时,把韩德光也像地主富农一样,作为牛鬼蛇神向他们介绍了。这些远方来的小青年,懂个啥呀!他们只晓得和牛鬼蛇神划清界限,还能去和德光说话?德光被姚银章整臭了!明新大伯担忧地想。

  嗨,出乎袁明新意料之外,偏偏出了个程旭不信琊,他就是和韩德光亲热,还再次提出来,要育良种。在这个黑云盖住头的时候,他敢于这么说,就叫袁明新对他另眼看待。

  这小伙子,还真有股劲,不是那种一朝热,一朝冷的小青年,三年来,他天天都保持着最初那股劲儿。明新大伯由惊讶到信任、由信任到钦佩,认定有这小伙子的聪明才智和那股钻劲,良种准能育出来。

  德光不便出面,好些事儿,是袁明新和程旭合着⼲。三年来,袁明新开始了解、悉这远方大城市里来的青年人了!他一点也不像陈家勤那风流小伙,说出来的话,和报纸上差不离,尽朝着大伙儿读书一样念,也不觉得腻味人。程旭这个人,说话不多,一是一,二是二,懂便懂,不懂就问。光是袁明新带着他,不知走过远近村寨多少老农的家,向人家打听天时、地利、⽔情、种子情况。开初,他山区话说不好,咬音不准,从来没离开过本乡本土的老农听不懂他的话,他就‮劲使‬学。他随⾝那个小本本上,也不知记了多少条农谚。

  功夫不负有心人哪!通过三年来的摸索、试验、对比、鉴别,他们总算选出了两种各具不同优点的良种“七月⻩”和“珍珠矮”今天刚刚开始授粉,満怀希望地等待着新品种成,明年观察它的生长情况呢!明新大伯心里说不出地喜悦。哪里会想到,晴天里打雷,‮安公‬局要逮捕程旭了!

  “爹,你想出办法来没有啊?”昌秀忍不住这种难耐的沉默,惴惴不安地追问道。

  袁明新瞥了女儿一眼,纳闷地说:“要找运输队、建筑队、供销社、老农、挖煤‮二老‬,我还有些办法。这事儿,要找公社主要⼲部打听打听,是咋个回事?我还没那么大的面子呢!”

  “那、那你说怎么办呢?”昌秀着自己的⽗亲。

  慕蓉支也泪汪汪地说:“最好给公社⼲部解释解释…”

  “只有找德光去!”袁明新“呼”地一下从板凳上站起来,拿定了主意说:“德光原先是大队长,和公社⼲部人头。我听说,前几年被打倒的公社‮记书‬伍国祥,现在又当上公社主任了。这人和德光最,只有让德光去找他问问,看是怎么回事了!”

  “走,我和你一路到德光大伯家去。”昌秀跳起来说。

  “我也去,”慕蓉支也要求道:“我和你们一道去!”

  袁明新为难地瞅了瞅两个姑娘,迟疑了一下,说:“德光是遭监视的,你们去,怕…”

  “爹,怕个啥哟,都快半夜了,还有谁看见。”

  袁明新又瞧了瞧慕蓉支,说:“小慕,已经半夜了,你一个姑娘家,早点休息去吧!”

  慕蓉支急了:“明新大伯,你、你让我去吧!”

  “爹,让她去吧。她是程旭的…”昌秀不便说下去,‮劲使‬搡了搡⽗亲。

  袁明新顿时醒悟过来,他点点头,说:“那就一齐去吧,三个人一路,脚步放轻些…”

  他们仨,走出院坝,顺着寨路,朝东头德光大伯家走去。
上一章   我们这一代年轻人   下一章 ( → )
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是由叶辛写的综合其它,本页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最新章节,阿奇小说网第一时间更新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章节文本,提供给网友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免费读及下载服务,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的朋友推荐呦!